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百年大行,正在逐漸建構自身的數字金融新底色:強大、韌性、安全。
· 來源:輕金融 作者:李靜瑕
簡單的實體學定律,往往暗含着深刻的啟示。
在量子力學中,光的照射下,原子不斷吸收光子能從低能态跳到高能态,這被稱為“量子躍遷”。這種正向的“量子躍遷”,大有厚積薄發的意味。
對于當下面臨新一輪分化的銀行業而言,想要實作新的躍遷,做好數字化重塑是最佳路徑之一。近些年每年科技投入超200億元的大型銀行,其數字化轉型一舉一動更受行業關注。
多年來,在四大行中保持最高金融科技投入占比的中行,在這輪數字化浪潮中始終勇立潮頭,大刀闊斧進行了全面的數字化改革。從中行2023年年報中,也可以感受到中行數字化轉型的系列布局正在收到積極成效,讓數字化成為銀行業經營管理、客戶服務的強勁驅動力。
01
構築數字金融新底色
數字化轉型不僅是各大銀行的戰略重點,也成為未來銀行利潤增長點。
《中國銀行家調查2023》調研顯示,智能化與數字化轉型是銀行首要戰略重點,也是特色化經營的重要措施,得到高達61.2%銀行家的投票;推進利潤增長的途徑中,51.9%的銀行家選擇了“金融科技引領數字化轉型,帶動業務增長”。
在曆次資訊化革命中,國有大行都是數字化轉型的先行者。對于早在2011年就在年報中将建構“以科技為引領的全球服務體系”寫入工作要求的中行來說,如今的數字化轉型早已進入新篇章,數字金融在科技實力與能力、客戶至上、成長性與安全性方面的新底色正在形成。
要打造強大的數字化能力,高科技投入必不可少。2023年,中行資訊科技投入223.97億元,占營業收入比重3.60%,共有科技條線員工1.45萬人,占比為4.74%。輕金融發現,2023年,中行金融科技投入占營業收入比重,相比前一年進一步上升,連續多年在四大行中金融科技投入占比處于最高水準。
中行深知硬核科技實力對于數字化的重要性,一直緻力于建構強大的數字化能力。
一方面,中行的科技基礎設施不斷完善。2023年,中行繼續實行“東數西算”戰略,加快“多地多中心”資訊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推進技術架構轉型,雲平台伺服器總量達2.65萬台,建立應用上雲率達100%。
同時,還加速實施企業級架建構設,在企業級公共基礎能力建設上,已納入産品工廠裝配的可售産品超過2700個,完成借記卡、信用卡、養老金、票據等基礎金融産品的架構重塑和服務更新等。
另一方面,則是打造系統的數字化支撐能力。資料運用能力是銀行數字化能力打造的重點,去年,中行建設了“中行一表通”,2023年末,“資料縱橫”平台全行使用者數達24萬人,實作“集中用數”和“自主用數”結合的資料應用服務模式。
此外,中行還不斷加大新技術應用,提升金融科技創新能力,如加快推進人工智能、隐私計算、OCR識别、RPA流程自動化等新技術平台建設,覆寫總分行1800多個場景。通過建構産品場景創新生态,強化網際網路生态的營銷能力,積極推廣中銀全員營銷系統。
衡量一家銀行金融科技實力的标準有很多,這方面國有大行一直是銀行金融科技創新與應用的風向标。“輕金融”根據央行最近三年釋出的“金融科技發展獎獲獎項目名單”統計發現,中行最近三年共獲得3個一等獎,合計15個項目獲獎,獲獎數量居全行業第二;在2023年,全年專利新增申請4122件,新獲授權1056件。
梳理中行的數字金融發展可以發現,如果強大的數字化能力是“底”,根本出發點則是建立在客戶至上理念的基礎上。
“堅守客戶至上的理念,持續提升服務質效。緊扣人民群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紮實做好産品創新、流程優化與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中國銀行董事長葛海蛟在年報緻辭中表示。
“以客戶為中心”推進數字金融,是銀行未來發展深度經營的核心,也是銀行能夠從流量到使用者、到客戶再到産品銷售的價值轉化的實作途徑。中行堅持以客戶體驗為中心、數字化轉型為抓手,加快推動全管道轉型更新,打造更具場景整合能力的線上管道和更具價值創造活力的線下管道,建構線上線下有機融合、金融非金融無縫銜接的業務生态圈。
保持成長性與安全性,是銀行在數字金融發展中能夠穩健經營的保障。2023年,中行業績增長凸顯韌勁。去年末,中行總資産達到32.43萬億元,同比增長12.25%;營業收入6228.89億元,增長6.41%,淨利潤2463.71億元,增長4.07%。在行業淨息差困境下,中行優化資産負債結構,中國内地人民币中長期貸款平均餘額在中國内地人民币客戶貸款中的占比達到74.14%。
在保持穩健業績增長的同時,風控是底線。2023年末,中行不良貸款率1.27%,下降0.05個百分點,撥備覆寫率191.66%,比上年末上升2.93個百分點。通過數字手段助力防範化解風險,中行重構更新集團一體化反洗錢事中系統,串聯監控全流程,以資料賦能助力風險精準防控。
數字金融決戰正酣。在這股浪潮中,中行正在逐漸建構起自身新底色:強大、韌性、安全。
02
數字化引領全面價值創造
