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Keep,今年必須闖過盈利和估值兩道關

作者:連線Insight
Keep,今年必須闖過盈利和估值兩道關

文/紀德

編輯/子夜

作為港股“運動科技第一股”,Keep上市已有近一年,它的情況在變好,但仍然處于要向資本市場證明自己的階段。

最新釋出的财報顯示, 2023年其總收入為21.38億元,同比減少3.3%;經調整淨虧損為2.954億元,同比收窄55.7%;毛利率從2022年的40.7%提高到45%,增加了4.3個百分點。

減虧是這份财報傳達出來的最大信号,另一個信号是,Keep的營收結構變了,毛利率更高的線上會員及付費内容業務,超越自有品牌運動産品,成為第一大營收來源,這離不開去年Keep在虛拟體育賽事方面的表現和對會員模式的探索。

同時,在毛利率低的業務上,Keep減少了投入,比如減少對自有品牌的投入,以及計劃裁撤虧損的線下健身房業務。

綜合來看,Keep在學着做一家賺錢的公司,但要讓資本市場相信它的長期競争力,顯然還需要時間和耐心。

2023年7月,Keep登陸港股時發行價為28.92港元,之後其股價一度飙升至40港元。但近一年以來,其股價一直處于下跌狀态。

最新财報釋出後的首個交易日,Keep的股價為4.52港元,處于曆史低位,總市值為23.76港元,與最高位相比跌幅超過90%。

股價是一面鏡子,反映出外界對Keep所在賽道和業績表現的信心。至今Keep尚未實作盈利,它經曆了多次業務結構調整,以加速走向商業化,證明自己的商業價值和自我造血能力,其中成效已經寫在了财報中,但還不足以扭轉資本市場的看法。

對于王甯而言,将Keep推向盈利的過程,是一場漫長的持久戰。

成立于2014年Keep,很早便将商業化提上日程,在2018年其召開的第一場釋出會中,王甯就曾對外公開宣告,Keep要從一個健身工具變成一個容納複雜生态的運動科技平台,并開始加大對“真正的商業化重心”的投入,即線上付費服務、線下硬體及線下運動空間品牌Keepland。

過去數年的推進和探索,Keep的戰略方向發生過數次調整,王甯還在尋找最佳解法。

想要真正解決低估值的問題,邁過盈利的這“一步之遙”,是今年Keep的重要任務。

健身及泛運動,是過去幾年少有的熱門賽道,受益于消費趨勢和政策的推動,這些行業也被認為具有更好的業績前景。

Keep作為賽道裡的頭部玩家,要拿出更具确定性的業績、更穩定的現金流,來讓資本市場相信,它能在健身及泛運動市場走得更遠。

1、邁向盈利,是Keep今年的核心命題

對于Keep而言,擺脫虧損的重點在于,拓展更多元的營收來源,以及提供更多營收貢獻的重要業務。

Keep經曆數次戰略轉型後,收入來源已較為多元化。2018年以前,Keep左手廣告變現,右手電商賣貨。

王甯在接受36氪采訪時提到,公司并沒有在這兩種變現方式中投入特别多的精力,“廣告變現是最簡單的,有流量和使用者,廣告主就會買單,可以了解是捎帶手做的。”

2018年開始,王甯推動Keep加速走向商業化,從三大方向完善Keep的盈利模式:發力自有品牌,啟動KeepKit、KeepUp等業務線,打造品牌矩陣;走向線下,推出線下運動空間品牌Keepland;線上做付費内容和服務,引進KOL和内容IP。

如今來看,随着Keep對業務的橫向拓展,這場商業模式探索有了階段性的結果。目前Keep的主要收入來源分别是,自有品牌運動産品、會員訂閱及線上付費内容、廣告及其他。

對于自有品牌矩陣的打造,Keep的投入較為謹慎。比如KeepKit業務線,自6年前Keep釋出首個智能硬體産品K1智能跑步機後,這些年又相繼釋出了體脂秤、運動手環、動感單車等硬體産品,産品品類的拓展較為遲緩。

Keep,今年必須闖過盈利和估值兩道關

圖源Keep官網

而對于當下的Keep而言,這一業務的擴張也有了暫緩的必要。自去年上半年以來,Keep自有品牌的收入出現下降。其也在财報中提及多重原因:線上消費者情緒低于預期;2023年線下休閑及旅遊活動增加,導緻室内運動産品消費減少;降本增效戰略下,對有關産品開發、部署及營銷的成本進行管控。

