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楊浦如何讓居民“家門口”成為美育的“主場”?

作者:備忘錄

城市公共空間的更新、擴容以及生态環境的日益優化,為春日裡的“全城美育”源源不斷注入“創新力”。獲得公益票,第一次在家門口的劇場欣賞昆曲,她還迫不及待買了晚上的演出門票;在活動現場拿到《藝趣文化生活季》手冊,她非常驚喜,一冊在手,身邊的文化活動可“按圖索骥”;紙鸢貼晴空,春夜詩芳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态畫卷,承載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傳承……

打造人民城市理念最佳實踐地、習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實踐地,楊浦如何讓居民“家門口”成為美育的“主場”?

楊浦如何讓居民“家門口”成為美育的“主場”?

打破壁壘,讓文化“親近”每一位市民

步入“昆曲美學空間”,“零距離”交流自然發生

市民楊女士是“90後”,對于昆曲,她的感受是“既熟悉又陌生”。近日,楊女士在“家門口”拉近了與昆曲的距離。“熟悉的是它是傳統文化藝術瑰寶,陌生的是從未在劇場内好好地欣賞過它。很榮幸這次獲得了《草廬記·花蕩》的公益票,第一次在家門口的YOUNG劇場欣賞昆曲,我非常高興。”

楊浦如何讓居民“家門口”成為美育的“主場”?

3月30日,2024上海市民文化節楊浦區“城市美育日”系列活動在YOUNG劇場啟動。

昆曲,水磨成調,以字生腔,曲調幽雅婉轉,詞章典雅華麗,被譽為“百戲之祖”。

在今年的“城市美育日”楊浦區活動中,YOUNG劇場和江蘇省演藝集團昆劇院聯合推出的“昆曲正YOUNG!古典新歡花雅周”活動引發關注。

當下,如何打破傳播的壁壘,讓昆曲親近每一位觀衆,是當代昆曲人的重要課題。

3月30日舉行的昆曲系列演出,不僅有由兩位梅花獎得主施夏明和單雯領銜主演的江蘇省昆劇院經典劇目《1699·桃花扇》,還有以“生旦淨醜”為主題的新創昆劇演繹形式——昆曲再構劇場《南昆·YOUNG室》。

楊浦如何讓居民“家門口”成為美育的“主場”?

“我還迫不及待買了晚上《桃花扇》的演出門票。比起在電視裡看昆曲,劇場沉浸式的感受讓我更容易接受和了解,加上演員的講解和互動,讓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楊女士說。

《1699·桃花扇》既是YOUNG劇場與昆劇的初次碰面,也是單雯和施夏明攜昆五代青年演員傾情出演的傳承之作。它用現代審美呈現了古人的“優雅入骨”,以“戲裡有戲,台中套台”的舞台建構和手工繡制的精美服飾闡釋真正意義上的東方美學。

江蘇省演藝集團昆劇院創作的昆曲再構劇場《南昆·YOUNG室》,運用當代先鋒設計語言,以“室”為載體,将昆曲藝術拆分為元素構件,再構橫貫古今的中國美學,塑造多展多演的動态過程。它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示昆曲的完整形态,從陳述、備場再到演繹,讓昆曲600年的傳承和堅持化為宜動宜靜的空間呈現。《南昆·YOUNG室》讓每一位觀衆步入屬于昆曲的美學空間,在汩汩流動的音樂、影像與展藏中,與昆曲零距離接觸,讓交流自然發生。

楊浦如何讓居民“家門口”成為美育的“主場”?

“通過本次昆曲周豐富多彩的活動,希望無論是首次感受昆曲藝術的昆曲新人,還是成熟的昆曲愛好者,都能收獲新的感悟,重新走進昆曲、認識昆曲、愛上昆曲。”江蘇省演藝集團昆劇院院長施夏明表示。

據介紹,YOUNG劇場2024“兩宜”春夏演出季,計劃帶來6大主題闆塊、超過35台近100場類型豐富的舞台演出。其中“國風”闆塊,除了已經演出結束的“新·國風”音樂劇《楊戬》和本次“昆曲正YOUNG!古典新歡花雅周”,後續還有第39屆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主體演出、由自得琴社演繹的江南絲竹新國風樂集《江南好》以及上海平劇院“花YOUNG年華”系列演出。

一冊在手,身邊的文化活動可“按圖索骥”

“城市美育日”楊浦區活動中,楊女士沉浸在昆曲裡有點“無法自拔”,來自延吉新村社群的季女士則對于在活動現場拿到《藝趣文化生活季》手冊感到非常驚喜:“‘驚’是驚訝于楊浦竟有這麼多有意思的文化活動,‘喜’是喜悅于從今往後參與文化活動有了官方指南。”

楊浦如何讓居民“家門口”成為美育的“主場”?

