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守正創新 行穩緻遠丨樹立中醫藥創新典範,共促基層中醫藥傳承發展

作者:壹生

近日,第十一屆海峽兩岸全科醫學大會在湖北武漢隆重舉行,來自海峽兩岸的頂尖中醫藥專家齊聚一堂,共同探讨中醫藥基層建設政策,共促中醫藥傳承發展。作為中醫藥發展的根基,基層中醫藥服務是維護人民群衆健康的基礎保障。

在基層中醫館建設與中醫藥傳承發展分論壇上,大會主席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祝墡珠教授發表精彩緻辭,河南省衛生健康委中醫處副處長徐宏偉、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楊躍進教授與河北省中西醫結合醫藥研究院賈振華教授等多位專家圍繞基層中醫藥高品質發展和中醫藥研究應用等話題進行了深入交流和讨論。本文整理大會精粹如下,以飨讀者。

積極推進、不斷完善、共同努力,基層中醫藥建設發展未來可期

守正創新 行穩緻遠丨樹立中醫藥創新典範,共促基層中醫藥傳承發展

祝墡珠教授緻辭

祝墡珠教授在緻辭中指出,中醫藥作為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是中華文明的重要象征。近年來,國家相關部門積極推動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不斷完善基層中醫藥服務體系,加強服務基礎,鞏固服務陣地,以滿足廣大群衆對便捷、優質中醫服務的需求。

2022年3月,國家中醫藥局聯合國家衛生健康委等十個部門印發了《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十四五”行動計劃》,明确提出到2025年建立更加完善的基層中醫藥服務網絡,實作服務設施裝置的全面提升,人員配備的合理化,以及管理的規範化。該計劃旨在提供全民全生命周期的中醫藥服務,實作社群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中醫館的全覆寫,以及基層中醫藥服務和人才配備的基本全覆寫。為基層中醫藥的發展帶來了良好的機遇。

相信随着基層中醫藥高品質發展的推進,人人享有中醫藥服務的美好願望将成為現實。祝墡珠教授呼籲廣大基層醫生共同努力,發揮中醫藥在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重點人群健康維護和重大疾病防治中的獨特優勢,不斷提升人民的健康福祉。

重視技術、重視資訊化、重視人才建設,促進基層中醫藥事業高品質發展

守正創新 行穩緻遠丨樹立中醫藥創新典範,共促基層中醫藥傳承發展

徐宏偉副處長

徐宏偉副處長介紹,千百年來,中醫藥在維護人民健康方面發揮着重要作用,其“簡、便、廉、驗”的特性讓衆多百姓受益。為了傳承中醫藥适宜技術,河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組織專家撰寫了《河南省全面推進适宜技術教育訓練工作彙編》《常用中醫藥适宜技術操作手冊》,以造福廣大百姓。

徐宏偉副處長指出,基層中醫藥高品質發展要以适宜技術推廣作為切入點,以資訊化建設作為重要抓手,以人才隊伍建設作為根本舉措。資訊化系統的支撐是實作基層中醫藥高品質發展的必需,徐宏偉副處長強調,這主要是基于以下特點:首先,資訊化系統具備管理的功能,如慢病規範化管理、公共衛生服務管理、家庭醫生規範化服務與管理、員工日常管理等;其次,資訊化系統可以輔助基層中醫師診斷決策,如有的地區探索開發的“經方雲”等平台,可以很好地幫助基層中醫大夫減少誤診并提升診斷決策水準;再者,資訊化系統還可以實作教育訓練的功能,通過整合大量優質教育訓練資源,為促進機關員工教育訓練學習、業務能力提升創造條件,也能夠解決基層人員外出教育訓練的工學沖突,實作員工知識更新的需要。

徐宏偉副處長表示,目前困擾和牽制基層中醫藥事業發展的最大短闆在于人才緊缺,各地基層中醫醫療機構均面臨有館無人、招人困難、留人困難等實際問題。是以,要下大力氣從人才出口端加大中醫人才的培養和供給,面向基層建設人才隊伍。

上海市衛健委中醫發展處一級主任科員奚之駿主任也強調,要進一步完善制度和創新舉措,打造社群中醫服務主陣地,加大對基層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支援力度,不斷提高基層中醫藥人才的數量與品質,進而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

