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馮骥才說:“城市和人一樣,也有記憶,因為它有完整的生命曆史。”
濟南老城的護城河與解放閣 攝影|王嘯
曆史文化街區是一座城市最忠實的觀察者和記錄者,完整、準确地反映着一座城市在悠久歲月中沉澱出的文化和建築風格,折射出當地群眾的生活狀态。
如何挖掘蘊藏在曆史文化街區中的生産力,是深化改革、發展經濟的關鍵一問。
一
百花洲 攝影|王嘯
曆史文化街區往往承載着許多故事,是各地民俗的“活化石”。比如濟南市芙蓉街—百花洲街區是濟南儲存最完整、能夠反映“山水營城”思想的古城核心區,也是最能反映濟南“泉文化”的重要片區;威海市栖霞街是威海中心城區唯一完整保留的百年老街;淄博市周村古商城被譽為“中國活着的古商業博物館群”,建設曆史可追溯到明永樂八年(1410年)……
這些集聚着非遺技藝、農貿市場等多項功能的市井煙火街區,擔負着當地曆史文化傳承的重要使命,以其風格鮮明的曆史建築和種類繁多的民俗活動,記錄着在漫長曆史中積澱出的風土人情,是各地曆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遺憾的是,随着時光流逝,許多曆史文化街區因各種原因逐漸變成了“城市傷疤”,站在了“保留或重建”的岔路口。而在修補或重建的過程中,不少曆史文化街區又落入以下幾個怪圈:
比如,有的街區不知不覺地走向了同質化的“死胡同”,千篇一律的商業化景點丢失了特有韻味。忽視地域特色、盲目追求新潮的發展路徑或許會讓街區短暫火熱,但終究難以在全國特色化、差異化競争中長盛不衰。
比如,有的街區風格怪異、品質低下,“改頭換面”的建築摻雜着過多外國元素,店面裝修更是充斥着網紅風格,“土不土洋不洋”,打着曆史建築旗号變身“城市攝影棚”。以前幾年爆火的“我在XX很想你”牌子為例,不管是江南風格的小橋流水街區,還是西北風格的大漠孤煙古城,不用刻意去找,指不定在哪個角落就會冒出來。
還比如,有些曆史文化街區徒有其表,在城鎮化浪潮或者舊城改造中拆舊建新、有形無魂。遊客慕名進入街區,卻發現改建後的街區空空蕩蕩,既無人聲鼎沸也無景觀可看,與史料記載毫不沾邊。
開發改造過程中的問題,嚴重制約着曆史文化街區生産力的釋放,亟待解決。
遊客在濟南曲水亭街遊玩 攝影|朱峥
二
無論對于當地居民來說還是對于外地遊客來說,曆史文化街區都有其特殊的意義。
對于當地居民來說,曆史文化街區是他們重要的精神寄托;對于外地遊客來說,走進曆史文化街區,能感受到這座城市獨特的氣質。
對曆史文化街區的“激活”,要在尊重曆史的基礎上,深入挖掘文化資源,凸顯個性、彰顯特色。
深入挖掘街區的曆史文化價值。
對曆史文化街區的傳統建築、曆史遺迹、文化民俗等進行深入挖掘和整理,形成具有獨特性和吸引力的“街區品牌”。
北京楊梅竹斜街 攝影|羅鑫
例如,北京楊梅竹斜街在民國時期曾是有名的書局一條街,世界書局等七家響當當的書局都在此開設。楊梅竹斜街在對街區内建築按曆史文化價值分類評估的基礎上,保留大部分原有店鋪,植入與街區文化特性相符的新店鋪,增強文化氛圍,避免了老街陷入“拆了不該拆的、建了不該建的”的尴尬局面。
優化産業結構,引入新興産業。
曆史文化街區是創意的“發源地”,這裡的建築、文化和曆史都為創意者提供了無限的靈感。通過保護和利用這些資源,可以培育出許多新的創意産業,比如設計、藝術、媒體等。是以,要鼓勵老街上的傳統産業與文化創意産業融合發展,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産業鍊,提升産業的附加值。
圖源|文彙報
例如,上海田子坊街區曾經興建了大量的工廠,後來因為企業大多關閉或者轉制,留下的工廠中的房間因不适合居住而大多空閑。随着一批藝術家的到來,并相繼建立起工作室,原本的工廠街區漸漸吹起了藝術之風。街區的書肆、餐館、咖啡座、時裝店等生意興隆。田子坊街區的改造既保護了城市充滿曆史文化底蘊的古舊建築,又為藝術家們提供了創造空間,達到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同時也實作了城市中心的再增值。
将曆史文化街區的發展納入城市發展全局,以行政、市場、公益等多方面的綜合手段推動其保護、傳承和發展。
如依據生态博物館、社群博物館理念,将街區建築格局、整體風貌、生産生活等傳統文化和人文環境進行綜合保護和展示。引入社群建築師、社群規劃師制度,為社群居民和其他使用者的微更新、微改造提供專業技術服務。制定适用于曆史文化街區的技術标準,引入新保護技術和展示闡釋技術,如适應傳統街區特點的交通、市政、消防系統,虛拟現實、網絡互動、人工智能等展示闡釋方式。
例如,對曆史文化街區進行數字化重構,利用AR、VR技術,讓遊客身臨其境地感受古街區的曆史變遷。
此外,通過短視訊、直播等形式開展線上推廣,将街區中的特色建築、文化遺産、傳統工藝以全新視角呈現給年輕人,能激發他們對曆史文化街區的興趣。
對于老街區來說,做大做強一批産業關聯度大、競争力強的龍頭骨幹企業和具有産業鍊控制力的生态主導型企業至關重要,它能夠強化街區特色。當今社會,特色就是生産力。
而這需要充分結合城市經濟發展需要以及當地居民的需求,準确把握街區的曆史文脈價值,通過對建築風貌、業态、民風民俗、景觀肌理、生态環境的全方位改造,促進街區的業态更新、經濟發展和文化保護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