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媒體聚焦】沉浸在河西走廊

作者:甘肅省文化和旅遊廳

飄逸的飛天、戍邊的将軍、張骞出使西域帶回的葡萄種子……這些元素的聚合碰撞,是河西走廊給我們最好的饋贈。

河西走廊從來不缺故事,也不缺講故事的人。

我們窺見曆史文化的影子,在數字化“沉浸式”體驗的文旅場景中,在大漠孤煙和葡萄美酒夜光杯的唯美詩意裡,感受着一代代人堅守、傳承與創新的情懷。

【媒體聚焦】沉浸在河西走廊

甘肅敦煌莫高窟。新華社記者 馬希平 攝

活化莫高窟

暖陽潑灑在河西走廊深處的敦煌莫高窟上。敦煌研究院文物數字化研究所副所長丁曉宏正在籌備2024年數字敦煌展覽的各項事宜。

用現代科技打破時空的束縛,實作千年壁畫世界的穿越,19年前初訪莫高窟,丁曉宏被深深震撼。2005年至今,他參與完成近290個洞窟數字化采集工作,經曆了從最初低像素數位相機采集後人工拼接,到啟動“數字敦煌”規模化開展數字保護的全新階段。

在莫高窟景區“數字敦煌沉浸展館”戴上VR裝置,便可直覺地看到第285洞窟的全貌以及窟内北壁的發願文題記。

與“雷公”等40餘位神仙飛躍雲端、一同奏響天樂,在《五百強盜成佛》故事畫處,驚心動魄的戰争場景讓人“入戲”。更有吸引力的是,遊客還可以在這裡打卡“真人+虛拟場景”視訊合成,把“虛拟體驗”留在現實。

“沉浸式數字化體驗就是要‘活化’洞窟,讓參觀者與洞窟内容互動起來,參與到各個環節裡。”丁曉宏說,用數字手段保護文化遺産已有至少30年的曆史,早期的數字化是以傳統圖檔、視訊和網站為主的平面形态展示,之後是3D立體展示,如今則進入了“沉浸式”“參與式”的互動體驗形态。

“沉浸式”體驗是敦煌研究院盤活數字資源、讓數字文化資源發揮商業價值的一個縮影。

丁曉宏說,如果采集的資料資料原封不動地放着,1000年以後也隻是一堆資料。但如果經過不斷的轉化、利用,就可以運用到不同的領域,放大這些資料資料的價值。

“近幾年,技術轉化收入約為8000萬元,資源轉化收入約為3000萬元。”丁曉宏介紹。

其中,技術轉化是用多年積累下來的技術經驗為其他文物保護機關提供技術支撐,做一些數字化保護方面的技術服務、聯合申報課題項目等。今年,丁曉宏和他的團隊還承擔了甘肅麥積山石窟、炳靈寺石窟、張掖大佛寺以及陝西延安、新疆庫木及緬甸援外項目的數字化保護工作。

資源轉化則實作了文化資源的安全高效流動。2022年12月8日,敦煌研究院與騰訊公司聯合打造的數字文化遺産開放共享平台“數字敦煌·開放素材庫”正式上線。來自莫高窟等石窟遺址及敦煌藏經洞文獻的6500餘份高清數字資源檔案通過素材庫向全球開放,為專業學者、文化愛好者以及藝術工作者打造“一站式”敦煌文化共享平台。

“‘活化’就得有創新,要通過創新的形式和手段,把一些生澀小衆的資源轉化成大衆喜聞樂見的形式和内容。”丁曉宏說,如何盤活數字資源,更好地服務社會,讓數字文化資源發揮更大的社會價值與商業價值是他和團隊的重點工作之一。

讓敦煌文化被更多人了解、認知、感受,這是不同時代每一位敦煌守護者的行動自覺。于丁曉宏而言,19年前初進莫高窟時的震撼仍記憶猶新,大漠的荒涼、外界的誘惑不過浮雲。

對敦煌是什麼感情?理工男丁曉宏似乎無法給出明确答案,他說感覺割舍不下,無論到哪裡出差,隻要超過10天,就總想着回來一趟。也正是因為有無數個沉浸在敦煌文化保護中的“丁曉宏”,我們才得以肆意沉浸在莫高窟穿越千年的唯美場景裡。

現場版的意味

“你是何方人士?”

“從西安而來。”

“你到西域有何貴幹?”

“購買香料。”

身着将軍服的問話者用毛筆在文書上寫下遊客的姓名、家鄉的古地名,蓋上印章,宣讀:“西安商賈某某,經天下第一雄關嘉峪關,前往西域進購波斯香料,合法通關!”