從基礎到臨床,通心絡有效防治AMI,樹立中醫藥現代化發展典範

守正創新 行穩緻遠丨樹立中醫藥創新典範,共促基層中醫藥傳承發展

楊躍進教授

通心絡是絡病理論指導下研發的治療缺血性心腦血管病、糖尿病微血管病變等疾病的代表性專利創新藥物,是國家醫保甲類品種、國家基本藥物目錄品種。上市二十多年來,通心絡在臨床廣泛應用,先後獲《冠心病合理用藥指南》《中國多學科微血管疾病診斷與治療專家共識》《中國腦梗死中西醫結合診療指南》等30多部國家級心腦血管疾病指南/共識推薦,其相關科學研究及創新成果先後獲得四項國家科技成果大獎。圍繞通心絡治療冠心病的一系列研究結果不斷開展并陸續釋出,為中藥的傳承和發展做出了表率。

楊躍進教授介紹,介入治療和藥物溶栓是急性心肌梗死(AMI)首選治療方案,但仍面臨心肌無複流和心肌再灌注損傷兩大國際性難題,臨床亟需新的藥物或新的治療政策來改善治療現狀。微血管堵塞是心肌無複流的主要原因,是以保護微血管内皮細胞的結構和功能,可能是防治心肌無複流的關鍵。既往研究顯示,通心絡具有保護血管内皮的作用,有望成為解決上述國際性難題的有力武器。

基于此,楊躍進教授團隊參與了中醫藥領域首個973項目課題“脈絡學說建構及其指導血管病變防治基礎研究”,提出“通心絡可保護微血管内皮結構和功能、減輕心肌無複流、改善心肌灌注、縮小心肌無複流和梗死範圍、保護心功能和預後”的研究假說,核心任務為探索通心絡的療效與作用機制。

楊躍進教授團隊在中華小型豬身上建立AMI/再灌注模型,并進行預給藥後測定無複流範圍。結果表明,通心絡預給藥1-3小時,能夠縮小心肌無複流範圍和梗死面積分别達到80%和32%。研究還證明,通心絡可通過激活蛋白激酶A(PKA)通路增加eNOS的磷酸化。

根據前期對通心絡機制的探索,楊躍進教授牽頭開展了多中心、随機、雙盲、安慰劑平行對照的臨床研究(ENLEAT試驗),以評估AMI患者在急診PCI術前及術後服用通心絡膠囊對心肌無複流的防治效果。研究結果顯示,患者行PCI手術24小時後,在正常西藥治療基礎上加用通心絡膠囊可明顯降低ST段擡高幅度,加速ST段回落速度,降低心電圖無複流發生率達36.6%;改善心肌血流灌注,縮小心肌梗死面積;減少節段性室壁運動異常,改善再灌注後的心功能。

基于既往系列研究,楊躍進教授牽頭開展了“中國通心絡治療急性心肌梗死心肌保護研究(CTS-AMI 研究)”,進一步證明通心絡膠囊改善心肌梗死患者臨床結局的能力。CTS-AMI研究是一項随機、雙盲、安慰劑對照的多中心臨床研究。在國内124家醫院、納入3797例發病時間在24小時以内STEMI患者。研究的主要終點是30天主要不良心腦血管事件(MACCEs),包括心血管死亡、心肌再梗死、緊急冠狀動脈血運重建和腦卒中。每3個月随訪1次,随訪1年。研究結果顯示,通心絡顯著降低30天MACCEs風險36%,降低心血管死亡風險30%;研究一年時通心絡持續降低MACCEs風險36%,降低心血管死亡風險27%,再次心肌梗死風險降低了74%。在研究的次要終點上,30天卒中發生率、30天和1年大出血率、1年全因死亡率、24小時内支架内血栓形成率均沒有顯著差異,兩組的不良事件發生率總體相似。為改善急性心肌梗死遠期預後提供了有效治療藥物。CTS-AMI研究結果在《美國醫學會雜志》(JAMA)[IF 120.7]重磅發表。這是該刊創刊百年來首次刊登中成藥臨床研究成果。CTS-AMI研究成果的取得是近十年急性心梗治療的重大突破,填補了基于微血管保護改善心梗預後的用藥空白,在中醫藥研究領域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

楊躍進教授總結到,綜合來看,通心絡膠囊在标準治療基礎上,能顯著改善STEMI患者的短期和長期臨床預後,尤其在降低心血管死亡和嚴重并發症方面顯示出顯著效果。這些研究成果為AMI的治療提供了新的政策和希望。通心絡作為有基礎理論、有臨床實踐,又有發表在國際權威期刊硬終點研究成果的代表性創新中藥,有力推動了中醫藥傳承發展。

