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央視新聞用戶端
龍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圖騰之一,在我們中國人的眼中代表着祥瑞之意。而今天(10日)更可謂是龍氣滿滿,含龍量極高,因為2024年4月10日7時至9時,我們迎來了本年度首個“龍年龍月龍日龍時”。這麼特殊的時刻是怎麼算出來的?一起探索↓
龍年龍月龍日龍時
就是辰年辰月辰日辰時
北京天文館古天文研究中心副主任 楊帆:龍是十二生肖中唯一不是實際存在的動物,但是又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占據獨特的地位,被賦予了神聖和祥瑞的意義。關于龍年龍月龍日龍時是怎麼回事呢?這其實是中國傳統計時法中幹支紀法和生肖紀法經過轉換之後形成的一種說法,就是指辰年、辰月、辰日、辰時,而辰與十二生肖中的龍相配。是以每逢這個時刻就是所謂的龍年龍月龍日龍時了。
什麼是幹支紀年?
天幹地支如何搭配?
專家提到了一個詞——幹支紀法。我們常說天幹地支,顧名思義,幹支紀法與天幹地支密切相關,什麼是幹支紀年?天幹地支又是如何搭配的?
北京天文館古天文研究中心副主任 楊帆:幹支紀年是在十天幹和十二地支的基礎之上建立起來的,十天幹是指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是指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天幹和地支是按照順序依次搭配的,例如天幹中排在第一的甲和地支中排在第一的子配對成甲子,天幹中排第二的乙和地支中排第二的醜配對成乙醜,以此類推。天幹中排在第十的癸與地支中排在第十的酉配對成癸酉後,天幹重新從甲開始與地支中第十一的戌配成甲戌依次排下去,10和12的最小公倍數是60,是以排到第六十個配對的時候,剛好是天幹最後的癸,與地支最後的亥配成癸亥完成一個周期,下一個輪回再重新從甲子起算。
龍年龍月龍日龍時
是怎麼算出來的?
了解了幹支紀年和天幹地支的搭配方法,就可以推算出龍年龍月龍日龍時。
北京天文館古天文研究中心副主任 楊帆:幹支紀年是把每一年和幹支對應起來,所謂六十一甲子就是說60年一個幹支輪回,古人還把12種動物或者說屬相依次與十二地支對應起來,排在第五位的龍就和辰對應,每60年有5個龍年。
北京天文館古天文研究中心副主任 楊帆:龍日是怎麼回事?中國古代排列日期除了用123這樣的數字計日,也使用幹支計日的辦法,天文學家事先計算出冬至日的幹支,然後按照幹支的順序排定後面一年的曆日,這樣每60日就有5個辰日,也就是5個龍日。
北京天文館古天文研究中心副主任 楊帆:龍月就是在中國傳統曆法中一年也分為12個月,但是這個月是以朔望月作為标準來劃分的。我們現在可能更熟悉用數字來表示月份,但是古人還把十二地支與12月對應起來。在2000多年前的時候,就确定以冬至節氣所在的月為子月依次排序,至下一年冬至所在月再為子月,閏月不計。秦漢以來,中國傳統的農曆它的本質上是寅正曆,也就是将寅月作為正月即一月。是以冬至所在的子月是農曆的十一月,是以将月份地支與生肖相配的話,一年中農曆三月為辰月就是龍月。關于龍時古人同樣把一晝夜分為12個時辰,分别與十二地支對應,把現在的23:00至1:00定為子時,辰時就為早上的7:00—9:00,用生肖順序來表示,辰時就是龍時。
科技複原龍形蚌飾
豐富紅山龍形象
在這個含龍量極高的日子,還有一個跟龍有關的好消息。借助科技手段,經過數月努力,昨天,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終于成功複原了紅山文化早期的龍形蚌飾。
我們看到的就是經過複原的龍形蚌飾,龍形蚌飾個頭不大,主體長度隻有20厘米左右,不過複原難度不小。據了解,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通過與故宮博物院、北京理工大學團隊的合作,對套箱進行無損CT掃描與圖像分割,獲得龍形蚌飾的細節三維資料,随後又進行了無數次3D模拟拼接,終于複原了去年出土的龍形蚌飾。這一龍形蚌飾,出土于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區彩陶坡遺址,屬于西遼河流域的紅山文化。紅山文化距今6500年至5000年左右。專家認為,龍形蚌飾,比紅山文化晚期的中華第一龍C形龍可能還要更早,豐富了紅山文化中的龍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