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比亞迪們” 打服了大衆!

作者:方得汽車
“比亞迪們” 打服了大衆!

中國新能源車市的慘烈競争,讓大衆CEO調低了在華預期。

2024年4月6日,大衆集團(以下簡稱“大衆”)CEO Oliver Blume接受德國主流媒體法蘭克福彙報(FAZ)采訪,談及在中國市場的未來時,Oliver Blume罕見地表達了極為悲觀的态度:“在中國市場未來的長周期競争中,我們能拿下兩位數的市場佔有率(10%),都将是非常可觀的成就。”

3月,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在2023年财報投資人溝通會上明确表态:“我估計未來3—5年,合資品牌會從40%的分額降到10%,騰出30%的市場空間。”

大衆CEO的示弱,迅速印證了王傳福的預期;在華合資品牌因為在新能源技術上的落後,正被加速甩下來,一條泾渭分明的區隔線,正在浮現。

新能源推進不順 大衆調低在華預期

為什麼Oliver Blume對大衆在華市場的未來如此悲觀?

根本原因在于大衆在中國市場的的新能源推進相當艱難。Oliver Blume表示:“在中國純電市場頭部梯隊的牌桌上,已經看不到大衆的身影。”

目前,大衆在國内市場僅推出的核心車型為純電品牌ID系列和奧迪e-tron系列,兩者均為純電車型,如果以中國新能源車市(包含插混和增程)來統計,大衆的聲音,實際更小。

乘聯會資料顯示,2023年全年,國内新能源狹義乘用車銷量為886.85萬輛,同比增長了36.4%;大衆中國2023年在華傳遞純電車191800輛,同比增長僅23.2%,不及市場大盤。

“比亞迪們” 打服了大衆!

在行業梯隊中,2023年國内新能源銷量前十車企中七家為自主品牌,分别為比亞迪、吉利、廣汽、長安、理想、上汽和長城,且市場增幅均超越了36.4%的行業平均增幅。

唯一一家跻身行業前五的外資獨資品牌是特斯拉,唯一一家跻身行業前五的合資品牌為上汽通用五菱;大衆位居行業第十,豐田、本田、日産等一衆日系合資品牌均在行業十五位開外。

在中國新能源市場市占率低迷的處境,讓大衆CEO對未來在華市場的處境難言樂觀。同時,大衆在新能源技術儲備、供應鍊儲備的不足,讓這種焦慮更加擴大。

從“自研”轉向對華合作

在近期公開場合中,Oliver Blume對大衆的下一代軟體定義車型的規劃進行了解讀:“我們目前已經确定幾款産品,項目團隊已經确定,軟體定義汽車(項目)中心也已經成立。”

但大衆下一代技術平台新車型的落地時間确定在了2028年。在具體規劃中,奧迪和大衆品牌都會基于下一代平台推出全新車型,奧迪品牌會率先開啟轉型,新上任的奧迪CEO将帶領奧迪全力開拓新市場。

但2028年的落地時間在目前的新能源市場競争中,顯得非常落後:在國際市場中,大衆下一代車型的規劃目标落後于特斯拉、Stellantis集團、通用和雷諾,僅快于部分日韓系品牌;而在國内市場中,2025年被廣泛定義為新能源市場“決賽之年”的背景下,大衆的這一規劃進展更顯疲态(大衆安徽的新車規劃會早于2028年)。

落實到技術推進上,大衆的準備更不充足,Oliver Blume強調:“更有效的決策機制是必要的,(大衆未來的)戰略将轉型到與更大的技術夥伴的共同合作上。”

“比亞迪們” 打服了大衆!

目前,支撐大衆旗下“下一代軟體定義汽車”的核心機構是Cariad。但自Cariad成立以來,已經多次“跳票”,奧迪和大衆的電動化程序被多次推遲。今年2月,Cariad中國長安挖來了長安汽車首席軟體架構師韓三楚擔任CEO職務,但短期内技術推進仍未有實質突破。

對外合作,成為大衆2023年以來在新能源領域悄然轉型的方向。2023年内奧迪與上汽智己、大衆與小鵬接連達成戰略合作,雙方的的聯合開發,平台共用,成為大衆向2028年過渡的“中間階段”。

同時在4月8日,傳出上汽奧迪将與華為智能車BU達成合作的消息。大衆在華新能源的短期未來,放在了小鵬、上汽和華為等一衆自主企業之上。

這也将成為國内大多數合資品牌尋求新能源轉型的方向。

反向“合資”時代

4月8日,豐田與華為智能車BU、Momenta傳出合作流言,三方預計将在北京車展宣布開發新款bz車型,在比亞迪刀片電池之後,豐田選擇兩家中國企業為其打造智能駕駛體系。

而在此之前,東風日産、長安福特、神龍汽車就新能源未來發展與中方母公司均已達成了合作意向。

2023年8月,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尤峥在接受采訪時透露,東風日産将使用東風公司最新釋出的量子智能電動架構中的S純電平台,研發和生産日産旗下純電車型;2024年1月,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公開表示:“長安将強化合資合作,與福特、馬自達深化高層戰略交流。”福特與長安最終簽訂深化戰略合作備忘錄,達成品牌使用、産品設計、競争政策等諸多合作共識,成立長安福特新能源汽車科技有限公司,并基于長安的新能源、智能化技術開發全新車型;2023年10月,神龍汽車釋出戰略轉型新規劃,明确表示要推動接入東風集團自主新能源事業。

“比亞迪們” 打服了大衆!

以比亞迪為核心的自主車企們,在新能源市場端對合資造成了巨大的壓力;在中國新能源市場内不如意的合資品牌,正加速從中國新能源産業端吸收養分,應對行業的慘烈競争。

這種現象,在大衆和豐田的“倒戈”之後,也将合資的常态;而調低市占率預期,隻是這一常态的開始。

大衆在華未來市占率的低迷預期,是對中國新能源市場激烈競争的直接反映。

在慘烈的市場淘汰賽中,合資品牌正将短期希望全部放在自主技術企業之上;面向未來,合資品牌最終自主研發的技術能否成為其最終的翻盤利器?

方得汽車将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