守護呼吸健康,連花清瘟有效防治病毒類呼吸系統傳染病

守正創新 行穩緻遠丨樹立中醫藥創新典範,共促基層中醫藥傳承發展

賈振華教授

賈振華教授介紹,人類曆史上與呼吸系統病毒性疾病的鬥争從未停止,近二十年來SARS、甲型H1N1流感、MERS和新冠病毒等疫情對全球健康構成嚴重威脅。在後疫情時代,呼吸系統傳染病的防控任務依然艱巨。中醫藥在兩千年的抗疫曆程中積累了豐富經驗,提出了證治規律,對目前應對新發病毒引起的傳染病具有重要參考價值,需要在此基礎上進行傳承與創新。

中醫理論中的“新病入絡”概念對了解外感溫熱病,尤其是呼吸系統傳染病具有獨特價值。肺絡是肺功能實作的途徑,其功能在“氣絡-氣道-血絡”的傳變規律下發揮作用。在溫熱病的早期,疫毒侵襲陽絡和氣絡,中期則毒熱壅肺,氣道受阻,晚期則出現換氣和血液障礙,導緻功能衰竭。是以,依據肺絡病的證治原則,使用清瘟解毒、宣肺洩熱、化痰止咳的方劑,展現了“異病同治”的治療政策。

賈振華教授指出,連花清瘟是在肺絡證治理論指導下研發的創新中藥。該藥方結合了古代名醫張仲景的《傷寒論》、吳鞠通的《溫病條辨》和吳又可的《溫疫論》的精華,并創新性地加入了廣藿香、紅景天等成分。連花清瘟自2003年SARS疫情期間開始使用,并在2004年正式上市。

在新冠疫情中,連花清瘟進行了多項基礎與臨床研究,探索其在防治新冠病毒感染中的作用。研究顯示,連花清瘟能夠針對疫毒病因,早期清除病毒,清肺化痰,阻斷疾病傳變,進而發揮系統阻斷作用。此外,連花清瘟還能改善氣道雍阻,提高确診普通型患者的治愈率,并從基礎研究角度探讨其化痰止咳的科學内涵。同時,研究還圍繞連花清瘟的抗病毒、抗炎、免疫調節作用進行了深入探讨,并在新冠感染人群和密接人群中開展了臨床研究。在國内新冠疫情防控中,連花清瘟發揮了重要作用,被準許用于治療輕型和普通型新冠病毒感染,并被列為“三方三藥”代表藥物之一。

賈振華教授表示,在多學科交叉創新團隊的支援下,未來将繼續發揮協作優勢,圍繞肺絡病證治和呼吸系統疾病的防控開展更深入的研究,以期為全球呼吸系統傳染病的防控貢獻力量。

會上,同濟大學醫學院附屬嘉定區南翔鎮社群衛生服務中心主任、黨支部副書記盛飛教授,北京市東城區建國門社群衛生服務中心主任熊衛紅教授,湖北省武漢市硚口區榮華街社群衛生服務中心主任曾紅兵教授,湖北省武漢市青山區紅鋼城街社群衛生服務中心主任胡振波教授,湖北省十堰市茅箭區二堰街社群衛生服務中心主任劉進國教授分别就“陸氏針灸”文博館在基層的建設與中醫藥傳承、社群中醫症狀門診建設思考與實踐、醫防融合助推基層發展——中醫+慢病管理特色模式實踐、加強中醫藥内涵建設突出中醫藥特色優勢、修複兒童自愈力共築兒童美好未來等主題展開精彩彙報。

結語

第十一屆海峽兩岸全科醫學大會“基層中醫館建設與中醫藥傳承發展”分論壇秉承守正創新、行穩緻遠的理念,聚焦如何推進中醫館建設與中醫藥發展的課題,相繼從頂層設計、人才建設、技術推廣、傳承規劃等角度切入,為線上線下聽衆獻上了内涵豐富的學術盛宴。正如廈門市第五醫院副院長徐國山教授所言,“中醫深受基層群衆喜愛與信任,中醫館建設在各地均受到不同程度重視,中醫的傳承重在基層”,促進中醫藥基層建設意義重大。希望未來有更多創新中藥出現,為推動基層健康事業做出貢獻,為更多基層人民帶來福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