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軍營觀察丨戰車修理兵的“工具意識”

作者:學習軍團
軍營觀察丨戰車修理兵的“工具意識”

新聞樣本

當好強軍事業的“螺絲釘”

■解放軍報記者 向黎鳴 特約記者 喻潤東

月光清冷,夜色漸深。第73集團軍某旅修理工廠中的房間内依舊燈火通明,幾輛裝甲車安靜地停放着。燈光下,“模範修理連”技師、一級軍士長任勇正握着扳手,挨個緊固全車的底盤零件。

清脆的金屬碰撞聲回蕩在空曠的工廠中的房間裡,拿扳手、下螺絲、掄銅錘、測力矩……不同工具在任勇手中如臂使指、靈活配合。

“每次重大任務前,我們都要加班加點維護參與任務的車輛。”他一邊用左手食指和中指夾住螺帽,熟練裝上,一邊用右手卡好扳手迅速擰緊,整套動作行雲流水、有條不紊。

“這些工具陪伴了我20多年。對修理兵來說,它們是最親密熟悉的‘戰友’。”對于身旁散落滿地的扳手、卡鉗、螺絲釘和圖紙,任勇如數家珍。

有些時候,任勇感覺自己也像安裝在不起眼處的一顆螺絲釘。當戰友們駕駛裝備在硝煙中馳騁,他們這群修理兵就在自己的戰位上,默默守護着沙場上的一台台裝備——白天頻繁往返于車場和修理工廠中的房間進行檢修,将每輛車的性能狀況和故障問題一一登記在冊;晚上将種種疑難“症狀”彙總,制訂成維修保障計劃,并對裝備逐一“體檢”或搶修……

來到修理連一段時間後,列兵李國文習慣了這樣默默在幕後“戰鬥”的生活。年輕的修理兵漸漸懂得,嗆人的煙塵和刺鼻的機油味是這個崗位的底色,要想幹好修理沒有捷徑可走,隻有下苦功夫勤功夫,才能練出真功夫。

“路過熱火朝天的訓練場時,心裡會有落差嗎?”面對記者的提問,李國文搖搖頭:“修理兵是及時恢複和保持裝備性能、保障前方作戰的必備力量。維修保障好每一輛裝備,是我們的使命。總有一天,會輪到我來扛起‘模範修理連’的旗幟。”

“螺絲釘也有螺絲釘的價值,我們就是要當好那顆螺絲釘!”每當沙場号角吹響、鋼鐵洪流縱橫,總有一群修理兵默默守在戰位上,為裝備保駕護航。

月上中天,夜色愈沉。在修理兵的悉心維修下,又一輛裝甲車故障被排除,重煥新生。任勇從車輛底盤下爬出來,站起身,長舒了一口氣。他習慣性地用手背一把抹去汗水,在臉龐上留下一道黑色污痕。

看着任勇的身影,記者不禁感慨:裝備維修永遠隻有“進行時”,正是因為有這樣一群堅守在幕後的修理兵,作戰裝備才能擁有馳騁沙場的底氣。

踏實、勤奮、默默無聞……這些形容詞,或許是對修理兵最好的诠釋。他們沒有豐功偉業,隻有在平凡崗位上彙溪成海、聚沙成塔的不懈奮鬥。手中的工具叮當碰撞,就像寫給修理兵的一曲樂章。他們将對裝備維修事業的熱愛譜寫成曲,每一個音符都銘刻着青春歲月的不平凡。

如今,越來越多的“任勇們”正在強軍征程上拔節生長。他們在平凡中踐行使命,在堅守中成就事業。這群修理兵維修過的裝備,會承載着他們的青春,繼續在沙場上奔馳。

戰車修理兵的“工具意識”

■解放軍報記者 向黎鳴

特約記者 廖曉彬 喻潤東 通訊員 馮 楊

軍營觀察丨戰車修理兵的“工具意識”

