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哈佛訪學随感丨趙峥:探索“逝有所安”和“生生不息”的平衡

作者:中國經濟時報
哈佛訪學随感丨趙峥:探索“逝有所安”和“生生不息”的平衡
哈佛訪學随感丨趙峥:探索“逝有所安”和“生生不息”的平衡

自19世紀建立後,奧本山公墓就以融合實用和美學著稱,成為了美國公園公墓運動的典範,并于1975年被列入國家史迹名錄,2003年被指定為國家曆史地标。如今,這裡仍然秉持着創辦時的理念,用優美的環境和不斷改進的服務诠釋着“安息”與“不息”的關系,承載着追憶先人和滋養後人的雙重使命。

■趙峥

古今中外,生死事大。但如何面對死亡?我們往往充滿沖突,既無法回避又很難輕松地探讨。我在美國訪學所租住的民宅,一路之隔就有一片規模較大的墓地——奧本山公墓(MountAuburnCemetery)。這個公墓在我去哈佛大學的必經之路上,剛來的時候,每次經過,我都會刻意地加快腳步盡量減少停留。但時間久了,看到當地居民早晚在裡面散步,還有很多遊客驅車來此觀光,我也對這個公墓産生了興趣,與朋友多次到訪參觀,在優雅的園林中發現了很多文物古迹,也并無陰郁之感。同時,我查閱資料,方得知此地其實赫赫有名。自19世紀建立後,奧本山公墓就以融合實用和美學著稱,成為了美國公園公墓運動的典範,并于1975年被列入國家史迹名錄,2003年被指定為國家曆史地标。如今,這裡仍然秉持着創辦時的理念,用優美的環境和不斷改進的服務诠釋着“安息”與“不息”的關系,承載着追憶先人和滋養後人的雙重使命。

奧本山公墓的發展曆程,是人們在“逝有所安”和“生生不息”間尋找平衡的探索過程。在1831年奧本山公墓建立之前,美國的城市墓地建設更多地表現為功利和擁擠,很多墳墓會因各種原因被移動或損毀。在這一背景下,奧本山公墓的創始人們首次提出,要創造一個甯靜而美麗的地方,讓家庭可以在溫馨自然的環境中用雅緻的藝術品紀念他們的親人。他們認為,公墓是一個安慰和激勵公衆的地方,并鼓勵與自然建立治愈的聯系。奧本山公墓的早期景觀保留了丘陵、山谷和池塘的原始生态輪廓,在自然美景中布局永久家庭墓地空間,成為了美國第一個公園墓地。随後,伴随着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以及人們對死亡和紀念态度的變化,奧本山公墓也在不斷演變和發展。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專業人員開始陸續開發“景觀草坪”、規範紀念碑,更加強調墓地外觀的簡單、經濟和統一。公墓還建立了馬薩諸塞州第一個火葬場,建造了用于永久放置火化遺骸的壁龛,并首創了墓地的永久護理合同,公墓的專業化管理逐漸開始。之後,由于美國社會世俗化和家庭規模縮小的态勢日益明顯,對墓地空間的需求也出現小型化趨勢。為滿足這些社會需求,奧本山公墓開發了新的紀念公園,在新的片區裡,不再有家庭或個人的宏偉紀念碑,而是擁有廣闊的草坪和花園、與地面齊平的墳墓标記以及公墓委托制作的藝術品。同時,奧本山公墓還編制了總體規劃并開展實施行動,突出在墓地發展中保護和改善景觀的優先性,履行其作為非營利性墓地、博物館和雕塑花園、植物園、野生動物保護區和曆史遺迹的各種職責。

“逝有所安”仍然是奧本山公墓的重要使命。曆經近兩百年的發展,奧本山公墓的建設和發展理念并沒有發生變化,即為死者的埋葬和紀念提供一個有尊嚴、美麗和甯靜的環境,并為生者提供安慰和靈感。這其中,已經有超過十萬人被埋葬或紀念,圍繞“逝有所安”的公墓服務仍然是重中之重。一方面,努力改善墓地空間服務,不斷對社會關于埋葬、哀悼甚至死亡觀念發生變化作出回應。例如,奧本山公墓建構了由傳統棺材墳墓、自然埋葬墳墓和埋葬火化遺體等構成的多組合空間。根據空間形式,這些墓地的申請和使用沒有設定其他門檻,但是需要支付3000-25000美元的費用,這些費用主要包括埋葬權、根據墳墓位置在墳墓周圍永久照顧草皮或植物的權利,以及相關的銘文或紀念權。另一方面,為塑造“逝有所安”的環境,奧本山公墓不斷強化其管理能力。目前的公墓管理體系由董事會和“奧本山公墓之友人”組成,前者彙集了來自私營、公共和非營利部門的專業人士。後者是一個獨立的非營利組織,擁有自己的執行委員會,支援保護奧本山的自然和文化資源,并通過計劃和教育工作促進公衆對公墓的保護和發展。其籌集的資金用于支援遊客服務、教育、園藝、保護和曆史收藏等。二者都能夠在奧本山公墓門戶網站上查到管理團隊的詳細介紹并向社會定期公布年度财務報告。

