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蘇轼與米芾書法,孰高孰低?

作者:墨客島小墨

石濤和八大的畫,誰的造詣更高,抛出這種話題無異于引來一場罵戰。高低暫且不論,即使真有境界層次一說,一比反而俗了。況且二人本來又是朋友,互相欣賞學習,可謂知己者也。

蘇轼與米芾書法,孰高孰低?

古來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即如是也。然而人們還是要拿一座山峰而另一座山峰比,何也?以筆者之間,其實重點并不在高低上,而是在差異上,一種比較可能代表着一種方向和道路,高低其次,但撥開雲霧之後,必然有更廣闊的思想空間。

在宋四家的書法之中,曆來也争論不休。其中蘇轼和米芾争議更大,誰的書法造詣更高?

蘇轼與米芾書法,孰高孰低?

宋·蘇轼 渡海帖

蘇轼與米芾書法,孰高孰低?

宋·米芾 論書帖

同為宋四家之一的黃庭堅曾曰:“蘇子瞻書法娟秀,本朝第一”。而其在《跋此君軒詩》亦曾言:“近時士大夫罕得古法,但弄筆左右纏繞,遂号為草書可,不知蝌蚪、篆、隸同法同意。數百年來,唯張長史、永州狂僧懷素及餘三人悟此法可。

蘇轼與米芾書法,孰高孰低?

宋·蘇轼 北遊帖

蘇才翁有悟處而不能盡其宗趣,其餘碌碌耳。”可見黃庭堅認為蘇轼書法娟秀,宋代第一。而提到草書,則黃庭堅表現出極大的自負精神,啟功先生也曾說過:“蘇東坡的字初看有點意思,但再看也就那麼點意思。”

蘇轼與米芾書法,孰高孰低?

宋·蘇轼 人來得貼

關于啟功之謂蘇轼書法“那麼點意思”,到底什麼意思姑且不論,但可以得見的是,作為書法家更多從書體關注蘇轼的書法,也就是在書法曆史長河的書内觀書,其長河固然滔滔,但少了花草、亭台、溪流般的書外,自然也是有局限性的,是以論書法藝術,既要書内觀書,又要書外觀書,如果以這樣的視角來看米芾和蘇轼之别,才是真的有點意思。

蘇轼與米芾書法,孰高孰低?

宋·蘇轼 治平帖

從年齡上來說,蘇轼比米芾大14歲,兩人相交雖不多,但彼此引以為知己,從某種程度上,蘇轼是米芾的啟蒙老師,在蘇轼的指引之下,米芾悟出了“始專學晉人,其書大進”,第一次會面時,蘇轼45歲,米芾31歲,後來米芾走上了書法的康莊大道。

蘇轼與米芾書法,孰高孰低?

宋·米芾 珊瑚帖

第二次重要會晤約在20年後,蘇轼64歲,米芾50歲。當時飽經患難的蘇轼從嶺外回歸來見米芾,有人請蘇轼題詞,蘇轼說:“有元章在。”米芾謙虛到:“某嘗北面端明,某不敢。”這固然是文人之間的謙辭,随後蘇轼言:“今則青出于藍矣。”米芾則徐徐答曰:“端明真知我者也”。這時的米芾表現出了極強的自負心理,而蘇轼始終是謙虛恬淡的。

蘇轼與米芾書法,孰高孰低?

宋·米芾 紫金研帖

二人把酒言歡,暢聊人生,論詩書至趣,但心境是截然不同的。不日之後,蘇轼即在北歸途中辭世。

蘇轼與米芾書法,孰高孰低?

宋·米芾 鄉石帖

筆者之是以引出這樣的故事,意在說明書外之書與書内之書的異同。

蘇轼與米芾書法,孰高孰低?

宋·米芾 晉紙帖

蘇轼與米芾書法,孰高孰低?

宋·蘇轼 江上帖

書如其人,在論其造詣與境界之前,首先展現的是書者的性情和氣質,其次才是書法之内觀。很顯然蘇轼之書是才子之書,是天才之書。他重寫意與寫神,往往信手所書點畫,看似樸素、平實,也内蘊着汪洋浩瀚的氣息,與其詩文境界,一脈相承。

蘇轼與米芾書法,孰高孰低?

宋·蘇轼 北遊帖

蘇轼之書,字與字之間有時大小不一,跌宕自然,極盡變化之能事,但又不失其韻緻,有"大海風濤之氣",與其說是書法的筆力,不如說是其天資和性情使然。蘇轼的書在曆來眼中已經不再是一個書法家的書體,而是他自身散發出的文人精神,灑脫自然,貫日月之氣也。其傳世名帖《前赤壁賦》、《寒食帖》均有此妙,或意忘工拙,或瘦勁而韻勝……

蘇轼與米芾書法,孰高孰低?

宋·米芾 盛制帖

而米芾之書在于後天苦練,當然并非否認米芾的天資,而是說相較于蘇轼書法的自然而為,米芾更多表現出後天的博古,篆、隸、楷、草窮極古人之幻變,又融自家于一爐,是以有人打趣說米芾之字是刷出來的,可以精緻到與古人通神之地步,以假亂真。其書指追魏晉,但又有着宋人特有的意趣。正如姜白石所言“無垂不縮,無往不收!”

蘇轼與米芾書法,孰高孰低?

宋·米芾 伯充帖

米芾性情癫狂而嗔迷,整體布局大氣,穩不俗、險不怪、老不枯、潤不肥,仿佛醉酒瘋癫之人仍保持清醒的意識,此态張狂,此态跌宕風姿、駿快飛揚,是為書而癡也。

蘇轼與米芾書法,孰高孰低?

宋·米芾 向太後挽詞帖

其名帖《蜀素帖》紙墨交融時如琴瑟和鳴的傾訴,臆念之間的水乳相融的自由氣息是對書法之美和禅學意境的雙重參悟。古雅單純黑白兩色透過宣紙所散發的純粹和樸素詩意,宛如一場穿越時空的生命旅行,這是書法的大曼妙,大境界也!

蘇轼與米芾書法,孰高孰低?

是以不論誰強誰弱,自己喜歡才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