當天,楊浦重磅推出《藝趣文化生活季》季刊。該季刊以“文化四季”為全年主線,分為“藝術漫賞”“文化漫享”“小憩漫拾”“四季漫録”四大闆塊,融彙區域内文化館、圖書館、美術館、博物館、劇場劇院等高标準、高水準的展覽演出以及各類文藝活動資訊,将全年活動“串珠成鍊”,為市民遊客提供全面、深度的藝術文化生活指南。

季女士表示,手冊的内容很充實,設計也很精美,友善自己随時翻閱尋找身邊近期的展覽、演出等活動。

楊浦如何讓居民“家門口”成為美育的“主場”?

據介紹,楊浦《藝趣文化生活季》手冊在全區各大文化場館、高校、商場、社群文化活動中心等地投放,市民也可通過“楊浦文旅”微信公衆号擷取電子版。

在曆史建築中,閱讀“時代的腳步聲”

讓曆史建築成為“社會大美育”的“容器”,仿佛是一種“近水樓台先得月”的“信手拈來”。

被譽為“小故宮”的楊浦區圖書館總館,其前身是舊上海市圖書館,于上世紀三十年代建成開放,夏衍劇作《上海屋檐下》,也在這一時期創作完成。

楊浦區“城市美育日”系列活動啟動當天,楊浦區圖書館全民閱讀品牌YOUNG書房下設的藝術導賞項目“戲劇+”,以“劇讀曆史 情系家國”為主旨,開展了一場以夏衍劇作《上海屋檐下》為主題的沉浸式劇讀會。

楊浦如何讓居民“家門口”成為美育的“主場”?

劇讀會是一種最早起源于戲劇劇團的劇本圍讀活動,是創作者們熟悉劇本的過程。本次朗讀的劇作《上海屋檐下》,是夏衍于1937年春天創作的一出三幕話劇,描寫了生活在老上海弄堂裡的一群小人物的不幸遭遇和命運,揭露當時黑暗的現實,并力圖使觀衆“聽到些将要到來的時代的腳步聲”。

熱身活動後,參與者們一人飾一角,重溫經典名作。一位參與者表示,在這座承載着曆史文化的建築内,通過閱讀演繹劇目,不僅欣賞了戲劇文本本身的魅力與内涵,對老上海風貌也有了更深入的認識。

楊浦如何讓居民“家門口”成為美育的“主場”?

今後,楊浦區圖書館“戲劇+”項目将繼續開展講座、演出導賞、沉浸式體驗等不同形式的戲劇導賞活動,結合創新的閱讀形式,讓市民讀者充分領略中外戲劇之美。

紙鸢貼晴空,春夜詩芳菲

筝筝紙鸢起,朝朝百花豔。優越的生态環境,向來是理想的風筝放飛之地。在楊浦,早在新江灣城街道成立前,江灣地區原江灣機場所在的區域,就是上海風筝愛好者的集聚之地。

楊浦如何讓居民“家門口”成為美育的“主場”?

今年舉辦的新江灣城風筝節,已是第十七屆。活動現場,“地空關聯”,天上,特技運動風筝放飛表演充滿動感,色彩斑斓的風筝争奇鬥豔;地上,“江灣面花”“指尖風筝”“灣城書市”“書畫飄香”“玉剪揚花”……首次開設的“國潮文化集市”熱鬧非凡。

楊浦如何讓居民“家門口”成為美育的“主場”?

花朝節,俗稱“百花生日”。唐代時将其與中秋節合稱為“花朝月夕”,每年農曆二月初二、十二或十五,人們有慶賀花神誕辰、踏青賞紅等習俗,外出遊覽,将五色彩紙粘在花枝上,寄托一整年的爛漫期許。

本屆風筝節還與B站“花朝節”夢幻關聯。“十二花神”打卡、“花朝節”遊園、圍爐煮茶、落花點桃等創意活動讓參與者在體驗非遺技藝的同時,沉醉于一場“桃花春色暖先開,明媚誰人不看來”的“春日宴”。

楊浦如何讓居民“家門口”成為美育的“主場”?

近年來,新江灣城街道始終堅持生态優先的發展道路,描繪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态畫卷,這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傳承與發展,提供了優質的“土壤”。

如果說放飛紙鸢,是為了應“和煦春日”之景,那麼前不久新江灣城上線的一條“櫻花光影大道”,則是為了“詩意春夜”而生。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紙鸢貼晴空,飛輪走盤線”……這裡有一場光影藝術的視聽盛宴正在上演,包括光“櫻”列車燈光秀、新城“櫻”樂會、鸢舞櫻非遺文化展等。櫻花樹下,騎着腳踏車的孩子穿行而過,牽着寵物的老人閑庭信步,時髦的男女青年在喜歡的詩句前打卡……春夜,人們放慢腳步,用心感受家門口的“最美芳菲處”,擁抱充滿無限可能的春天。

楊浦如何讓居民“家門口”成為美育的“主場”?

來自馬來西亞的設計師Benjamin陳,曾經參與了楊浦濱江全球推介大會燈光秀的設計,這次設計新江灣城櫻花大道時,有了不一樣的思考:“與燈光秀不同,設計櫻花大道我們考慮更多的是居民的感受,希望用美來連接配接鄰裡生活。”

編輯:張辰霏 奚宇軒

圖檔為資料圖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楊浦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