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高原上的戰鬥,清軍平金川土司,打通進藏的咽喉要道(上)

作者:翊陵君

在四川省金川縣安甯鄉有一座“禦制平定金川勒銘嘎喇依之碑”。

這座碑建于1778年,上面刻有漢,藏、蒙,滿四種文字,記載的就是乾隆十全武功中的平大小金川之戰。

高原上的戰鬥,清軍平金川土司,打通進藏的咽喉要道(上)

提起古代王朝的武功巅峰,人們想起的是封狼居胥、勒石燕然,是開拓西域,擴土萬裡。

而平大小金川卻是鮮少人知,但是從投入的兵力,耗費的錢糧,征服的難度,地勢的險峻,後勤的困難和戰争的激烈程度來看,清軍在川藏邊境因改土歸流而爆發的大小金川之戰絲毫不弱于漢唐兩朝的赫赫武功。

川藏邊界的金川之地,即使是全盛時期的漢唐,也無法控制,橫掃天下的蒙古帝國也隻能冊封土司進行羁縻統治,宋明兩朝更是無法占領。

大小金川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是川藏咽喉之地,滿蒙一家是清朝的根本國策,而清朝控制蒙古的政策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在蒙古推行西藏黃教,要降服蒙古,永固邊疆,那麼就必須牢牢控制西藏。

乾隆七年,莎羅奔就任大金川土司後,到處招兵買馬,整軍備戰,大肆擴充訓練軍隊,購置火槍,火炮,弓箭,甲胄,野心勃勃的要統一金川藏區。

乾隆十年,莎羅奔勾結小金川土司澤旺的弟弟良爾吉,襲取小金川,生擒澤旺,奪取小金川印信,小金川地區由良爾吉管理。

金川兵彪悍善戰,裝備精良,所向披靡,在控制了小金川後,莎羅奔陸續吞并其他土司,甚至襲擊清軍駐地,清軍死傷慘重,統領陣亡,消息傳至北京,乾隆帝震怒,決定剿滅莎羅奔。

清朝統治者早己形成的“邊疆一日不靖,内地一日不安”思想模式。清朝本身是由崛起于東北一隅的滿族貴族建立起來的封建王朝。

他們曾親身經受過明王朝的民族壓迫政策和明朝覆滅的曆程。因而清醒地認識到,要統治好全國衆多的少數民族,必須制定相應的政策,分别對待,才能使其地位鞏固,國家安甯。是以,清朝統治者除了制定統治漢族的政策外,還制定出行之有效的邊疆政策。他們的邊疆政策中,比較明确而且幾乎貫徹清朝始終的,就是“恩威并施”、“因俗而治”等政策。

因俗而治的傳統思想便成為清朝統治者始終奉行不移的方針。清朝前期的統治者們都主張在不改變邊疆民族地區原有的行政制度、風俗習慣、宗教信仰以及社會組織形式等情況下,因地制宜地采取統治措施,建立行政機構,以加強統治。在這一點上,清朝統治者獲得了成功。

川邊地區自然環境惡劣,民風彪悍,土司們經常争奪地盤和人口大打出手,大金川土司莎羅奔起事後,金川兵悍然圍攻慶軍駐地霍爾山谷,清軍死傷慘重,這也使得清廷的威信,大為降低。

為了圍剿沙羅奔,乾隆任命曾在雲貴成功平定苗疆的雲貴總督張廣泗入川,張廣泗入川後對莎羅奔展開了全面反攻。張廣泗在進剿之初确實有所進展,先後收複了大金川所占的毛牛、馬桑等地;小金川土司澤旺也聞風投誠,并出兵協同清朝攻剿大金川。

莎羅奔的主要據點有兩個,分别是勒烏圍和刮耳崖,清軍集結3萬多人,分兵七路進攻,剛開始進展順利,仗着優勢兵力一路平推,但進入金川腹地便開始止步不前,清軍遇到漫山遍野的金川碉堡,大約5000座,這些碉樓用巨大的石頭壘成,高達到15m,下寬上窄,裡面分層,每層都有射擊孔,易守難攻,而且碉樓之間還可以互相掩護,組成碉樓群,形成犄角之勢。

高原上的戰鬥,清軍平金川土司,打通進藏的咽喉要道(上)

在碉樓面前,清軍無論是掘道地,還是挖牆孔,斷水路,甚至用紅衣大炮持續攻擊全部無效。

而且當地人用岩石制成的藏式民居本身就如同一座座小型堡壘,碉樓上的金川愛你發現清軍開始火炮射擊時,就躲到較低矮的藏式民居中。清軍一旦松懈下來,裡面的金川兵就會趁清軍不備沖殺出來。

張廣泗進剿失敗後,乾隆帝派出軍機大臣“讷親”到金川前線督軍,讷親決定集中優勢兵力,逐個擊破,他集結了數萬軍隊,兵分三路,發動總攻,清軍血戰一月有餘,最後死傷無數,也沒能成功,清軍空前慘敗。讷親對大金川束手無策,不敢再言進攻,且事事聽張廣泗排程,不再主持軍事。

乾隆得知前線戰事慘敗後,任命傅恒為主帥,嶽鐘琪為副将,同時加派湖廣和東北各地的援軍增兵至六萬餘人,打算一舉攻下大小金川。金川地區,4000多米的海拔,寒冷的氣候,險峻的高山,也導緻清軍後勤補給的異常艱難,清軍官兵除了要身背铠甲武器,還要背上糧食,行軍速度很慢。

大學士傅恒帶着援軍到了川西之後,清軍憑借絕對的人數優勢對沙羅奔駐地形成了包圍之勢,與大金川打起了消耗戰。

而大金川在被清兵圍困了近兩年的情形下,已是彈盡糧絕,兵疲馬困,也無力把戰争繼續下去了。于是,大金川土司莎羅奔屢次在戰場上請降,乾隆此時也覺得平定大小金川耗費太大,短時間難以攻克,于是同意莎羅奔的請降。

高原上的戰鬥,清軍平金川土司,打通進藏的咽喉要道(上)

莎羅奔雖然投降,但清廷并沒有實行自雍正以來的改土歸流政策,沒有派遣官員來代替土司的治理,大小金川依然割據,沙羅奔還是土司,而且清軍此次進剿失利,使得清廷在當地土司裡的威望急劇下降。

大小金川牢牢的卡在清軍進藏的咽喉上上,并沒有被清軍征服,仍然是松散的羁縻統治,饷銀花費無數,死傷數萬軍隊,卻幾乎和沒打之前一樣。

非但沒能犁庭掃穴,反而不得不草草撤兵了,這讓自傲的乾隆接收不了,戰事結束夠不久,乾隆帝親自命人制作了縮小版的大小金川地形圖天天對着看,而且還不惜斥巨資,按照1:1的比例在西山仿制了數座金川的碉樓,并選拔精銳武士組成一個叫西山健銳營的部隊,日後專門用于山地作戰。

與此同時,乾隆命宮中的西洋傳教士和工部的能工巧匠一起趕赴金川前線,實地考察測量金川雕樓,并制作出專門針對碉樓作戰的改進型劈山炮,可以随時拆卸組裝的九節十節炮,總之一定要把改土歸流進行到底,絕不能讓進藏的咽喉之地掌握在當地土司手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