第73集團軍某旅“模範修理連”官兵參加訓練保障任務。保障裝甲車戰場機動。

工具之一:扳手

一把把不起眼的扳手背後,是精益求精的不懈追求

在第73集團軍某旅“模範修理連”,修理兵的攜行工具箱裡,總是整齊碼放着一排排規格不同、型号各異的扳手。它們當中,最輕的僅有幾十克,最重的達到數十斤。

這些扳手看起來平平無奇,對修理兵來說卻意義非凡。

“我們每次組裝零部件,都要和這些扳手緊密配合。”中士陳乾一邊翻着手中的裝備維修手冊,一邊告訴記者,“修理機械化部件,誤差是無法避免的,是以如何縮小誤差範圍,就是我們探尋的最優解。”

陳乾還記得4年前,自己第一次獨立擔負裝備維修任務。

根據裝備故障報修單進行排查後,陳乾很快找到故障原因——轉向垂臂上有一處螺母脫落。一把把扭矩扳手輪番上陣,他利落地完成了零件的緊固作業。車輛順利傳遞那天,陳乾心滿意足地看着裝甲車駛離工廠中的房間。

然而沒過幾天,這輛裝甲車再次被送回返修。駕駛員的回報是,在通過限制路段駕駛訓練中,車輪的轉向精度達不到操作要求。

面對裝備的二次故障,陳乾一籌莫展。就在這時,連隊的老技師、三級軍士長張永沖發現了問題所在:這可能是零件裝配誤差偏大造成的。

“控制誤差,是每名修理兵都必須掌握的‘看家本領’。”張永沖告訴陳乾,“一輛裝甲車裡大約安裝了千餘個零件,要想讓裝備在戰場上自由馳騁,我們必須讓所有零部件在合理誤差範圍内緊密配合。”

陳乾第一次意識到,一點小小的誤差,對于裝備的戰鬥力來說意味着什麼。這一刻,他才真正開始明白:一把把不起眼的扳手背後,是精益求精的不懈追求。

那次維修,陳乾使用幾種型号的扳手互相配合,将誤差數值一點點減少。經過2個多小時調整,他終于将誤差控制在合理範圍内,成功排除了車輛故障。

失之毫厘,謬以千裡——或許是對裝備維修最貼切的寫照。在中士施凱華心中,“0.02毫米”就像是一把标尺,時刻提醒着自己,要保持認真細緻的工作态度。

“那是我第一次對數字如此敏感。”回想起那次維修經曆,施凱華至今記憶猶新。

對修理兵而言,越精細的裝備零部件,規定的裝配誤差範圍就越嚴苛。發動機作為全車“心髒”,每一個細小的零部件都十分關鍵。

那次,距離規定傳遞日期僅剩3天,施凱華對發動機的各個零部件進行了多次拆卸檢查,始終沒找到故障原因。無奈之下,他隻得喊來“師傅”滕振華幫助自己。

來到修理工廠中的房間,滕振華先對發動機進行了一番檢查。确認相關部件性能正常後,他從口袋裡掏出了幾把僅有拇指大小的扳手。“工匠精神的真谛,就在于對細節的精益求精。對裝備,我們更要在細微之處下功夫。”說罷,滕振華便帶着施凱華對發動機的百餘顆螺絲釘逐一排查。

時值盛夏,修理工廠中的房間溫度已經接近40℃。窗外的熱浪不斷襲來,師徒倆的額頭上很快布滿汗珠,身上的迷彩服被汗水浸透。

時間一分一秒流逝,施凱華的心情也變得浮躁起來。他開始對滕振華的做法産生懷疑:幾百顆螺絲釘,就一定要挨個檢查嗎?毫米級的微小誤差,難道真的會影響裝備使用嗎?

“你仔細測一下這個氣門間隙的誤差!”突如其來的一聲喊,打斷了施凱華心中的抱怨。他猛地回過神來,迅速拿起手中的工具仔細測量。

“規定誤差範圍是0.05毫米,而你的誤差足足有0.07毫米。在戰場上,多出來的0.02毫米,代價将是慘痛的!”滕振華嚴厲批評了徒弟。說完,他直接伏在油污斑駁的發動機上,用一把鑰匙大小的扳手,小心翼翼地對氣門旁一顆小螺絲釘進行緊固。經過反複測量後,氣門間隙終于合格。

