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石清華原創丨木蘭仙山(散文)

作者:真言貞語
石清華原創丨木蘭仙山(散文)

木蘭仙山

文/石清華

睡到九點多鐘,一家人姗姗而起。十點多鐘早、午餐合并,然後驅車前往黃陂雲霧山。

雲霧山的廣告打得響,畫面上山清水秀、花紅人歡,可能是一個遊玩的好去處。兒媳婦檢視了一下去景區的路況。道路紅得發紫,提示車輛通過需要兩小時,定然人滿為患,不得不改往相距不遠的木蘭山。

一路向東北前進,過天河機場後,基本離開鬧市,大約已經進入黃陂區。公路兩邊高矮交錯的渾圓小山,一直向前展開去,似乎沒有盡頭。秀氣的青色小山中,不時露出樓房上的太陽能電池闆、電線塔的塔尖。也許是它們把現代化的資訊寫進了祖國的每一個角落。

在平緩的山坡上,鋪滿青翠的油菜莢,一個一個胖胖的莢角微微上翹,仰望着陽光,企盼長出飽滿的顆粒。星星點點的油菜花隐藏其間,調皮地眨眨眼,仍然不肯離去,微笑着迎送南來北往的客。

一會兒,不遠處有兩座高高的山跳入眼簾。它們比周邊的山陡峭、雄偉,恰如鶴立雞群。漸近,沿山坡次第而上的白牆青瓦房子幾乎到達山頂。山腰一塊較大的平地上,伫立着黃牆黑瓦的七層雙寶塔,也許是進入仙山之門吧。

十二點四十分鐘,到達木蘭山索道入口處。錯落有緻的商鋪、酒店牆面的空白處,滿是五花八門、色彩斑斓的廣告。有條白底紅字的宣傳特别顯眼:木蘭仙山,感應四方。索道立塔上的廣播不知疲倦地循環叙說:索道全長約1000米,用時十六分鐘,可到達木蘭山的最高峰,免去了攀爬的辛苦。空中觀景、如入仙境、美不勝收。

盡管坐過更高險的廬山纜車,這裡的如何,也許不一樣吧。購票進纜車,就沒有廬山能暫停的先進。好在負責遊客上纜車的女孩子乖巧靈活、眼明手快。在纜車轉盤勻速運動時以簡明扼要的語言告訴乘客,以迅速準确的動作幫助上車,確定了客人的安全。如果反應遲鈍點的遊客,隻能上下一輛纜車了。真正做到了“甯停三分,不搶一秒”的告誡。畢竟一秒之外是萬丈深淵,誰也不敢越雷池一步。

纜車緩緩爬升,比散步略慢一點。人坐車裡,腳踏在松柏樹梢上。俯瞰半山的雲霧中,星散各處的茶農彎腰低頭,一手拿筐一手掐尖尖的幾片淺綠色嫩葉,這可能是制作雲霧茶的原材料吧。腳下遠遠近近、大大小小的堰塘,仿佛鑲嵌在綠色錦繡上的明鏡,将纜車、松柏、野花、茶農等皆聚集鏡中,而且還玩笑似的将其來了個一百八十度的大旋轉。将近山頂,陡峭而裸露的灰色岩石上,雕刻着巨大行書的紅字:木蘭山。字下陡坡的石縫間,有一至兩米高的灌木叢。新葉之間,白白的小碎花、紅紅的花骨朵競相媲美,令整個山坡更加妩媚動人。

到達山上,巨大的石塊上“木蘭山國家地質公園”赫然入目。

爬上龍尾石。它位于玉皇閣西面懸崖上,長可能五尺。該石為藍片岩,與主山分離,從峭壁頂端飛伸而出,險峻異常。相傳為木蘭屠斬惡龍後留下的龍尾變化而成。上聳“天下第一峰”山門。山門後有幾個剛剛建成的矮小道觀,觀内有幾尊閃光的坐仙。每一觀的進門處,皆擺着大小不同的功德箱。每個功德箱都張着吃錢的大嘴巴,其旁幾乎無一例外地坐着道士、道姑。他們神情專注,用貪婪的眼神盯着每一位進出的遊客。錢啊錢,果真能通神、能通仙。

攀登幾個幾十級石階,到達木蘭山最高處金頂。金頂,道教建築,始建于唐,古時稱“帝庭”。大殿頂端原有三塊大金瓦,古易名“金頂”。明末,三塊金瓦換成銅瓦,後又換成鐵瓦、青瓦。經曆變遷,日趨衰落,為世人所歎息。“文革”時期被毀,1987年修複。建立道觀四角飛檐、兩層歇山、豪華氣派。屹立山頂,似乎傲視一切,卻塵緣未絕、世俗仍在。最不缺少的是收錢的道仙。寺廟裡的光頭僧人還敲敲木魚、念念經文。道觀中的黑帽道士則把下巴靠在椅背上,好像在打瞌睡。細看時,才發現那眯着的雙眼在打探進入的遊客,盯着仙尊前的功德箱。當然也不缺少慷慨捐錢的“善男信女”。不過,大量的還是老老少少、走走看看、說說笑笑的遊人,“上功德多,有幸福來”的蠱惑,他們可能從不理會,也許比他人更幸福快樂。

遊人們站在金頂,俯瞰四方。山西、北的小山少許相連,大多獨立;山東、南幾乎是矮小的丘陵,丘陵間的空曠處,随意散落着居民點,形态各異的房屋掩映在綠樹叢中。綠水在山間彎來繞去,有的小山成了半島,水中的小丘自然是島了。若能到水邊,耳聽鳥唱、眼觀魚遊、鼻聞花香,則會别有一番情趣。登臨金頂,才能真真切切地體會到“一覽衆山小”的況味。

在索道的對面沿平緩的山坡而下,各處皆有許許多多、大大小小的臨時攤位,正在經營的不到十分之三,看上去有些慘淡。來去的遊客雖然不是人頭攢動,但也可算往來不絕。是開發商考慮不足嗎?是經營者方法不當嗎?是經濟發展不景氣嗎?總之,許多設施、裝置閑置着。不論是個人、集體,還是國家管理、經營,這都是資源的浪費。隻要是到外面看得多一些的人們,大概不認為這是個别現象吧。

這麼美麗的山水,冠之以“仙山”,肯定沒錯。但目前似乎“仙氣”不足,相信不久的未來,定然能“感應四方”。

(2024年4月6日)

石清華原創丨木蘭仙山(散文)

【作者簡介】石清華(男),退休教師。出身卑微,有幸長成,但歲月蹉跎,一事無成,隻好勤奮幹事,踏實做人。胸無大志,交遊平民,酸甜苦辣,離合悲歡,滲透于心。然盼其覺醒,努力上進。替己謀福利,為國盡忠誠。暢叙平民事,共享人間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