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座被低估的中部小城,人均GDP竟是第一名

一座被低估的中部小城,人均GDP竟是第一名

秦朔朋友圈

2024-04-10 12:21釋出于上海财經領域創作者

一座被低估的中部小城,人均GDP竟是第一名

說實話,我聽過宜昌,但僅局限于這個名字,甚至都不知道著名的三峽大壩就在宜昌。

以“宜”為名的城市有好幾個,宜昌、宜春、宜賓,還有一些縣級市,如宜興、宜城,但都不是聲名遠播的大城市。

我之前寫過四川宜賓,被宜賓近幾年氣勢如虹的發展勢頭所深深震撼。

當開始研究宜昌時,我才知道,這也是一座被嚴重低估的城市。

宜昌,湖北省轄地級市、省域副中心城市,位于長江中上遊結合部、湖北省西南部,是長江三峽起始地,素有“三峽門戶”“川鄂咽喉”之稱。

作為沿江城市,宜昌擁有232公裡長江幹線,占全省長江徑流裡程近四分之一,加之地處大陸第二、第三階梯過渡地帶,宜昌水電資源極其豐富,擁有包含三峽、葛洲壩在内的468座水電站,總裝機2850萬千瓦,以0.2%的國土面積,裝備了全國7%的水電裝機容量,最高年份(2020年)發電量超1400億千瓦時,占全國水力發電量的1/10,被譽為“世界水電之都”。

除此之外,宜昌還是長江流域最大的磷礦基地,保有儲量43.17億噸,占全省的56%、全國的15%,位列全國八大磷礦區第一位,是重要的磷化基地。

近些年,宜昌在區域經濟競争舞台上也開始嶄露頭角。2023年,宜昌地區生産總值(GDP)增長7.1%、居全省第2位,總量達到5756.35億元,跻身中部非省會城市第2位,并首次躍居全國GDP前50強、居第49位。

從2021年的全國第54位,到2022年的第52位,再到去年的第49位,宜昌經濟呈現出穩健攀升的态勢。

兩年時間,宜昌先後趕超了福建漳州、山東濟甯、河南洛陽以及南甯、太原和哈爾濱這三座省會城市。

在湖北省内,雖然目前還屈居第三,但與第二名襄陽的差距也從前幾年的三四百億,大幅縮小至90億元之内。

如果延續近幾年的發展态勢,2024年,宜昌将大機率趕超襄陽,成為湖北第二城、中部非省會城市第一名。

更讓我感到驚訝的一個名額是,2023年宜昌人均GDP高達14.7萬元,在省内超過武漢、排名第1,在中部六省80多個城市中,也是高居第1位。

當然,在這個名額上,人口少成為了一大優勢。2022年年末,宜昌全市常住人口392萬人,戶籍人口為386.54萬人。常住人口超過戶籍人口,宜昌成了湖北除武漢外唯一人口淨流入的城市。

以占全省6.71%的人口創造了占全省10.31%的GDP,這也意味着宜昌的經濟發展效率相對較高。在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發展研究院聯合搜狐城市釋出的《中國大城強城指數報告2022》中,宜昌的強城指數排名全國第34位,超過其GDP總量排名20個位次。

一座被低估的中部小城,人均GDP竟是第一名

梳理宜昌近幾年的崛起脈絡,筆者看到一個傳統産業煥新蝶變、新興産業後發趕超的生動故事正在上演。

作為長江流域最大的磷礦基地,宜昌第一個産值過千億的産業是以磷化工為主的化工産業。這個支柱産業曾貢獻了宜昌近三分之一的工業産值,占湖北省化工産值近三分之一,創造了大量稅收和就業機會。

然而,“村村點火、處處冒煙”的粗放、無序發展,一度讓宜昌陷入“化工圍江”的環保困局。

2016年最高峰時,長江宜昌段200多公裡岸線上,分布着化工企業130多家、化工管道1020公裡以上,最近的化工企業距離長江不足100米。

廠房污水橫流、碼頭沙塵漫天、江水污染加劇……破壞生态的粗放式發展,顯然難以為繼。

2017年,宜昌決定刀刃向内,拿“吃飯産業”開刀,推動沿江134家化工企業“關改搬轉”,實作沿長江一公裡範圍内化工企業“清零”,同時也推動全市化工行業就此轉向綠色低碳高品質發展。

變革當年,宜昌經濟增速陡降至2.4%,在湖北13個市州中排名墊底。面對坊間悲觀的經濟預測,宜昌沒有退縮,繼續堅定扭轉粗放發展的現狀。

新舊動能轉換不是簡單的實體位移,更需要整體布局的優化更新。2018年初,宜昌出台化工産業綠色發展規劃,對現有的10多個化工園區實行分類整治,在長江南北兩岸分别打造兩個千億級環保化工園區——宜都化工園、枝江姚家港化工園,對不符合長江大保護要求、不符合産業要求、安全環保不達标的企業實行一票否決,確定入園的項目綠色低碳、循環發展。