經過多年深入布局,銀行數字化轉型正在逐漸進入全面價值創造時代: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業務效率、豐富業務場景、拓寬獲客管道、促進利潤增長等。
“堅持增強價值創造能力。”中行把數字化戰略作為做好價值創造的有力武器,加速數字化變革創新,推動業務模式、科技能力和資料要素融合互促,為客戶提供精準、便捷和智慧的金融服務。
數字金融是中央提出的“五篇大文章”之一,也是推進其他各大領域發展的基礎。在數字化全面推進的過程中,中行的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在2023年也取得了快速增長。
- 共為6.8萬家科技型企業授信1.47萬億元,提供綜合化金融支援累計超6100億元,科技金融、戰略性新興産業及制造業貸款比上年末分别增長30.94%、74.35%、28.05%;
- 境内綠色信貸餘額突破3萬億元,比上年末增長56.34%。綠色債券投資規模超過1000億元,境内綠色債券承銷位列銀行間市場第一;
- 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餘額1.76萬億元,比上年末增長43.17%,高于全行貸款平均增速;普惠貸款客戶突破百萬戶,比上年末新增32萬戶,增速43.21%;
- 搭建完整的養老個人金融産品體系,更新手機銀行“銀發專區”,企業年金個人賬戶數新增22.49萬戶。
“發展數字金融的目标是為了更好服務實體經濟。”金融服務的數字化轉型,正在給銀行帶來提質增效的成效。
中行主動融入數字産業生态,深度推進對公開放銀行建設,豐富“中銀企業雲直聯”服務場景,推出“雲代賬”“雲财務”“雲直彙”“雲薪資”四大子品牌等,更新“中銀企業e管家”一站式企業數字化服務平台。2023年,中行内地公司金融業務實作營業收入2060.96億元,同比增長8.48%。年末,中行企業網銀客戶數達819萬戶,比上年末增長13.31%。
在個人金融領域,中行堅持科技引領,推動業務系統性集合和産品服務一體化融合,朝着打造全棧式個人金融領先銀行更近一步。2023年末,内地商業銀行全量個人客戶超5.25億戶,同比增長3.80%,增速領先可比同業。内地個人金融業務實作營業收入2440.54億元,同比增長7.52%。個人全量客戶金融資産規模突破14.29萬億元。手機銀行月活客戶數達8776萬戶,全年手機銀行交易額達54.88萬億元,同比增長17.46%。
在中行最具特色化的全球業務中,數字化賦能也在提升貢獻值。
2023年,中行搭建“一點接入、全球響應”協同管理平台,全球網絡布局持續優化、業務穩健發展、推進人民币國際化、豐富跨境服務、經營質效提升等;中國境内機構國際結算量3.37萬億美元,穩居同業首位。“一帶一路”國家累計跟進公司授信項目超過1000個,累計提供授信支援超過3160億美元。
中行的全球數字服務管道也不斷完善,面向境外個人客戶,中行釋出了個人手機銀行6.0版,全面提升客戶體驗。截至2023年末,境外企業網銀覆寫56個國家和地區,提供14種語言服務;境外個人手機銀行覆寫30個國家和地區,提供12種語言服務。
數字化轉型引領銀行全面價值創造的序幕,才剛剛拉開。銀行如何通過數字化賦能業務,能否深度挖掘到價值,帶來新的利潤增長,還要考驗銀行在經營管理的能力與智慧。
03
做行動派:不斷提升金融服務效能
在銀行業正在進行的一系列戰略轉型如财富管理、數字化轉型中,難度與成效各異。
對此,中金公司認為,按照業務邏輯差異、組織人力多寡等角度綜合考慮,數字化轉型相比其他戰略難度更高。這是因為,數字化轉型對于銀行業傳統組織架構、戰略制定和執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可以說,數字化除了考驗銀行的戰略定力和執行力,能否深度融入實體經濟、能否助力國家重大發展戰略、能否建構強大的綜合金融服務能力,決定了一家銀行數字化水準的上限。
中行的答案,是做“行動派”。在強大的戰略定力之下,數字化轉型引發的一系列變革必将深入到銀行全行的變革中。中行的數字金融發展戰略,以科技和資料能力提升為基礎,以金融服務數字化轉型更新為核心,以融入數字經濟生态為突破,以風險防控為根本,深化“業數技”融合,不斷提升金融服務效能。
在數字化落地過程中,需要銀行将數字化思維與能力,融入整體組織層面和業務層面。隻有将數字金融發展的底色深入到全行,加快體制機制變革,打造一支強大的人才隊伍,才能引發全行在數字化轉型戰役中同心、同向、同鳴。
這方面,中行不斷深化“揭榜挂帥”機制,激發創新主體積極性,2023年在綠色金融、普惠金融、科技創新等領域産出26項優秀攻堅成果。開展“碩果行動”創新複制,28項基層優秀成果快速入庫,管理效能得到有效提升。人才隊伍建設方面,中行則持續優化激勵限制機制、不斷提高教育訓練工作科學化、制度化、規範化水準。
數字化重塑銀行業商業模式的大趨勢不可逆轉。銀行隻有做全面的行動派,才能在數字金融發展中,抓住機會實作躍遷。百年中行,不斷擦亮數字化底色,正在煥發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