發動機重新恢複轟鳴那一刻,施凱華深深地松了一口氣。對他來說,“0.02毫米”從此不再是一個簡單不起眼的資料。

如今,陳乾與施凱華早已成長為連隊的修理骨幹。工具箱裡的一把把扳手,見證着一茬茬年輕官兵成長蛻變的軌迹。

軍營觀察丨戰車修理兵的“工具意識”

第73集團軍某旅“模範修理連”官兵參加訓練保障任務。緊固裝備零件。

工具之二:筆

筆尖勾勒下的一筆一畫,梳理出清晰缜密的修理思路

一級軍士長柳強的左上衣口袋裡,總是裝着一支筆。

這個習慣,柳強堅持了30年。他時常說:筆,是修理兵的另一把槍。

這話讓人驚訝。

柳強解釋說,剛接觸火炮修理專業時,他常常對裝備維修手冊中的零部件圖解和錯綜複雜的電路圖“摸不着頭腦”。為了修好裝備,必須把圖紙上的每條“路”都摸清、看準、走通。是以在院校教育訓練期間,柳強接觸了大量裝備圖紙。每張圖紙,他都會用筆在上面仔細勾畫、反複研究。

零件一個一個過,電路一條一條走;遇到不懂的就标注出來,拿去向院校老師請教……就這樣,柳強積累起紮實的理論功底。

2017年,該旅開始列裝新裝備。這名資曆深厚的老兵,也迎來了全新的壓力和挑戰。

面對陌生的裝備,柳強再一次握緊筆杆踏上“求學之路”,帶領連隊的維修攻關小組,對着新裝備圖紙一處處斟酌推敲。

火炮維修涉及機械、實體、電氣等多個領域,柳強和戰友們除了鑽研學習外,還要進行歸納總結。兩個月時間裡,柳強用掉了100多支鉛筆和厚厚一沓A4紙,對裝備各零部件逐個标繪備注。而後,他手繪了100多張底盤零部件圖紙,編寫出《火炮維修經驗》《常見故障排除方法》等20餘份教案,累計超過10萬字。很快,柳強成為該旅火炮維修保障和專業訓練的“行家裡手”。

對修理兵來說,小小一支筆,也能發揮巨大的能量。筆尖勾勒下的一筆一畫,梳理出清晰缜密的修理思路。守在這個戰位,修理兵們始終“筆耕不辍”。

每逢換季保養,二級軍士長龍能君都要到各機關的裝甲車庫“巡診”,對老化電路進行檢修。

在戰友們眼中,龍能君像一位“畫師”。每次參與修理保障任務,除了必不可少的維修工具,他還會随身攜帶一個筆袋,裡面裝着幾支顔色各異的記号筆。

一輛裝甲車,僅火控系統就有數十條電路,全車加在一起線路達到數百條,而且電線外觀相近、難以區分。那天,龍能君前往該旅某裝甲車場進行電路檢修。正當一旁的官兵好奇他要怎樣操作時,龍能君淡定地鑽進裝甲車,有條不紊地對車内電路逐一排查,并用随身攜帶的記号筆開始标記。

“1号線、2号線、3号線……”排檢過的每一條電路、每一個零件、每一處故障,龍能君都會貼一塊白色絕緣膠布在上面,同時分類标注好電路編号,一眼看過去清晰明了。

“這樣做不是會多很多工序,變得更加麻煩嗎?”旁觀的官兵有些擔心,這樣精細的做法,會把時間都浪費在繁瑣的步驟上面。

但他們沒想到,沒過一會兒,龍能君就帶着一份檢修報告從車裡出來,用實際行動颠覆了在場官兵的認知。“追求速度的前提是保證效率,如果沒有精細化分類,很容易在排查中陷入混亂。”龍能君說,“一個人、一支筆,用好了就會産生‘1+1>2’的效果。”

手中的筆,象征着修理兵不懈怠、善鑽研的精神品質,也和他們一同不斷書寫着裝備維修保障的使命答卷。

軍營觀察丨戰車修理兵的“工具意識”

