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畢公,這個寶藏村子藏着你不知道的故事

作者:楊淩釋出

走進畢公村

大氣的祠堂細數着村莊的過去

眺望着莊重的伏波将軍銅像

似乎觸摸到了那逝去的時光

這個古老的村莊埋藏了太多故事

畢公,這個寶藏村子藏着你不知道的故事
畢公,這個寶藏村子藏着你不知道的故事
畢公,這個寶藏村子藏着你不知道的故事

畢公,楊陵區五泉鎮的一個行政村,全村526戶,2283人,95%以上人口為馬姓,尊馬援為祖先。

畢公,人傑地靈,環境優美、鄉風文明、産業興旺,這個古老村落的曆史,要追溯到周朝。

遇,曆史悠久的古村

畢公,這個寶藏村子藏着你不知道的故事

畢公村因人而得名。《史記》記載:“武王之伐纣,而高封於畢”,高是周武王姬發的第十五弟,被封于畢,建立畢國,因其爵位為公爵,名為高,故稱畢公高。周朝時,畢公高因軍政事務在畢國設立公館居住,本村得名畢家莊。畢公村因曆史變遷,曾先後命名為“畢家莊”“成歡裡”“馬服村”“伏波古莊”。

明清兩朝,畢家莊歸扶風縣東南邰城鄉管轄;中華民國十七年(1928年),畢家莊更名為畢公村。新中國成立後,畢公村先為寶雞市扶風縣管轄,1983年畢公村劃歸楊陵區管轄。

畢公,這個寶藏村子藏着你不知道的故事
畢公,這個寶藏村子藏着你不知道的故事

在畢公村,矗立着一座伏波将軍銅像,銅像高約11米,兩根宣威柱高12米,建于2015年,上有對聯:銅柱宣威東漢集勳屢出雲台将相,忠經傳世西秦開化裁成绛帳冠童,贊揚馬氏先祖馬援、馬融和馬超功績。

馬援,生于西漢成帝永始三年(公元前14年),卒于東漢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字文淵,東漢扶風人,就是現在楊陵區五泉鎮畢公村人。他學識淵博,骁勇善戰,立下赫赫戰功。東漢光武帝時,被封為漢伏波大将軍,新息侯,谥忠成,冊封忠顯王。其祖先為戰國時趙國名将趙奢,因功被賜爵号為馬服君,後世子孫即以馬為姓。漢武帝時,馬援的祖先以兩千石的官級,自邯鄲遷至扶風茂陵山之成歡裡(即今畢公村)。

畢公,這個寶藏村子藏着你不知道的故事

為弘揚馬氏優秀傳統文化,畢公村還打造了馬氏家風家訓館。馬氏家風家訓館将愛國、敬業、誠信、友善、謹言慎行優秀文化融入其中,旨在以馬氏先賢家風文化感召後人,移風易俗,弘揚正能量,促進民風淳樸,社會進步。

聽,歲月裡的故事

畢公,這個寶藏村子藏着你不知道的故事

馬援祠祭祖是宗族祭祀活動,起源于東漢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曆史。每年的春節期間、陰曆三月初十(馬援祭日)、陰曆九月十四日(馬援誕辰日),馬氏族人都會在馬援祠舉行祭祖儀式,并前往扶風伏波将軍墓拜谒。

2005年清明節,馬英九的父親馬鶴淩老先生率團回故裡祭祖,在楊陵組織了以“兩岸一家親”為主旨的演講活動,并留詩一首:跨海尋根萬裡行,楊淩祭祖正清明;亡人追遠還鄉日,欣見宗親樂太平。

畢公,這個寶藏村子藏着你不知道的故事
畢公,這個寶藏村子藏着你不知道的故事

2018年9月14日至16日,畢公村召開了以“回望扶風郡、尋根楊淩行”為主題的第十屆世界馬氏懇親大會,接待了來自世界各地的1081名馬氏宗親代表。

2024年4月5日,馬英九先生率台灣青年到陝西馬援祠和馬援墓尋根問祖,并參訪楊淩智慧農業示範園(上合組織農業基地實訓基地),為陝西高品質發展成就和現代農業點贊。

看,美麗宜居的田野

畢公,這個寶藏村子藏着你不知道的故事

如今,畢公村全村共有土地3350畝,其中種植猕猴桃785畝、雜果苗木230畝,此外還有糧食及油料作物760畝,蛋殭屍電腦存欄10萬餘隻,生豬存欄2600餘頭。作為兩大主要經濟來源,畢公村通過發展猕猴桃産業與苗木産業,架起了一座農業“增效”與農民“增收”并重的興農之橋,2023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近2萬元。

畢公,這個寶藏村子藏着你不知道的故事
畢公,這個寶藏村子藏着你不知道的故事

畢公村先後被評為陝西省“美麗鄉村文明家園示範點”“旅遊示範村”,楊淩示範區“文明村”“鄉村振興示範村”“美麗宜居示範村”“花園鄉村示範村”等。

記者:翁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