“生生不息”有賴于衍生功能的拓展與完善。在1831年9月24日奧本山公墓落成典禮上,公墓的創始人之一、哈佛大學法學教授約瑟夫·斯托裡,曾用一段感人的緻辭表達了他的願景。大意為“我們懷着虔誠之心,珍視逝者的品格和美德。随着時間的流逝,我們更加小心翼翼地收集記憶的碎片,并将他們彙集到我們心中。當坐在他們的墳墓旁時,我們似乎在靈魂深處,聆聽到了他們愛的語調和智慧的聲音。我們流下了眼淚,但不再是痛苦的眼淚。與逝者的交流,令我們回到了這個世界,會感到自己更純潔、更美好、更睿智”。彼時的他,仍在哀悼他因猩紅熱而喪生的十歲的女兒。今天,近兩個世紀過去了,在漫長的曆史長河裡,大多數人的名字被逐漸淡忘。但圍繞其創辦之初的理念,紀念逝者、激勵生者,奧本山公墓一直在探索,其中,很重要的就是拓展和完善公墓多元功能。

一是旅遊參觀。早在1830年代到1880年代,一些圖書出版商就發行了關于奧本山公墓的參觀指南,對墓地地圖和不同古迹進行了描述,宣傳公墓的甯靜之美。目前,奧本山公墓仍然是一處難得的旅遊景點,每年接待超過二十萬名遊客遊覽。其目前有“著名人物”“非裔美國人遺産之旅”“陣亡将士紀念日”“永恒的綠色”四條主要的主題遊覽項目。例如,“著名人物”路線主要參觀那些影響地區、國家和世界的知名人物的墳墓。這些著名人物包括寶麗來的發明者埃德溫·蘭德、《正義論》的作者約翰·羅爾斯、城市公園系統的開創者查爾斯·艾略特、著名詩人亨利·朗費羅、麻省理工學院的創始人威廉·羅傑斯等。遊客可以通過參觀遊覽,充分了解和認識這些有影響力的科學家、教育家、改革家、藝術家和發明家的貢獻與事迹。而如“永恒的綠色”項目,則詳細介紹了奧本山公墓在保持生物多樣性、為城市野生動物創造健康條件、回收和再利用其景觀廢物、減少車輛和裝置排放和噪音污染等方面的可持續實踐曆程。

二是文化傳播。奧本山公墓自建立的目的之一就是為了解決傳統公墓缺乏生态與文化設計的短闆問題。在奧本山公墓的發展過程中,也一直向人們傳遞着其對死亡與紀念的了解和文化品位,重視将頌揚生命、保護自然、傳承文化統一起來。其注重保護那些埃及、新古典主義、哥特式模型的曆史文化古迹,并結合時代特色和需要創新公墓建築和景觀設計。同時,還通過與當代藝術家和藝術組織合作,進一步發揮了其作為文化地标的作用,以促進創造具有原創性、針對性的文化作品,連結文化與社會公衆,豐富和傳播自身文化價值。例如,2014年奧本山公墓成為了美國第一個建立藝術家駐留計劃的墓地。這個計劃支援當代藝術家根據自己在公墓的深刻經曆創作新作品,傳遞了解和認識奧本山公墓文化的新視角。

三是研學教育。奧本山公墓豐富的曆史景觀,本身就蘊涵豐富。其公墓景觀展現了美國社會心态、習俗等近兩個世紀以來的變遷。不同風格的紀念碑通過其位置、大小、材料、設計、圖像和銘文來講述逝者的故事,也在激勵和教育生者認識生命的意義。例如,很多紀念碑上都雕刻着毛毛蟲變身為蝴蝶的圖像,寓意着死亡是一種生命形式與另一種生命形式之間的過渡。同時,奧本山公墓很重視挖掘和發揮自身資源優勢,通過促進研學和教育讓更多人受益。其曆史藏品分布在檔案館、圖書館、照片以及美術和裝飾藝術館,為社會提供改善墓地景觀、實施紀念碑和建築物的保護計劃、開發新墓地、紀念活動等咨詢服務。為來自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員以及逝者的家庭成員,提供奧本山公墓自成立以來産生和收集的關于喪葬曆史、埋葬習俗、景觀建築、園藝維護等檔案、圖書、影像等文獻材料服務。此外,奧本山公墓還建立了公民科學博物學家計劃,設計了11個虛拟課堂教育訓練,涵蓋動植物保護、自然攝影、應用程式使用等課程,為更多的公衆提供了保護自然、參與公墓建設與發展的機會。

(作者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與人力資源研究所綜合研究室主任、研究員)

哈佛訪學随感丨趙峥:探索“逝有所安”和“生生不息”的平衡

總 監 制丨王 輝 車海剛

監 制丨李丕光 王彧 劉衛民

主 編丨毛晶慧 編 輯丨鄒 朵

哈佛訪學随感丨趙峥:探索“逝有所安”和“生生不息”的平衡
哈佛訪學随感丨趙峥:探索“逝有所安”和“生生不息”的平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