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推動需求與供給兩端協同發力

作者:學習時報

低空經濟作為新質生産力的代表,正通過技術的革命性突破和生産要素的創新性配置,整合航空器研制、低空空域飛行、基礎設施建設營運等各種業态,推動經濟活動由“平面”向“立體”轉變。随着電動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技術的成熟和運用,萬億級别的低空經濟市場正在加速形成,各地發展低空經濟的熱情高漲。對于地方來說,如何把握經濟發展客觀規律,處理好投入與産出的關系,實作市場需求與供給的高水準平衡,是當下必須研究的課題。一方面,随着産業和消費更新的日益加快,人們對低空經濟的需求日益增加;另一方面,低空飛行技術加速創新疊代,也在不斷造就新的供給,催生更多新的需求。

目前,大陸低空經濟發展還處于起步階段,主要面臨三個方面問題。一是頂層設計有待完善。《關于深化大陸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意見》實施以來,大陸在低空空域管理、通用航空發展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制度、規範和規劃,但在低空經濟發展産業規劃、基礎設施建設、營運監管等方面還缺乏基礎性制度規範,部分地區适航審定周期較長、專項支援政策不夠。二是價值産出還未彰顯。大陸低空經濟價值鍊目前主要集中在中遊飛行器研發制造和下遊執照教育訓練,消費主體集中在公共服務端、企業用戶端,應用場景和市場價值還未充分釋放。如安徽省蕪湖市已深耕低空經濟10餘年,實作通用飛機、無人機、航空發動機、螺旋槳、航電系統、模拟器、航空部附件等自主化生産,但2023年低空經濟産值規模僅400億元,不到汽車産業的七分之一。三是經營主體活力不強。大陸低空經濟産業格局中,通用航空領域主要由中航工業、航發動力、中直股份等國有大型企業集團主導,無人機領域主要企業是大疆、中航無人機與航天彩虹等,“龍頭企業—專精特新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産業生态還有待培育。

推動低空經濟高品質發展,就要加快推進“低空+”賦能經濟增長,在加大場景開發應用、推動研發制造、促進跨界合作、統一設施建設、完善制度體系等方面實施系統的創新,推動低空制造、飛行活動、飛行保障、飛行服務全價值鍊加速建構。

一是加快場景開發,創造新需求、釋放大價值。加快推出一系列應用場景,示範認證帶動,創造新的消費需求,釋放産業價值,推動低空經濟實作“生産—流通—消費”的良性循環。進一步梳理“低空+”場景清單,按照商業營運場景、公共服務場景、一般場景,分類出台專項支援政策,引導經營主體積極探索低空飛行在一二三産各領域的應用,強化低空經濟對群衆生活品質的更新、對消費就業的促進、對城市功能品質的提升等方面的積極作用,把技術創新變成豐富場景,把豐富場景變成廣闊市場,不斷釋放經濟價值、社會價值。在通航類軍民融合發展試點區域布局設立低空經濟發展先導區,進一步放開低空空域限制,允許開展公共服務、航空消費、生産作業等民用無人駕駛航空、通用航空試驗,促進低空場景集聚發展,提供一批可複制的經驗。

二是推動研發制造,獲得新優勢、建構大鍊條。圍繞核心零部件、關鍵原材料和飛行控制、智能避障、反制及抗幹擾等核心領域開展技術攻關,促進關鍵共性技術研發、系統內建和工程化應用,推動延鍊補鍊強鍊,不斷提升産業鍊韌性和安全。加快低空裝備制造融合叢集發展,打造一批生産制造基地和研發平台,設立低空經濟發展專項資金和引導基金,吸引民營資本投資,鼓勵企業進入多層次資本市場融資,拓展産教融合新模式引育高層次複合型人才,推動産業鍊創新鍊資金鍊人才鍊融合發展,形成集聚耦合效應。

三是促進跨界合作,孵化新業态、拓展大空間。低空經濟的發展還依賴于與新能源、物流、大資料等多個行業的跨界融合,通過“低空+”人工智能、“低空+”新能源、“低空+”網際網路的融合創新,催生更多具有颠覆性的技術創新,促進資訊流和交通流的高度協同,開拓第二網際網路經濟空間。結合綠色低碳環保發展需求,推動無人化、電動化、智能化新型通用航空裝備實作商業化、規模化應用,将eVTOL引入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豐富共享出行、短途運輸新業态。加快培育會展、咨詢、科教、文化傳媒、租賃、保險、中介代理的服務業态,促進低空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

四是統一設施标準,推進新基建、打造大平台。低空經濟發展離不開低空資訊設施、飛行保障設施大底座的支援。目前,國内低空經濟基礎設施主要依托通航設施建設,低空智聯網、空管系統等基礎設施相對滞後,且沒有形成統一标準。加快低空資訊設施建設,推進5G通信、北鬥定位導航、廣播式自動相關監視基地等天地一體化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優化低空通信網絡;推動通用機場、飛行服務站、維修基地、通訊導航、氣象、油庫、固定充電等基礎設施建設和營運标準統一,進一步完善低空空域管控系統、無人機飛行資訊系統、無人機反制系統等的建設與運作,建成智能融合低空系統平台。

五是完善制度保障,建構新體系、服務大發展。加快制定大陸低空經濟産業發展規劃,多元度明确産業發展中長期目标,引導低空經濟健康發展。根據産業發展規律,科學制定低空經濟統計名額體系,強化發展資料支撐。加強協同推進機制,實作“一網受理、一網通辦”,為使用者提供空域及航線申報、飛行計劃申報、航空氣象及飛行情報等便捷服務。推動有條件的地區布局專門适航管理服務機構,提高适航審定效率。加大專項政策支援,強化空域、安全、環保等低空經濟領域制度規範建設,引導更多經營主體參與投資營運。加強宣傳展示魅力,普及低空文化,引導全社會參與發展過程、共享發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