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英國學者:西方世界應當歡迎“與衆不同”的中國

作者:中國日報中國觀察智庫

導讀

曆史上歐洲學者關于中國的諸多論述中,有的将中國理想化或妖魔化,也有的盡可能客觀看待中國,但沒有人掌握全部真相。近年來美西方與中國之間的對話變得愈發困難,主要挑戰之一在于如何處理彼此的文化差異。随着中國的崛起,中國的文化差異性令西方難以适應,但這不意味着應将中國視為一種威脅。相反,中國為世界提供了新觀點和新機遇,多元文化理應受到歡迎。

英國學者:西方世界應當歡迎“與衆不同”的中國

作者:凱利·布朗 (Kerry Brown),倫敦國王學院中國學教授,中國研究院院長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我一直在想,為什麼近年來中國和西方之間的對話變得如此艱難。社交媒體和其他平台上每天都充斥着各種争鬥。在英國,我驚訝地發現,那些就目前局勢輸出最響亮、最笃定見解的人,反而是對情況了解最少的人——政客、記者和自媒體作者,他們對自己所說的話似乎十分有把握,把非常複雜的事情變得非黑即白。

我的新書《包含中國的世界:中國成為全球第一後的世界政治》(China Incorporated: The Politics of a World Where China is Number One)就是在這個時期出版的。這本書旨在闡明,為什麼不能用簡單的立場與論點來解釋中國在現代世界中的地位問題。這個問題很複雜,不僅源于中國在政治制度上與西方的差異——當然,這确實帶來了大量挑戰與難題,但我越來越發覺,在目前緊張關系的背後,有一些更深層次的東西在發揮作用。

2019年,我在撰寫一本關于近現代中國曆史的書時,參考了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的作品。我知道他曾經寫過關于中國的内容,隻是以前從來沒有仔細讀過。我也想起伏爾泰也曾經在職業生涯早期對中國表示過贊賞。這兩位對中國的認知是間接的,他們研究了在明朝和清朝早期傳教士的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利瑪窦。這使他們了解到了一種截然不同的文化,這種文化引起了他們的興趣,并在某種程度上給他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英國學者:西方世界應當歡迎“與衆不同”的中國

圖檔來源:中國日報

受此啟發,我決定整理一部從13世紀馬可·波羅時代到20世紀末由歐洲重要人物著寫的有關中國的作品合集。因為我意識到,目前還沒有一本以英文形式将這些重要資料彙集在一起的書籍。我挑選的思想家都是對西方主流思想的發展産生過巨大影響,同時又對中國抱有興趣的人物,例如現代社會學之父馬克斯·韋伯、英國哲學家伯特蘭·羅素、心理分析師卡爾·榮格、德國哲學家格奧爾格·黑格爾,以及卡爾·馬克思。

當我在選取幾位作者的主要著作時,我明确地發現,無論他們的觀點和立場如何,也無論他們是否親自到過中國,有一點是共通的:他們都認識到,中國這個國家是與衆不同的。這種與衆不同在他們的論述中占有很大比重。而他們所面臨的挑戰就在于如何了解這種不同,以及如何解釋這種不同意味着什麼。

在啟蒙運動時期,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法國哲學家伏爾泰和孟德斯鸠苦苦思索該如何了解有着悠久文明和獨特世界觀的中國,以及他們的家鄉——基督教歐洲。中國是一個有着豐富的文學和哲學傳統的地方,而且在過去2000年的大部分時間裡,它的發展似乎與歐洲完全沒有聯系。

當時清朝的治理體系引起了這些思想家的研究熱情,但他們每個人的反應卻截然不同。萊布尼茨試圖從經驗上了解這個體系的存在原因和具體運作方式,并思考如何解釋其蘊含的世界觀。與這種全面現實主義評估相反的是,伏爾泰在某種程度上理想化了中國人的做事方式。他将當時中國通過科舉考試選拔官僚精英的做法,與他所看到的歐洲腐敗制度進行了比較,其中羅馬天主教會最令人發指。

英國學者:西方世界應當歡迎“與衆不同”的中國

圖檔來源:中國日報

而孟德斯鸠的觀點與以上兩人全都不同,他對中國的描述在很大程度上是負面的,認為中國是一個專制、獨裁、權力不均衡的國家。他還将這種專制主義與當時正在歐洲盛行,後來成為美國立國之本的的平等理念作對比。

回顧這一時期以來的曆史,我們可以驚訝地發現,當年這三種不同的立場至今仍然存在:有些人将中國理想化,有人将中國妖魔化,有些人則介于兩者之間,盡量給出客觀的觀點。當然,他們全都沒有真正掌握全部真相。但歐美國家面臨的現實是很明顯的,他們依然要與一個“不同”的中國進行角力,他們要麼認為這是造成緊張局勢的根源,要麼認為這是治國靈感的來源,但對于我們這個時代的“萊布尼茨”來說,這或許是思考的原因。

在編纂這本曆史資料書以及另一本關于中國及其與外部世界關系的書時,我得到的一個啟示是,西方和中國一直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如何處理彼此的文化差異。對于奉行多元主義的西方來說,這理應是一個可以解決的問題。中國的崛起不應該成為一個大問題,因為在一個多元化的世界裡,多元化的觀點應該受到歡迎。

當有一個新的國家站上世界舞台中央時,僅僅因為它的文化差異性,就令一些國家深陷無措,感到難以應對,這讓我感到驚訝。中國的這種差異可能對我們來說有點難适應,但并不會構成威脅,我們都需要更積極的态度來面對這種差異。中國對世界各國來說都是一個巨大的機遇,它提供了新鮮的視角與觀點。是以,即使在某些領域存在挑戰和差異,中國也不該被視為威脅。

英國學者:西方世界應當歡迎“與衆不同”的中國

圖檔來源:中國日報

出品:中國日報中國觀察智庫

責編:宋平 劉夏

編輯:張钊

實習生秦迦勒、趙桐歡亦有貢獻

關注微信公衆号“中國日報中國觀察智庫”直達往期精選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