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吳語區的各位,你還會家鄉方言麼?

作者:中國旅遊地圖

#我來唠家常#

“在你家鄉,這個讀什麼”

“實夾帶凱哎”

吳語,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非官方語言。

現有将近一億人使用吳語,吳語區橫跨上海、浙江、江蘇南部、安徽南部、江西東北部、福建北部。吳語區還被劃分不同片區,其中太湖片吳語使用人口達到吳語使用總人口的65%。

吳語區的各位,你還會家鄉方言麼?

▲ 地圖參考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中國語言地圖集 第2版 漢語方言卷》

可詭異的是,它居然被國際語言文化組織(ILCO)列為了嚴重瀕危語言。

但在非吳語區,比起粵方言、湘方言,吳方言在生活中好像的确更不經常聽到。這一億人都去哪兒了?為啥會有将近一億人說吳語?明明還有這麼多人說,吳語真的要消失了?

吳語區的各位,你還會家鄉方言麼?

▲ 溫州不隻是有皮革廠,還有街道中的溫州話。圖/圖蟲·創意

吳語區的各位,你還會家鄉方言麼?

吳語,曆史上的發展

曆史上,在江南地區尚未開發之時,吳語的先祖是侗台系統的少數民族語言。

到春秋時期,吳國、越國在吳地興起。在《吳越春秋·夫差内傳》中提到“且吳與越,同音共律,上合星宿,下共一理”,可見在當時,方言這個概念其實已經初步形成。

《呂氏春秋·知化》記載“吳王夫差将伐齊,子胥曰:不可。夫齊之與吳也,習俗不同,言語不通,我得其地不能處,得其民不得使。”為了擴大國家版圖,吳越地區就有一部分人學習了其他國家的語言。後來,随着楚國往長江下遊擴張,楚語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吳語的塑造。

秦漢時期,中央政權建立。中央在各地設定駐紮兵,中原文化對各地影響日益加深,中原漢語在全國各地使用範圍擴大,使吳語受到重大影響。

吳語區的各位,你還會家鄉方言麼?

▲ 如今說着官話的區域,說不定以前也是吳語區呢。圖/圖蟲·創意

在漢代,吳語已經成為一支與中原漢語(華夏語)頗有不同的語言。

東漢末年,三權鼎立,吳語不斷向福建、廣東推進,對閩言的形成也産生了一定影響。與此同時吳語也傳入日本,這也是部分日語的發音與吳語十分相像的原因之一。

之後的“永嘉之亂”,匈奴攻陷洛陽,也由此引發了第一波北人南遷。西晉滅亡後,東晉在建業(今江蘇南京)建都,此舉也将北方官話大量傳入南京,同化了南京口音。這也使吳語區域進一步縮小,如今的南京隻有一小塊區域仍保留着吳語。

“安史之亂”、“靖康之亂”也是北人南遷的高潮。北宋時期,金人南侵,宋室南渡,把京都從汴梁(今河南開封)牽至臨安(今浙江杭州)。是以,杭州方言有大量官話特征,最明顯的就是翹舌的"兒化音"。

到了宋元時代,吳語已經奠定了現代吳語的規模,與現代吳語相差不遠。但這個規模與春秋時期的吳語規模相比,其實已經大大縮減。

吳語區的各位,你還會家鄉方言麼?

▲ 北方人在杭州街頭聽到“兒化音“肯定會特别親切。圖/圖蟲·創意

吳語區的各位,你還會家鄉方言麼?

吳語,文化上的貢獻

若你有心觀察,在文學作品中或一些藝術表達形式上總能看到吳語的身影。

《紅樓夢》中,就經常會有吳語的出現,例如在第25回中,鳳姐給林妹妹送茶後,還不忘打趣她:“你既吃了我們家的茶,怎麼還不給我們家作媳婦?”其中的“吃”字便是典型的吳語詞彙。在吳語中凡是用嘴接受某種物質的,多數可以稱“吃”,并不一定有咀嚼、吞咽等動作,如“喝酒”說成“吃酒”,“飲茶”說成“吃茶”,“抽煙”說“吃煙”。

吳語區的各位,你還會家鄉方言麼?

