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魯迅文章漸漸從教科書中消失,為何會“去魯迅化”?餘華點明原因

還記得當年的《少年閏土》嗎?還記得慷慨激昂的《紀念劉和珍君》嗎?

這些都是當年被選入中國小課本中魯迅的佳作,啟迪着一代又一代青少年。

然而如今這些文章都已經漸漸的從課本中删去了。

為什麼要把魯迅的文章删掉呢?著名文學家餘華給出了答案……

魯迅文章漸漸從教科書中消失,為何會“去魯迅化”?餘華點明原因

針砭時弊

想要讀懂魯迅的文學,首先要了解魯迅生活的時代。

魯迅出生于1881年,正處于封建王朝統治的末期,君臣等級制度還牢牢紮根于每個人的心靈深處,影響着每個人的行為規則。

在《少年閏土》中,魯迅就曾經提到,他和閏土曾經是兒時玩大的夥伴,當年一輪圓月下,兩個少年人在西瓜地裡刺猹,放聲大笑,無憂無慮。

然而随着兩人的成長,魯迅先生成為閏土眼中代表家庭權威的少爺,閏土成為自己心中勤勞規矩的長工,等級制度沖散了他們兒時相伴的情誼,正在把人規訓成冷冰冰的機器。

批判這個時代給人們帶來的壓迫和拘束,也是魯迅創作這篇文章的初衷,隻有真正體會過滄海桑田變化的人才能明白其中的深意。

魯迅文章漸漸從教科書中消失,為何會“去魯迅化”?餘華點明原因

青年時期魯迅到日本去留學,當時清政府已經屈服于列強的鐵蹄之下,連昔日向天朝上國學習的日本也已經脫亞入歐。

此時的魯迅先生認為學習日本,學習醫術,醫人就是醫國,為此他遠渡重洋。

然而在日本期間,魯迅先生親眼看到了日本對中國的蔑視以及在日俄戰争中的殘暴,這一點在他的文章《範愛農》,《藤野先生》以及《我的回憶》中都有所展現。

尤其在日俄戰争中親眼看到無辜的中國百姓被殺,旁邊的同胞們卻是一副冷漠的面孔,這一點深深刺痛了魯迅先生,也讓他終于明白,學醫根本救不了這個國家,隻有鞭辟入裡的文字才能夠振聾發聩。

于是他棄醫從文開始了寫作生涯。

當時的中國正值北洋軍閥混戰時代,從北平到上海你方唱罷我登場,軍閥們你争我奪,燒殺搶掠,百姓們流離失所,無家可歸。

魯迅文章漸漸從教科書中消失,為何會“去魯迅化”?餘華點明原因

面對這樣的現狀,魯迅先生無力改變現狀,隻能用尖銳的文章諷刺當局,諷刺這個令人心寒的社會。

後來随着民國的建立,混戰的局勢雖然有所穩定,然而日本人又踏破山海關,從東北三省打到華北平原。

一時間中華大地戰火紛飛,狼煙四起,無數人在戰火中喪生,生靈塗炭,哀鴻遍野。

然而面對此情此景,南京國民政府卻一味的軟弱,隻敢在陝甘甯地區瘋狂圍剿共産黨,并不敢在正面戰場和日本作戰。

當局這種軟弱的态度讓魯迅先生恨上加恨,他的文字如刀如鼓,刺破這個黑暗的世界,敲響肉食者封閉的耳朵,替底層群眾發出一聲撕心裂肺的呐喊。

這些思想,如果不是感同身受,生活在太平盛世裡的人很難切身體會。

魯迅文章漸漸從教科書中消失,為何會“去魯迅化”?餘華點明原因

晦澀難懂

現在的人們生活在太平盛世裡,随着國家的不斷富強,一代比一代的生活條件更好,這種有希望,有未來的感覺與魯迅文章中表達的思想迥然不同,是以這些年來,越來越多的人對魯迅提出質疑,希望将他的文章從中國小課本中剔除。

他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魯迅文章中的内涵太過黑暗。

是時代的不幸導緻了魯迅文章的尖銳,除了一少部分歌頌和回憶少年時期人性的美好之外,在部分人看來魯迅大多數文章都在諷刺社會,諷刺政府,諷刺麻木不仁的同胞們。

是以一些人認為這種思想與現在大相徑庭,而且下一代作為祖國的花朵,一直被國家和老師教育要團結友愛,與人為善。難免會影響到下一代的思想。而且中國小孩子們的價值觀還在沒有養成的階段,有時候甚至無法厘清現實與虛幻,如果讓他們過度閱讀魯迅的文章,難免會讓他們對社會和未來産生失望情緒。