另一邊,在奔赴線下場景的路上,王甯已不再期待線下運動空間品牌Keepland,所能創造的商業價值。

Keepland的誕生背景是,2017年Keep的線上使用者開始向線下遷移,線下課程使用的老使用者增多,Keepland可以在吸納線上流量的同時,覆寫線下三公裡的使用者。但受外部環境和内部戰略轉向影響,2019年Keepland就開始了業務收縮。

從使用者習慣角度而言,線上和線下是進行健身活動時缺一不可的兩大場景。Keep不願缺失線下這一環節所能帶來的流量、收入,在2022年通過運動獎牌玩法結合虛拟賽事,提升了Keep線上下的影響力。

Keep的獎牌玩法,是通過與《崩壞:星穹鐵道》《戀與制作人》等熱門遊戲、動畫、影視IP合作推出聯名獎牌,吸引年輕人線上上參與虛拟活動,線上下完成運動比賽獲得獎勵。今年,Keep還計劃與三麗鷗、迪士尼等IP進行聯名合作。

Keep,今年必須闖過盈利和估值兩道關

電影《封神》聯名獎牌,圖源Keep官網

對線下場景的探索和嘗試,幫助Keep強化了線上會員及付費内容的吸引力。财報顯示,2023年Keep線上會員及付費内容收入為9.96億元,同比增長11.4%,主要原因在于Keep舉辦的虛拟體育賽事。

此外,線上會員及付費内容業務的營收占比提升至46.58%,成為營收第一大來源。這一業務的毛利增加,帶動了Keep的整體毛利水準——由2022年的9億元上漲至2023年的9.62億元。

在提升收入規模、拓展營收來源的過程中,Keep也開始了長達數年的降本增效。早在2019年Keep進行裁員時,CTO彭躍輝曾在内部信中提到,“商業化的業務相對于2018年有成倍以上的增長,但遠沒有達到預期……公司的精力是有限的,要把有限的精力放到更核心更有價值的事情上,要考慮ROI。”

2022年,Keep營銷動作明顯減少,包括綜藝贊助、短視訊推廣等。2023年,Keepland傳出再次收縮的消息。根據财報,2023年Keep将營業成本降低10.3%至11.76億元。

過去數年Keep對于變現模式的探索,線上上和線下、付費内容和自營産品等方面進行了全方位的出擊和作戰,但與此同時,随着市場環境的變化,Keep的多線發展也進行了相應的政策轉變。

此後,Keep還需要對潛力業務進行深挖,優化業務結構,讓穩定增長且毛利較高的業務擴大營收占比,服務于公司的盈利目标。

2、要讓資本市場認可,王甯需要更努力

對于資本市場而言,Keep講的故事并不難懂。其所在的健身賽道,随着當下主流年輕消費群體的生活方式轉變,以及疫情的影響,具備快速成長的空間。

放在更宏觀的視角,“網際網路+健身”概念可以說是擁有時代紅利。Keep領投方軟銀願景基金管理合夥人陳恂曾提及,“健身已經成為國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環……我們非常高興能夠支援推動Keep所倡導的全民健身的遠大願景。”

Keep想要收獲資本市場的認可,前提是它作為行業頭部玩家能證明這一賽道的确定性價值,但如今Keep的财報資料不算非常亮眼,還需更長時間進行核心優勢的打造,而市場對于“反人性”的健身賽道能否持續增長、天花闆有多高等問題也多有疑慮。

回溯過去數年王甯帶領Keep進行的産品拓展,包括去線下、推硬體、做品牌等,都十分符合主流趨勢。同時,這一系列動作也是在拓寬自身的邊界,向外界釋放從工具轉變為平台、品牌的野望,支撐起Keep有别于其他健身産品及服務的商業價值。

但資本市場并未改變對Keep的評價,這很大程度是因為在業務拓展的過程中,也滋生了不少的問題,Keep不得不開始一輪又一輪調整。

其中最受矚目的是,持續多年的商業化探索讓業務模式變重,Keep随之開始了一系列的降本增效、業務收縮,以及對毛利率更高的線上付費業務進行重點投入。

一個近年來愈發凸顯的問題是,Keep業務版圖的擴大,并沒有推動更多使用者在平台活躍、互動、分享。

王甯曾提到,Keep剛創立時,健身意識剛剛起來,于是Keep的定位不面向專業健身愛好者,而是更大衆化的初學者。

但随着更多社交媒體平台發力運動賽道,Keep想要拉開差距,需要形成自身的競争壁壘,為使用者提供更多元度、高品質的健身内容,從内容層面與B站、小紅書、抖音等平台競争,讓使用者産生Keep能提供更好、更專業的健身内容和課程的品牌印象。