挺過三年轉型陣痛期,宜昌化工産業成功實作“V型反轉”,精細化工占化工産業比重由整治前的18.6%提高到40%以上,化工産業利潤、稅收連續兩年實作10%以上增長。

2022年,宜昌綠色化工産業鍊完成工業總産值1502.5億元,同比增長29.1%,成為宜昌首個産值突破1500億元的産業。

與此同時,長江幹流宜昌段水質穩定達到Ⅱ類标準,出境斷面總磷濃度較5年前下降近60%。長江生态環境的“名額生物”江豚,從“稀客”成長為長江宜昌段的“常住居民”。

在傳統化工産業“離江而去”時,宜昌又依托“磷”的優勢,推動磷礦——新能源材料——動力總成和高端裝備制造“三級疊代”,謀劃打造世界級動力電池産業叢集和核心基地。

2021年12月,動力電池巨頭甯德時代落子宜昌,投資320億元的甯德時代邦普一體化新能源産業項目在宜昌高新區開工。一、二期全部建成達産後,可以為400萬輛新能源汽車配套電池正極材料。

作為宜昌有史以來投資規模最大的招商引資項目、社會投資項目和産業項目,邦普項目從簽約到開工僅用52天、從開工到試産僅用300天,重新整理了重大項目建設的“宜昌速度”。

龍頭企業的落戶形成強烈的帶動效應,欣旺達、海科新能源、楚能新能源等一批新能源電池頭部企業紛紛入駐。

目前,宜昌在建、拟建億元以上新能源電池及材料類項目63個、總投資超過3000億元,建成新能源電池産能70GWh,已基本形成了涵蓋正負極材料、電解液、隔膜的新能源電池産業鍊閉環。

在去年10月印發的《宜昌清潔能源之都規劃》中,宜昌提出到2025年,力争全市磷酸鐵锂動力電池、儲能電池及系統産能達到200GWh以上,引進和培育産值過百億龍頭企業8~10家,新能源電池産業鍊上下遊産業規模突破2000億元。

一座被低估的中部小城,人均GDP竟是第一名

“雙碳”目标、經濟内循環、長江經濟帶、中部崛起,在一系列國家戰略的加持下,宜昌的發展正迎來前所未有的曆史機遇與廣闊舞台。

時代的眷顧固然重要,但宜昌自身的進取精神和行動力更為可貴。

在大抓項目方面,2023年,宜昌平均每天開工億元以上項目4個、每兩天竣工億元以上項目3個、每兩周落戶五十億級招商項目1個、每月落戶百億級招商項目1個。

在優化營商環境方面,2023年宜昌用“三個獎牌”告訴我們答案。

第一個是在全國工商聯“萬家民企評營商環境”中,宜昌高居全國地級市第4位,這是全國民營企業代表投的票;

第二個是連續四年獲得湖北營商環境建設标杆城市,這是全省第三方機構綜合評價的結果;

第三個是近三年招商落戶項目中追投跟投占比達四分之一,滾動投資的“二期、三期”現象不斷湧現,這是投資宜昌的企業用真金白銀投出的“信任票”。

還有一點我覺得也值得其他城市學習借鑒,那就是在産業發展上做減法,把精力和資源聚焦在有比較優勢的地方。

近三年,宜昌聚焦發展的産業鍊由28條縮減到12條,再到如今重點發展“3+2”主導産業,即現代化工新材料、生命健康、新能源及高端裝備、大資料及算力經濟等。

一座城市兼顧不了過多的産業,與其“廣撒網”,不如從自身出發,找準“小切口”,深耕有比較優勢的産業來實作差異化發展。

這不,宜昌基于自己水電資源豐富的優勢,正在搶抓時代機遇,角逐最前沿的大資料及算力經濟。

随着國家先進計算産業創新(宜昌)中心一期、三峽數智産業園建成投運,宜昌簽約建設超算智算總規模達到1980P,一座全省規模最大的算力叢集正在崛起。

2023年,宜昌大資料及算力經濟産值突破500億元,2024年将突破700億元,2025年有望突破1000億元,成為宜昌又一個千億級新興産業。

千億級的新産業不斷接力湧現,煥新宜昌産業結構的同時,也為這座長江沿岸的活力之城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澎湃動能。

No.5723 原創首發文章|作者 四方君

參考文獻:宜昌市市長馬澤江:區域競争如逆水行舟,翟星理、季子楦,南方周末;從“化工鏽帶”到“生态綠帶”,湖北宜昌破解“化工圍江”之困,劉茜,e公司;宜昌:從資源型城市轉向産業強市,21世紀經濟報道;湖北宜昌建設清潔能源之都,董慶森、柳潔,經濟日報。

開白名單 duanyu_H

|投稿 tougao99999|圖檔 視覺中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