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46年基輔廣場,蘇聯集中審判絞殺德國戰俘,場面震撼壯觀

作者:開啟畫中畫

1945年5月8日,是德國無條件投降的日子,但這個時間點,并不意味着蘇聯人的打擊行動一同終止,反而是蘇聯人報複的開始。

蘇聯人對德國士兵的痛恨已經到了極點,他們采取的報複方式,往往也十分的極端和多樣化。

1946年基輔廣場,蘇聯集中審判絞殺德國戰俘,場面震撼壯觀

在1946年2月的基輔廣場上,蘇聯人通過集中審判的方式,一次性絞殺了12名德國戰俘,這還僅僅是蘇聯人處置德國戰俘的代表事件之一。

1945年4月30日,希特勒結束自己的生命之後,德國戰敗也進入了倒計時。

雖然已經是窮途末路,但德國依然擁有245萬的軍隊,隻不過這些軍隊被配置設定到四面八方,駐守捷克、防守挪威等。

柏林方面,希特勒最終留下了50萬的軍隊,但這些部隊命運卻有着截然相反的結局。

48萬俘虜落入到了蘇聯人的手中,他們的結局可想而知。

加之蘇聯之前抓捕的德國戰俘,在蘇聯人手中已經有300萬德國士兵了。

1946年基輔廣場,蘇聯集中審判絞殺德國戰俘,場面震撼壯觀

蘇聯對于這些極端的異類,以及曾經侵略過蘇聯的德國士兵,實施了慘無人道的制裁。

凡是到過蘇聯的通通予以槍斃,剩下的則被送到了西伯利亞做苦力,當然苦力的結局還是死亡。

1945年5月8日,随着凱特爾元帥的簽字,戰争行為終于停止了。

可德國士兵的個人行為,讓所有人始料未及,他們競相向西方繳槍投降,而拒絕遵從蘇聯人的投降指令。

因為,在德國士兵的心目當中,投向西方還有一條活路。

一旦投降蘇聯,那麼,結局注定是死亡。

1946年基輔廣場,蘇聯集中審判絞殺德國戰俘,場面震撼壯觀

這一點,德國士兵看的十厘清楚,蘇聯人也毫不忌諱。

在攻擊德國的同時,早已經開始報複行動,德國士兵被槍殺的案例數之不盡,德國婦女遭受蘇聯士兵欺壓的情況,更是比比皆是。

當然,這些報複行為并不能說明蘇聯有多麼的邪惡。

因為,在德國入侵蘇聯的時候,他們用同樣的方式,對蘇聯人實施了欺壓與侵略。

在蘇聯人的觀念裡,德國士兵都要被槍斃,而且,必須是在受到折磨之後槍斃他們,以此告慰自己的親朋好友,為他們報仇雪恨。

但是,蘇聯政府還有更長遠的考慮,他們深知戰後經濟建設的重要性,是以,急需勞動力補充蘇聯損失的國力。

1946年基輔廣場,蘇聯集中審判絞殺德國戰俘,場面震撼壯觀

當然,這些戰俘最适合的去處就是遙遠的西伯利亞,如此一來,不僅能夠開發西伯利亞,還便于管理這些戰俘,使其遠離蘇聯政治、經濟中心。

當然,戰俘不可能全部被送到西伯利亞,還必須有一些接受蘇聯人的審判,以發洩蘇聯人心中的怒火。

于是,便有了形式多樣的集中審判、處決事件。

1946年的基輔廣場,就一直忙碌着類似的操作。

2月2日,12名罪大惡極的德國軍官、士兵被押解到了基輔廣場,他們雙手反綁,被從卡車上扔到了地上。

四周已經圍滿了蘇聯人,他們對這些德國戰俘指手畫腳,有的更是沖上前對他們拳打腳踢。

1946年基輔廣場,蘇聯集中審判絞殺德國戰俘,場面震撼壯觀

蘇聯士兵任由這種情況發生,也不予制止。

隻要不打死這些戰俘,讓他們有一口氣接受審判,那就足矣。

在群情得到發洩之後,審判也正式開始,與其說是審判,不如說是情緒發洩。

大會在場官員和蘇聯人,吐槽完德軍的侵略行徑以及傷害之後,審判結果也就輕而易舉了。

死刑,是這12名戰俘的最終歸宿。

他們被押上事先準備好的絞刑架,為了讓群衆看到德國士兵被絞死的過程,絞刑架被做的很高。

1946年基輔廣場,蘇聯集中審判絞殺德國戰俘,場面震撼壯觀

如此高的絞刑架,需要蘇聯人将卡車開到絞刑架底部,讓德國戰俘站在汽車頂上,才能将他們套在絞刑架上。

随着行刑官的指令,汽車向前駛動,沒有了支撐的德國戰俘,隻能任由脖子上的繩索将他們緊緊的勒住。

猶如風中飄曳的樹葉,德國戰俘晃動的身體、掙紮的靈魂,讓在場的蘇聯人感到由衷的高興。

短短幾分鐘,這些德國戰俘就一命嗚呼了,而在場的蘇聯人爆發出了歡天喜地的慶祝聲音。

這還隻是蘇聯懲罰德國戰俘的冰山一角,在戰後,蘇聯全國各地這種現象屢屢發生,遭受制裁的德國戰俘比比皆是。

1946年基輔廣場,蘇聯集中審判絞殺德國戰俘,場面震撼壯觀

另外,在戰敗的德國境内,蘇聯士兵更是将這種報複行為推上了頂點,他們對德國婦女實施了侵犯。

200萬德國婦女,遭受過蘇聯士兵的多次侵犯。

在這場悲劇當中,存活下來的德國婦女曾經說到,自己先後遭受了23次侵犯,但沒有一人對她發出憐憫與救援。

戰争是殘酷的,戰争中的老百姓更是沒有任何尊嚴可言,德國人遭受的,在蘇聯身上也曾發生。

當然,德國人與蘇聯人遭受的,中國人也曾有着無法釋懷的經曆。

但是,蘇聯人和德國人都曾釋放過自己的仇恨,唯獨中國人的憤怒沒有機會得到告慰。

1946年基輔廣場,蘇聯集中審判絞殺德國戰俘,場面震撼壯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