▲ 設計/Q年

在魯迅的創作中,吳語更是常客。例如《阿Q正傳》中有一句是“趙太爺肚裡一輪,覺得于他總不會有壞處。”,這裡的“肚裡一輪”可作“腦裡一想”解,但吳語中“一輪”還帶有強調思考速度之快的情感,也是突出了趙太爺的精明狡詐。

吳語區的各位,你還會家鄉方言麼?

▲ 設計/Q年

若是将當地方言應用到文學作品中,将有助于人物形象地塑造,使其更為飽滿,部分表達也會更加生動。怪不得有人說“如果《三國演義》中的各角色用自己的方言來演繹,該是怎樣一副有趣而生動的場景”。

吳語區的各位,你還會家鄉方言麼?

▲ 設計/Q年

不僅是在文學創作上,吳語為作品添加了光彩,而且在國外著作的翻譯上,許多著名吳語區譯者也帶入了不少吳語詞彙。

楊绛翻譯《堂吉诃德》所用的“癟三”、“賊皮賊骨”、“講講明白”,祝慶英翻譯《簡愛》所用的“鬧不清”、“不很好”、“奶孩子”都為吳語表達。

除了文學作品,吳語也有更多藝術表達形式為人們熟知。

電影《金陵十三钗》中,幾位穿着旗袍的江南女子,抱着琵琶,唱着《秦淮景》向螢幕前走來的場景着實令人難忘。若是這首蘇州評彈沒有了吳侬軟語的溫柔加成,也就不會那麼“酥”入人心。

吳語區的各位,你還會家鄉方言麼?

▲ 就問誰不心動!!!圖/網絡

越劇,作為五大劇種中唯一非官話劇種,便是用吳語來演唱,其中最著名的經典選段《梁祝·十八相送》更是成為了人們歌頌的愛情的範本。

除了評彈和越劇,還有許多以吳語方言為載體的藝術形式,例如昆曲、吳歌、甬劇、灘簧等。

吳語區的各位,你還會家鄉方言麼?

▲ 越劇經典橋段《梁祝·十八相送》。圖/圖蟲·創意

但參雜吳語的文學作品與藝術形式也帶來了一些問題。

被胡适評價為“吳國文學的第一部傑作”的《海上花列傳》怕是鮮有人聞,原因就如孫家振所說“緻客省人幾難卒讀,遂令絕好筆墨竟不獲風行于時”。為了擴大其影響力,張愛玲還特地為其進行譯注,可也見效甚微。

對于傅雷翻譯的《克裡斯朵夫》,也有人反應,其中部分文法和詞彙有讀不懂的情況。

而越劇也一度面臨難以走出吳語區的困境,為了增加閱聽人,越劇也吸收了部分中州音韻和官話語音,會選取一些更易聽懂的吳語來進行演唱,例如,《天上掉下個林妹妹》即使是非吳語區人群也能聽懂。

吳語區的各位,你還會家鄉方言麼?

▲ 創新藝術形式,讓遊客邊逛姑蘇園林邊聽“水上評彈”。圖/圖蟲·創意

吳語區的各位,你還會家鄉方言麼?

吳語,表達上的特殊

作為當地吳語方言“十級學者”的我,被難倒在一次靈魂發問“你知道吳語裡‘晚安’怎麼說麼?”,直接翻譯“夜安”(吳語中“晚”“夜”不分),但似乎不會這麼講;“困告去了,明朝會”是“睡覺去了,明天再見”的意思;“困一好告”又是“睡一好覺”的意思,似乎也不能完全說是“晚安”的意思。

于是我問他答案,他說:“不知道!”(白眼)

還有個關于吳語的笑話:一個從他省來的人問吳語區的人“魚、螃蟹、蝦用吳語怎麼說”,那人便答“嗯、哈、呼”,他省人便十分惋惜地說“好好一個小夥子,可惜是個啞巴。”

吳語區的各位,你還會家鄉方言麼?

▲ 設計/Q年

可見,吳語與國語在表達方式、用字發音上都有着一定差别,即使是一些日常用語也難以直譯,需要稍微“拐個彎”。

有趣的是,吳語使用上還有一大特殊性就是一詞多義,甚至是一個字代表着完全相反的意思。

最典型的代表便是“侬”。“侬”為古百越語詞,單個字意義為“人”,在古吳語有三侬,表示我的“我侬”,表示你的“爾侬”,表示他的“渠侬”。

吳語區的各位,你還會家鄉方言麼?