一問一答,儀式感滿滿,演繹了明代遊擊将軍檢查商旅往來,發放行走外境外地檔案憑據的出關儀式。來自五湖四海的遊客會在問答間不知不覺地進入情境,為通關者高興,為拒簽者惋惜,為旅途留下别樣的回憶。

長髯飄飄,腦袋淨光,夏着龍紋花臂服、冬穿铠甲的李森扮演的是嘉峪關關長。李森所在之地是明代萬裡長城西端起點嘉峪關關城文化旅遊景區。長城牆體、壕塹、關堡、烽火台共同構成嚴密的軍事防禦體系,被稱為“天下第一雄關”。

2001年,21歲的李森結束了走南闖北的生活,回到嘉峪關,成為關城下旅遊紀念品售貨員。10年來,關城下的生活讓體悟到戍邊将士生活的李森蓄起胡須,扮成遊擊将軍,給遊客簽發“關照”。

李森不隻是一介“武夫”,他的知識儲備和一手遒勁的毛筆字讓人驚歎:熟記1000多個古地名,可以迅速将現代地名翻譯成古地名,還結合嘉峪關的曆史文化創作出了古代西域絲綢之路手繪地圖、古代西域三十六國印玺、嘉峪關軍事防衛手繪全圖3個具有國家級知識産權認證的文創産品。

李森“博學”、幽默的風格讓遊客體驗感拉滿,也讓他感覺自己不僅是一名售貨員,更是關城的守護者。言談中滿是對中國曆史文化和嘉峪關關城滿滿熱愛的他,還想做出曆代長城手繪全圖、玄奘西行圖、冠軍侯西征路等文創産品。

近年來,嘉峪關景區結合長城文化、絲路文化,先後投入100餘萬元開發出10餘項、30餘款文創産品,産品銷售收入已達381萬元。去年,嘉峪關長城博物館已接待遊客達40.01萬人次。

“嘴不停、腦子不停、手不停,明顯感覺能力不足,體力、精力也跟不上,待人接物方面也不夠活絡,還要從各方面提升。”進入冬季,連續忙碌了半年的李森才進入休息期,又開始籌備配合文旅部門去外省的宣傳推介,“喜歡啊,喜歡就沒辦法!”

話語到不了的地方,文字可以,足迹到不了的地方,熱愛可以。李森身後,大漠孤煙的蒼涼中,駱駝刺、梭梭等植物正綻放着生機。

【媒體聚焦】沉浸在河西走廊

遊客在甘肅省敦煌市鳴沙山月牙泉景區遊覽。張曉亮 攝(中經視覺)

不止于視聽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河西走廊的獨特魅力還在于舌尖上的沉浸式體驗。

時光回溯,行進在“開鑿”這條橫貫歐亞大陸偉大通道的張骞不會想到,穿越2000多年的時光,他帶回來的葡萄種子會在河西走廊生根發芽。

“我們從1998年開始試種葡萄,到2000年釀出第一瓶酒,再到2003年成功研發冰酒,填補了國内冰酒的空白。”在甘肅祁連葡萄酒業有限責任公司葡萄酒廠酒窖裡,廠長王志斌指着張骞出使西域的壁畫向訪客介紹。

2004年從甘肅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畢業後,王志斌奔赴河西走廊大漠深處。

已與葡萄酒朝夕相處20年的王志斌憨笑着說,每次看到張骞出使西域的壁畫,他就覺得鬥志滿滿。

釀造冰酒的葡萄必須要在零下8攝氏度的環境下,在樹枝上保持一段時間,結冰後帶冰采摘壓榨,不加任何糖源釀造——在市場化轉型過程中,王志斌和同僚們從葡萄品種調整到種植技術與釀造技術改良,再到進軍小瓶酒和旅遊産品市場,心願隻有一個:做市場需要的酒。

時光回溯到上世紀90年代,白龍江林業管理局的林業勞工們響應國家号召,在大漠戈壁建起了葡萄園,兩年後開發出了第一瓶葡萄酒,由此開啟了河西走廊葡萄酒産業發展的序幕。

“今年接待遊客約6000人次,通過回購等各種形式帶來的經濟收入大概200萬元。”王志斌說,文旅融合為企業帶來了更大的發展前景,也讓他覺得肩膀上傳承葡萄酒文化的擔子更重了。

“葡萄美酒夜光杯、張骞通西域,文化賦予河西走廊的葡萄酒産業深厚底蘊,建立有甘肅特色的葡萄品牌,是我們新一代葡萄酒人努力奮鬥的目标。”去年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學生們在參觀完王志斌的企業後,發出這樣的感慨。

讓更多人沉浸在張骞出使西域的故事裡,品嘗到美味的葡萄酒,了解絲綢之路文化,也是王志斌樸素的心願。

走進河西走廊,“沉浸”在丁曉宏、李森和王志斌帶給我們的體驗中,真切體會到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了中國叙事的張力與魅力。

河西走廊有無數個他們,而他們的故事還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