第73集團軍某旅“模範修理連”官兵參加訓練保障任務。檢修光電裝置。

工具之三:萬用表

萬用表不再“萬用”的背後,是時代推着我們向前奔跑

夜幕降臨,萬籁俱寂。空曠的戈壁大漠上,一場實戰化訓練正在展開。

晚風不時卷起細小的沙礫,拍打着那座野外修理帳篷。帳篷内,萬用表的電流聲持續響起,二級上士李許榮正在緊鑼密鼓地搶修一輛戰車。

“一個萬用表,就把故障找。”這句話,曾是電氣維修專業的修理兵奉行的準則。

早些年間,裝備資訊化、數字化程度較低,電氣維修遇到故障,往往隻要一個機械萬用表就可以确定故障來源。然而,随着武器裝備更新換代速度加快,裝備的技術含量也直線上升。“一招鮮吃遍天”的時代早已不複存在,機械萬用表也不再“萬用萬靈”。

“越來越棘手的故障問題,倒逼着我們為專業技能儲備‘擴容’。”對李許榮和戰友們而言,手中的萬用表能不能用好用出新效能,與未來戰場能否取得勝利密切相關。

去年年初,該旅配發某新型裝備,内部構造與之前的裝備大不相同:從單一電路變成組網電路,從獨立單元變成內建子產品。這也對修理兵們維修保障提出了更高要求。

“必須趕在明天中午全營機動編組前,把這輛車‘救’回來!”那次,新裝備突發故障,營長打來電話下達“死指令”。李許榮頂着巨大的壓力,拿着萬用表開始探查故障位置。可任憑他怎麼測試,萬用表都顯示電路暢通,并未發現故障節點。在此之前,維修小組也已排除相關零部件的故障,這讓李許榮一時間無從下手。

就在束手無策之際,李許榮的腦海裡突然靈光一閃:“會不會是電路虛接,導緻車輛無法啟動?”他立即拿起萬用表,對各個電路的開關熔接處反複測試。終于,萬用表的電流中顯示出一段十分微弱的電流差。一番摸索後,李許榮确認,原來是空擋開關一處熔點發生脫焊。重新焊接完畢後,車輛果然成功啟動。

“隻有深研專業、學精技能,熟練掌握新形勢下裝備保障的規律特點,才能為全面提升部隊裝備保障質效,貢獻更多力量。”走出修理工廠中的房間,李許榮深有體會地說。

“會用不算啥,用好才能展現價值。”對于中士李建波來說,正是一根不起眼的二極管,讓他真正意識到萬用表的價值,和修理兵這個戰位背後的意義。

那次新裝備維修,李建波經過排查,認為是供電系統故障。然而更換電瓶後,裝備故障并未解決。無奈之下,他隻好将裝備送返廠家。

但廠家漫長的維修周期,讓李建波等不起、睡不着。

那段時間,李建波一大早就起身前往修理工廠中的房間,拿着萬用表一次次檢查點火鎖、蓄電池、電路接口等部位。可幾天過去了,他依舊一無所獲。

一天熄燈後,李建波躺在床上輾轉反側,不停地琢磨推敲:“電路既然沒有問題,會不會是電路上某個元件發生故障造成供電系統短路,導緻萬用表顯示有誤?”

第二天一早,李建波就根據自己的猜想,改用分段測通方式,對每條電路上的幾十個電氣元件逐個排查。經過3個多小時測試,他終于成功将故障鎖定在電瓶之間的隔離盒。這場波折,竟然隻源于隔離盒中一根二極管的損壞。

更換新二極管後,裝備的故障當即迎刃而解。對李建波而言,這次維修任務不僅填補了自己在專業知識上的空白,也為部隊節省了維修時間。

“萬用表不再‘萬用’的背後,是時代推着我們向前奔跑。隻有不斷思考、不斷前進,才能跟上裝備更新的速度。”李建波說。

每一種普通的工具,都銘刻着修理兵對裝備維修保障事業的忠誠與熱愛。他們發出的每一點光和熱,都是在為強軍興軍偉大事業貢獻青春能量。

軍營觀察丨戰車修理兵的“工具意識”

▲刊于4月10日《解放軍報》5版

攝影丨林冠成、周新濤

來源丨解放軍報、學習軍團(ID:xuexijuntuan)

軍營觀察丨戰車修理兵的“工具意識”

監制丨歐燦 侯大偉編審丨劉建偉 嚴珊 錢宗陽責編丨周舟 鄭鵬瑞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