Keep,今年必須闖過盈利和估值兩道關

圖源Keep官網

尤其重要的一點是,Keep對付費内容和服務收入的依賴性增強後,内容生态的壁壘也變得更為關鍵。為此,近期的8.0産品更新中,Keep加大了對健身IP和内容的投入,比如簽約全網TOP達人并推出獨家定制課程,對官方精品課持續投入并進行難度細分。

目前Keep還很難留住付費使用者,也成為一個影響資本市場看法的關鍵問題。财報顯示,2023年Keep的平均月度訂閱會員數量為319.3萬名,同比減少42.8萬名,下滑11.82%。

這也是為何過去一年Keep更強調對現有付費使用者的價值挖掘。從2023年3月對原有會員權益的變相降級,刺激使用者購買單價更貴的會員卡,到過去一年平台錄播課程、獨家課程數量的增加,其中效果也直接展現在了财報中——2023年每名月活使用者的每月平均收入同比上漲17.65%至6.0元。

無論是使用者價值的挖掘,還是自我造血能力的提升,都需要Keep給予資本市場更穩定、确定的答案。

3、去戶外,會拉高Keep的想象力嗎?

2023年以來,健身賽道的消費趨勢發生了明顯轉變,不同于疫情發生後的居家健身熱潮,這一次人們開始走向戶外,帶動了與戶外相關的運動裝備、配套場景服務等相關市場。

“去戶外”也逐漸成為Keep的關鍵詞。從自有品牌對戶外運動裝備的擴充,到近期對App的全面更新,都是将“去戶外”作為公司未來的增長動力去重點投入。

近期與财報同步釋出的8.0版本,将Slogan設為“處處皆主場”,指向了Keep希望拓寬運動邊界的野心。這一版本的更新重點,也與Keep今年将深入泛運動場景的發展方向密切相關。

“去戶外”這一動作背後,其實也是Keep為了恢複資本市場對其長期發展走向的認可和信心,所做的考量和布局。

為了拉動使用者規模增長,Keep在新版本中瞄準了不同運動類目的運動人群,以吸引更多使用者使用Keep的App和品牌産品。

具體而言,8.0版本從運動工具屬性角度出發,在居家健身場景的基礎上,覆寫更多的運動品類,包括跑步、騎行、球類、滑雪等60多種。

其中,針對熱度較高的項目,Keep進行了更細緻的産品更新,比如戶外跑步運動項目提供300多個城市、10萬多條跑步路線,更新了面向專業馬拉松跑者的記錄功能。

Keep,今年必須闖過盈利和估值兩道關

圖源Keep官方微網誌

通過進入泛運動領域,Keep的業務邊界也可以借此拓寬,不再局限于居家健身這一賽道,這也意味着更大的商業化空間。

但其中難度也很明顯,大多運動類目作為獨立的細分賽道已經發展多年,擁有不少極具影響力的頭部品牌。

熱度較高的賽道競争激烈,傳統運動項目又頗具門檻,Keep作為後來者,需要從零開始,且同步布局的類目衆多,要在一衆強者中突圍并不容易。

除了發力更多運動類目去吸引新使用者的加入,Keep在使用者粘性和社群氛圍的提升方面也有了更多動作。

主要是通過聚集愛好者群體、搭建“半熟人”社群的方式,比如成立140多個運動俱樂部,從中提供線上活動,讓使用者組隊或PK。以此鼓勵使用者分享運動日常并參與社群互動,來增強平台使用者的活躍度。

Keep似乎也意識到,在疫情逐漸遠離人們的生活後,其過去幾年線上上吃到的紅利一去不複返,想要保持自身的使用者增長變得更難。拓展使用者群、留住老使用者,為自身的商業路徑做支撐,也成為Keep的當務之急。

而在此之前,Keep還需要解決造血能力不足之下的賬面虧損問題。截至2023年12月31日,Keep賬上擁有現金及現金等價物16億,同比2022年減少1個億。

無論是布局泛運動這一有潛力但競争激烈的市場,還是圍繞使用者價值對付費内容和服務體驗進行持續強化,都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資源。對于Keep而言,如何與時間賽跑、與資本市場的耐心賽跑,也是當下最重要的課題。

(本文頭圖來源于Keep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