魯迅文章漸漸從教科書中消失,為何會“去魯迅化”?餘華點明原因

是以,這部分人給出的答案是既然不能帶來正向的情緒回報,不如删除為好。

其次,魯迅的文章太過晦澀難懂。

魯迅正處在時代交替的風口浪尖上,随着新文化運動的興起,走在思想潮流前端的有志青年們都在從文言文向白話文過渡。

是以提議删除魯迅先生文章的人認為,雖然文章以白話文為主,但由于正處在過渡時期,很多語言習慣無法擺脫文言文的束縛。

是以,從當下的眼光看魯迅先生的文章可以發現,從文法還是遣詞造句上都與現在的風格有所不同。

中國小正處在說話和寫作訓練的關鍵時期,應該多看一看現在白話文新聞流暢的文章,如果學習魯迅先生的文章,尤其學習了半文不白的淺詞造句習慣,會對孩子的說話和寫作造成嚴重影響。

魯迅文章漸漸從教科書中消失,為何會“去魯迅化”?餘華點明原因

最後這些人給出的另一個答案是,魯迅先生的文章已經脫離時代的發展。

魯迅文章中那個令人悲憤的時代已經過去,現在是一片欣欣向榮的大美中國,孩子們要學習的是如何健康成長,健全人格,為國家發展努力,而不是如何諷刺政府,諷刺國家和社會。

魯迅先生的文章雖好,但他隻局限于那個時代之中喚醒無數的有學之士,孩子們拿來學習百無一用,隻會占用他們更多的學習時間。

是以他們認為應當将魯迅先生的文章逐漸剔除。

在21世紀初,課本上還收錄着《少年閏土》,《紀念劉和珍君》等等魯迅先生的文章,如今在翻看基本上很難看到這些文章了。

在詢問很多青少年關于魯迅先生的記憶,他們也隻局限于知道這是一位著名的文豪,關于魯迅先生的文章事迹幾乎一無所知,魯迅先生的痕迹似乎正在被這個時代抹除。

但這麼做真的好嗎?

魯迅文章漸漸從教科書中消失,為何會“去魯迅化”?餘華點明原因

因齡制宜

前段時間網絡上流傳着一個熱梗,叫做脫掉孔乙己的長衫。

指的是在當下大學生就業困難的情況下,很多學生因為受過大學教育,覺得自己是從象牙塔裡走出來的人才,是以在就業市場上高不成低不就。

想找好工作,無奈崗位有限,或者學曆不夠比對,找那些如保潔,保安等不需要學曆的工作,又覺得辜負了自己十幾年寒窗苦讀。

就像魯迅筆下的孔乙己一樣,因為讀了幾年書,認為自己勉強算是個風雅的讀書人,是以在做事的時候離不開讀書人的酸腐氣,即便生活拮據到需要去偷書,隻能吃茴香豆,也不肯脫下自己的長衫回到底層。

當初學習這篇文章的時候,很多人都不懂其中的深意,進入社會之後才懂得孔乙己的心酸。

這就是魯迅文章的重要之處,他指的并不是某一時代,而是借用時代來反映人性,其文章内容看似已經脫離了時代,其實一直都在時代的包容之中。

魯迅文章漸漸從教科書中消失,為何會“去魯迅化”?餘華點明原因

而且魯迅先生的文章雖然文白交雜,但仔細品讀之後才能感覺到其中的美妙。

尤其在短視訊快節奏發展的今天,越來越多的人丢掉了閱讀的習慣,有很多人反映自己現在已經無法長時間專注于做一件事情,不要說坐下來讀一本幾十萬字的書,哪怕是讓自己像高中時一樣寫一篇800字的文章都十分艱難。

甚至由于手機,電腦等打字軟體的泛濫,很多人都出現了提筆忘字的現象。

科技的發展雖然能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便利,但也的确是文學的沒落和倒退。

這個時候在看魯迅先生的文章,似乎有一種挽救文學于危亡的曆史宿命感,至少能夠讓下一代知道,真正好的文章到底是什麼樣子。

少年人讀魯迅文集,總比張口就是網絡熱梗要好的多。

其實關于魯迅先生,餘華這位當時文豪都給出過相當中肯的評價。

魯迅文章漸漸從教科書中消失,為何會“去魯迅化”?餘華點明原因

餘華就曾經在講座中提到,他小時候最讨厭的文學家就是魯迅,因為他的文章晦澀難懂,作為孩童很難學習。

但是随着自己年齡漸長,尤其真的拿起筆來寫作,進入文學界之後,對魯迅先生的敬仰之情油然升起,不可否認,魯迅先生對時代的推動和文學的發展有着不可磨滅的貢獻。

餘華的回答似乎已經破解了,為什麼“去魯迅化”成為風潮的原因,因為文章與孩童的年齡以及了解不符。

但這并不是魯迅先生和文章的錯,其實可以按照孩子的年齡來配置設定閱讀魯迅的文章,比如《少年閏土》,《藤野先生》等相對輕松的文章,其實可以放在中國小課本中,友善孩子們了解和閱讀。

至于那些針砭時弊的,尖銳諷刺的,可以放在高中和大學,在孩子們的思想更成熟時,閱讀了解。

魯迅先生的文章才是思想啟迪的寶庫,連毛主席都酷愛翻譯,他當年甚至用這本書教育女兒李敏,其實正是因為通過魯迅先生的文章了解過封建時代的可怕,青少年們才能更加懂得,現在的和平社會有多麼的來之不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