天天看點

距今6300年左右!紅山文化早期龍形蚌飾成功複原

作者:哇o市南

記者從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了解到,借助科技手段,經過數月努力,4月9日,紅山文化早期的龍形蚌飾終于被成功複原。這個龍形蚌飾是去年在内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松山區彩陶坡遺址發現的。

紅山文化早期龍形蚌飾成功複原

通過與故宮博物院、北京理工大學團隊的合作,對套箱進行CT掃描與圖像分割,獲得龍形蚌飾的細節三維資料,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又進行了無數次3D模拟拼接,終于複原了去年出土的龍形蚌飾。

距今6300年左右!紅山文化早期龍形蚌飾成功複原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文化遺産保護研究中心實驗室考古課題組負責人 劉勇:因為蚌飾本身很脆弱,直接手拼的話首先避免不了文物之間要磕碰,而且各方面之間的關系有沒有全部組合上,如果是實物去做的話,這很難做到全方位地再去看。而我們通過3D的模拟拼接,避免文物損失而且又可以完整地把文物去複原去保護好。它是可以全方位地再去看拼接後整體的一個展示效果。

别看龍形蚌飾個頭不大,主體長度隻有20厘米左右,但是光是龍的下颌和腿部的幾塊零件,就困擾了劉勇足足兩個多月。

距今6300年左右!紅山文化早期龍形蚌飾成功複原

劉勇:埋藏過程之中,蚌殼之間的有機質就腐爛掉,中間就呈層狀剝落。最難的就是對它脫落的這些部分,比如說它的腿和它的下颌部分,怎麼給它完整複原到它本身的原位。剛開始不知道有腿,紅山文化早期這種龍形象又非常少,沒有完全一樣的東西供我們參考。兩三個月時間,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然後包括每天繼續查各種資料,查文獻。

最終的突破,就在3D模拟拼接完成後進行手動拼接時,偶然發現的一條劃痕上。

距今6300年左右!紅山文化早期龍形蚌飾成功複原

劉勇:我們在3D模拟的時候,是拼到了它這個茬口的位置,後來我們手動拼了之後,就發現它身上有一道從上往下的劃痕,剛好就和它能對上。當時一下子豁然開朗,是以這樣就是兩個證據,同時确定了它的前腿的位置。而且我們翻過來一看,和整個蚌飾的紋理的走向都能對上,是以後來我們就确認,這是一個有足的、有腿的龍。

龍形蚌飾豐富紅山文化龍形象

這一龍形蚌飾出土于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區彩陶坡遺址,屬于西遼河流域的紅山文化。專家認為,龍形蚌飾豐富了紅山文化中的龍形象。

彩陶坡遺址考古發掘項目負責人胡春柏告訴記者,龍形蚌飾去年出土于内蒙古赤峰市彩陶坡遺址的F18号房址内。這一房間規模不大,長3.5米,寬度1.8到2.6米左右,整個房間面積大約隻有9.1平方米,而龍形蚌飾就出土于房間的西南角。

距今6300年左右!紅山文化早期龍形蚌飾成功複原

内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研究室副主任、彩陶坡遺址考古發掘項目負責人 胡春柏:龍形蚌飾它的位置就是出在F18的西南部這個位置,這個F18在清理之後發現它有一個圓形的坑竈。像這個是F22的房子它原來是一個深坑竈,後來它使用了一段時間以後改成了圓形淺坑竈,那麼在這個房子的居住面上出土的碳樣測年資料是距今6300年,那麼F22和F18兩個房間内竈的形制是一樣的,是以我們就是參考這個房子的測年資料,推測龍形蚌飾的年代也在距今6300年左右。

距今6300年左右!紅山文化早期龍形蚌飾成功複原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考古學家 馮時:這個祭竈的目的就是要養生,古代我們有這個熟食了,然後身體健康了就要養生。這個傳統到今天我們還保留着,在我們民俗裡,是以到臘月的時候大家都要祭竈,從祭竈傳統可以從史前到商周,從祭竈傳統我們也可以看出,中華文明至少6000年都沒有斷。

提起紅山文化,大家最熟悉的,莫過于收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的中華第一龍——C形龍。而和這種紅山文化晚期卷曲的龍形象不同,被複原的龍形蚌飾中龍的形象舒展,屬于更早期,被認為是豐富了紅山文化時期的龍形象。

距今6300年左右!紅山文化早期龍形蚌飾成功複原

胡春柏:這樣它就給我們一個啟示吧,就是說龍最開始并不是卷曲的,到了紅山晚期它可能是出于友善,變成了卷曲形的龍,以前玉龍它都是出在紅山文化比較高等級的積石冢當中,那我們這個龍是出在彩陶坡遺址這樣一個中小規模的遺址當中,就更說明了龍是紅山文化普通群眾的一個精神信仰。

來源:央視新聞用戶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