▲ 設計/Q年

《玉篇·人部》中稱“侬,吳人稱我是也”,《紅樓夢》中黛玉葬花橋段有一句“爾今死去侬收葬,未蔔侬身何日喪”,其中的“侬”也顯然是“我”的意思。

而在《西廂記》中“奴與你向來主婢情意重,為什麼偏偏今宵來屈煞侬”的“侬”和滬劇《打鳥》中的“侬勿要去,侬在屋裡看房子”的“侬”,應當作“你”解。

吳語區的各位,你還會家鄉方言麼?

▲ 經典滬劇《雷雨》中,“侬“也是經常出現的。圖/圖蟲·創意

如今,各個區域也保留了不同“侬”的含義。上海話裡“爾侬”被保留,蘇州、金華等地保留了“我侬”,但有些地方例如甯波,一些人依舊會說三種“侬”。

吳語表達上另一個特殊性展現在形容詞上,相比國語中的“更”、“最”級别,吳語會将形容詞分為四級。

以原級“新”為例;ABB型往往表示弱化級“新簇簇”;BBA型則作為強化級“簇簇新”;若是要用最進階,經常會擴充成一個詞組,例如,“拆瓜辣新”。

吳語區的各位,你還會家鄉方言麼?

▲ 要根據不同情景選擇合适程度的形容詞。制圖/烏堆

在吳語中的一些特殊文法也是不可忽視的。

常見的有,直接賓語放在間接賓語之前,例如,國語中“媽媽給我飯吃”,換成吳語就變成了“媽媽給飯我吃”;補語後置,“打不過他”會變成“打他不過”;狀語後置,“快點吃飯”則轉變為“飯吃快”。

吳語區的各位,你還會家鄉方言麼?

▲ 飯吃快,飯吃快,莫講閑話。圖/圖蟲·創意

吳語區的各位,你還會家鄉方言麼?

吳語,使用上的現狀

作為一個從小就會說吳語的人,其實在看到“吳語瀕危”的時候還是有點震驚的,因為在家鄉的同齡人中,似乎大多數人依舊是會說吳語的,怎麼就瀕危了呢?可是一些資料似乎的确說明了一些問題。

在吳語區調查中顯示,78%的人認為自己能用吳語進行日常交流,其中31%的人認為熟練掌握吳語,而在28歲以下,隻有20%的人認為自己熟練掌握。

吳語區的各位,你還會家鄉方言麼?

▲ 你會追求流利準确表達麼?還是能交流就行。制圖/烏堆

在2016年上海區域的吳語調查報告中,86.8%的本地學生能與他們用上海話交流,認為自己能準确流利使用的為28.1%。這看起來還不錯的資料與2005年的94.6%的學生用上海話交流,54.3%的人認為自己上海話流利準确一比,真的是一點“腔調”都沒有了。

吳語區的各位,你還會家鄉方言麼?

▲ 從2005年到2016年,“上海話“正在漸漸消失。制圖/烏堆

蘇州也面臨着類似的情況。2007年時,不會說蘇州話與不太會說的總比例達到30%,14歲以下人群50%左右不會或不太會蘇州話。而到了2012年時,完全不會說蘇州話的比例就有39.2%,其中兒童人數明顯上升。

吳語區的各位,你還會家鄉方言麼?

▲ 5年時間,會講“蘇州話“的比例下降了近10%。制圖/烏堆

杭州也是受官話影響較大的一個區域,但杭州地區父輩會講當地方言的比例高達90.7%,可下一輩會講杭州話的比例幾乎是攔腰斬斷,僅有48.5%。

由以上一些資料不難得出,吳語的使用人群嚴重老齡化。

吳語區的各位,你還會家鄉方言麼?

▲ 蘇州舉辦百民孩童吳語賽童謠,讓年輕一代更多地接觸吳語。圖/圖蟲·創意

調查中還發現了一個現象就是,成年人交流時多數用的是吳語,但為了讓下一代更快學會國語,有三分之二的父輩會選擇用國語與兒童交流。

怪不得語言規劃學家費什曼指出“瀕危語言之是以稱為瀕危語言,是因為缺乏非正式的代與代之間的傳遞和非正式的日常生活支撐,而不是因為學校裡不再教授這些語言”。

除了當地人會說吳語的越來越少,由于外來流動人口的增加,使得許多生活場景也不需要使用吳語。

2012年,蘇州的外來人口已超過本地戶籍人口;在甯波,外來流動人口占常住人口的40%以上;上海更是不用說,外來人口比例超過70%。

吳語區的各位,你還會家鄉方言麼?

