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标價再創新低,儲能還有多少“泡沫”?

作者:中電網

儲能的中标價格在2024年迎來了新低。

3月12日,新疆立新能源75MW/300MWh儲能系統裝置采購結果釋出,許繼電氣以0.564元/Wh的價格中标,創儲能系統中标單價曆史新低。

2023年以來,儲能系統單價持續走低,多數儲能企業不惜以利潤下滑甚至是由盈轉虧為代價,“奉行”低價政策,儲能系統平均單價從2023年年初的1.5元/Wh左右到如今不到0.9元/Wh,最低單價從1.38元/Wh(2h)降至0.56元/Wh(4h),下降幅度近60%。

電芯也未幸免于難,2023年以來價格也已腰斬。這波儲能行業的降價潮,何時才能休止?

價格戰持續一年

儲能被視為新型電力系統的基石。随着風電、光伏等新能源規模上網後,業内希望儲能來解決它們的波動性和間歇性等問題,國家及各地方政府相繼出台多項政策,鼓勵新能源配儲。

2023年,大陸新型儲能裝機規模再創新高。根據CNESADataLink全球儲能資料庫,2023年大陸新型儲能新增投運規模21.5GW/46.6GWh,三倍于2022年裝機水準。

根據上述資料庫,截至2023年年末大陸新型儲能累計裝機規模達到34.6GW/74.5GWh。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在2021年釋出的《關于加快推動新型儲能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的目标,到2025年新型儲能裝機規模達3000萬千瓦(即30GW)以上。這意味着,大陸已提前達成新型儲能裝機目标。

宏大的數字令人欣喜。但是對于身處行業中的企業來說,卻是無奈與痛苦交織。

從2023年至今,儲能領域的價格走勢仿佛過山車一般,無論是系統還是電池,價格都大幅滑落。儲能企業出貨量巨大,卻是“流血”生意。

2023年3月,儲能系統出現跌破1元/Wh的報價。6月開始,價格戰走向了集中爆發期。國内多家電池企業的儲能電芯報價迅速降至0.5元/Wh(不含稅)以下。在9月開标的某央企電芯集采中,部分企業的含稅報價甚至已經不足0.5元/Wh。在2023年Q3,儲能電芯報價快速下降了超20%,一輪電芯價格戰已經悄然拉開。

8月初,楚能新能源董事長代德明提出的“儲能锂電池市場正式進入0.5元/Wh時代”成為現實。

随後,電芯領域的價格地震,引發行業連鎖反應。2023年9月下旬,0.5C直流側報價範圍0.66-0.705元/Wh,權重平均報價0.679元/Wh。值得一提的是,1小時、2小時、3小時、4小時儲能系統(交流側)的9月最低報價均低于0.9元/Wh。10月初,則出現0.76元/Wh直流側系統最低報價,繼續加劇行業價格戰。

在2023年12月底,中能建儲能科技(武漢)2024年度4.6GWh電芯架構招标開标。其中,0.5C及0.25C标段招标規模為4GWh,8家入圍公司投标單價區間為0.409元/Wh-0.508元/Wh,均價為0.439元/Wh。比9月份報價又下降了40%。

随後,大儲集中低價搶标逐漸走向常态。以電芯企業為例,大批企業在年底11-12月份開啟了“銷庫存”,電芯價格持續走低。12月底,0.5C及0.25C标段出現了0.409元/Wh報價。從2023年1月份的0.9元/Wh到0.409元/Wh,儲能電芯價格降幅超55%。同樣,儲能系統中标均價也在12月份跌至0.79元/Wh,與去年年初相比下降48%。

而到了2024年,這波降價潮依然在延續,中标價格一次次被重新整理。

Wind資料顯示,儲能闆塊的淨利潤增長率在2022年達到高點,接近70%,2023年下滑至40%,2024-2025年将降至20%左右。

面對不斷重新整理紀錄的低價,一些企業已經收緊腳步。

去年10月份,在三季度财報電話會議上,陽光電源相關人士表示,國内儲能幾乎沒有利潤。三季度以後,很多頭部企業不玩兒了。一些儲能企業在國内出現了大面積的應收賬款延期,沒有多少企業可以長時間地扛住虧損流血。

不可否認,在各地“十四五”儲能發展規劃、示範項目、新能源配儲政策以及市場機制改革的持續推動下,2024年大陸儲能還将持續高速發展,但是,儲能行業難道還要在低價競争的老路上再走一年,儲能的泡沫還要多久才能擠空?