▲ 上海虹橋火車站熙熙攘攘的春運人群。圖/圖蟲·創意

“周瑜陸遜久寂寞,千年北客嘲吳語。”

與此同時,吳語區的外來人口似乎對掌握吳語沒有太大興趣。以甯波為例,非吳語區人口能用甯波話熟練交談的隻有11.3%,半數以上的人認為能聽懂就行,還有26.8%的人極力反對掌握當地方言,力圖保持自己區域的方言。

吳語區的各位,你還會家鄉方言麼?

▲ 若是想和“老甯波”打牌、搓麻将,那甯波話是非學不可的。圖/圖蟲·創意

吳語區的各位,你還會家鄉方言麼?

吳語,傳承上的窘境

許多語言的發揚與傳承往往與其表現形式有密切關系,例如粵語的風靡,香港電影,TVB與粵語歌功不可沒;重慶話的爆紅,一定程度要也要歸功于重慶話電影與歌曲。

吳語區的各位,你還會家鄉方言麼?

▲ Gai在歌曲演唱中加入了家鄉方言。圖/網絡

于是我聽了一下此前出的一首吳語rap,用一個詞形容的話就是“一臉懵逼”,自诩能聽懂大多片區吳語的我,除了太湖片吳語能基本聽懂以外。其他片區的吳語一出來,心裡的OS就是“這是啥!明明溫州人講話我也能大緻聽懂啊!為啥到歌裡就完全聽不出來了!能聽懂20%都是往多了說的!”

這也正是應了那句“吳語區十裡不同音”。除了移民潮的影響,吳語區還多處丘陵地帶,這使得各區域交流困難,也導緻了各個區域會有自己的一些特殊用詞。

吳語區的各位,你還會家鄉方言麼?

▲ 吳語區多丘陵。圖/圖蟲·創意

是以,其實“吳侬軟語”也并非指全部吳語區,而是在某種程度上特指蘇州話。相比自嘲“石骨鐵硬”的甯波話,怪不得會有“甯聽蘇州人吵架,不聽甯波人講話”一說。

吳語地區多數為去中心化發展,相比粵語早早地确定了以廣州為标準,吳語怕是處于“誰都不服誰”的尴尬境地,是以也不便進行統一傳播。

吳語區的各位,你還會家鄉方言麼?

▲ 在這蘇州小巷裡,還有多少人會說吳語呢。圖/圖蟲·創意

其次,還有一個客觀原因就是,吳語的确相對複雜,以蘇州話為例,有27個聲母,49個韻母,還有單字聲調。而國語隻有23個聲母,24個韻母。

之前有個話題,就是讨論港台腔和東北腔,到底誰會被誰帶跑。而吳語就沒有這個煩惱,肯定會被港台腔或東北話帶跑。因為對方根本聽不懂你說話(微笑)。

吳語區的各位,你還會家鄉方言麼?

▲ 港台腔與東北話的典型案例。圖/網絡

最後,吳語的适用範圍極為有限,不僅僅是學校強制要求講國語,許多正式場合也必須使用國語,而且許多風俗習慣、手藝文化逐漸淡出生活,新事物不斷産生,不少概念隻能用國語或英文表達。

換而言之,就是吳語的工具性漸漸消失了,變得不實用了,可随之存在的人文性我們也要讓它漸漸消亡麼?

吳語區的各位,你還會家鄉方言麼?

▲ 不僅僅是吳語區,許多地區都在大力推廣國語,各地方言也漸漸變得“不實用“起來。圖/圖蟲·創意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鬓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作為吳語區知名人士,賀知章在《回鄉偶書二首·其一》中所提到的“鄉音”便是唐朝時期的吳語。在他身上,鄉音,應該是家鄉留下的為數不多的印記之一。

此處,有個沒有依據的猜想,兒童“笑問”的“笑”字除了是孩子的天真爛漫,說不定也帶着些“這人說吳語怎麼有點拗口”的情感。

吳語區的各位,你還會家鄉方言麼?

王蒙先生在《為了漢字文化的偉大複興》中提到:

“吳侬軟語,三秦高腔,川語的剛嗲相繼,粵語的铿锵自得,……同樣都是我們的财富。”

是以,你的鄉音還在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