價格戰背後

儲能系統中标價格下行背後是原材料價格下滑和供過于求的雙重壓力。

首先是原材料碳酸锂價格的持續下行。

截至2023年12月31日,工業級碳酸锂國内混合均價為94000元/噸,與1月1日均價504000元/噸相比下降了81.35%;12月31日電池級碳酸锂國内混合均價為103000元/噸,與1月1日均價525000元/噸相比下降了80.38%。2024年開始,碳酸锂價格才有所上漲。

不僅是碳酸锂,锂電池四大材料(正極材料、負極材料、電解液和隔膜)經過新一輪的産能擴張,市場供應增加,産品競争加劇,價格都呈現不同程度的下跌。

而儲能市場價格戰的形成,除了電芯成本價格下降,同樣也是競争加劇的結果。尤其是各路資本、跨界廠商蜂擁而至,卷價格仿佛成為了唯一出路。

天眼查APP資料顯示,2023年間,全國新成立的與儲能相關的企業超過7萬家,近乎是2013年-2022年以來的總和。

作為新能源領域最受關注的賽道之一,儲能同樣吸引了投資方的目光。2023年共有700多家一級市場的知名機構、産業基金、CVC機構涉足儲能行業,保守估計約900億元融資金額投向儲能。

而這些來自儲能行業的電池企業“老兵”、動力電池企業以及跨界而來的光伏元件企業等都在規劃或擴産儲能電池項目,動辄10GWh的産能擴張已成常态,這也讓儲能賽道變得更加擁擠。

據中國儲能網不完全統計,截至2023年12月,儲能産業鍊簽約、開工的擴産項目共137個,投資金額超7000億元,儲能電池和系統擴産規模超過2 TWh(即2000 GWh)。而彭博新能源财經等機構預測,2030年底,全球累計儲能裝機容量才能超過1 TWh。

為了消化龐大産能,降價搶市場變得順理成章。2023年,在央國企的集采項目中,40-60家企業同時參與競标,幾乎成為常态。

與此同時,受國内價格戰影響,海外戶儲經銷商的備貨意願也在降低。以全球最大的戶儲市場歐洲為例,2022年由于戶儲市場的火爆,各大經銷商備貨囤貨,導緻2023年下半年歐洲戶儲庫存仍處于6.4GWh的高位。2023年下半年戶儲産品較年初價格已下跌50%以上,經銷商普遍認為年初的備貨已損害自身利益。在庫存高企、價格持續下跌的情況下,經銷商開始持币待購,導緻下半年海外戶儲産品訂單量驟減、市場需求減弱。

事實上,“飲鸩止渴”式的價格戰,不隻引發這些問題,還出現了虛标問題嚴重(放電量不達标稱電量)、安全隐患增加等行業問題。

企業面臨淘汰賽

價格戰是打開市場的一把利刃,但很難成為一種長期有效的競争手段。事實證明,低價搶到的市場,同樣也可以被低價搶走。

實際上,大陸目前儲能行業的産能過剩,是“階段性的結構性産能過剩”,是低端(低質、低效)和劣質(不合格)産品産能的過剩。尤其新進入的跨界企業由于科技研發能力和生産制造的技術積累不夠,導緻布局的大多數産能基本都屬于中低端産能;而真正滿足市場需求,并經市場應用驗證、符合市場高安全性、能保證使用壽命的高端産品供給仍然不足。

越是這種時候,企業面臨的淘汰越大。大多數儲能企業尤其是新近跨界進入的企業,短時期是無法達到這一基本要求的;在技術降本這一方面,也基本沒有什麼潛力可挖。

“接下來的兩三年,儲能一定會進入大浪淘沙的洗牌期。”多位業内人士表示,最後儲能行業也會和動力電池行業一樣,形成少數幾家頭部企業集中服務市場和客戶的格局。

排名靠前的巨頭們,瓜分了八成以上的市場佔有率,比如甯德時代、海博思創、海辰儲能、陽光電源、天合光能、金風科技等,都是體量、技術、資金的“三合一”優質選手。剩下不到20%的份額,則需要一衆中小企業去拼搶。

但市場需要的并不是低價,而是真正的降本能力,需要真正高安全性、低成本的産品,需要容量的創新性突破,需要适應電力企業需要的智慧化系統內建技術等等。如果隻會靠低價搶奪訂單,最終脫離不了被淘汰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