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兒孫自有兒孫福”,下半句才是精髓,可惜很少有人知道

作者:文創貝
“兒孫自有兒孫福”,下半句才是精髓,可惜很少有人知道

人們總是調侃着自己生活在一個内卷的時代。

在這樣一個時代裡,一切行為都是身不由己的,要是被時代的洪流裹挾着不斷地向前,即使自己想要停下,但是現實情況根本就不允許。

内卷的現象不僅充斥在職場,更充斥在校園内,可憐的孩子,原本應該在童年享受着歡快的時光,卻被迫地背上了厚厚的書包,走進了各種各樣的補習班内。

國人的内卷現象歸根結底,還是因為焦慮感叢生所導緻的,其實關于教育孩子,我們的古人也是很有心得的。

古人曾經留下過一句經典的話語:“兒孫自有兒孫福”,其實它的下句才是最經典的,隻是很少有人知道。

如果你知道了這句話的下一句的話,可能會直接改變你的焦慮的心态。

“兒孫自有兒孫福”,下半句才是精髓,可惜很少有人知道

一、典故出自《增廣賢文》

兒孫自有兒孫福,這一句話也在告誡天下父母,兒孫自有兒孫的路,父母不必要過度的操心,過度的憂慮,其實這句話正合現今的觀念。

每一個人都是這世間獨立的個體,幼小的孩子,也是有獨立意識的,它不屬于父母的附屬品。

是以父母沒有資格去強行要求孩子該做什麼,也沒有資格去幹預孩子的人生選擇。

在明朝有一個羅姓的秀才,他家境貧寒,又考場失意,迫無奈之下也隻能夠遠遠離家,在鄉野之地做了一個教書先生。

羅秀才娶妻生了一個孩子,因為自己的人生不如意,是以羅秀才便将人生的理想強加在兒子身上。

他迫切的希望兒子能夠完成自己的目标,成功的高中秀才,光耀門楣。

随着兒子逐漸長大之後,羅秀才便決定考一考兒子的學問,他指了指天對兒子說,應該對什麼。

這時兒子懵懵的,不知道該如何應對,他看了看母親,母親直接指了指地上,于是孩子看了看地上,發現了有一坨雞屎,他認為天應該對雞屎,是以脫口而出,誰曾想羅秀才氣憤不已。

“兒孫自有兒孫福”,下半句才是精髓,可惜很少有人知道

羅秀才還不死心,他認為可能是失誤,他又讓孩子仔細地想了想。

這時,孩子的母親又指了指自己,誰知道孩子還沒有了解母親的意思,卻看了看母親的胸部,直接對出了奶。

羅秀才簡直被孩子的愚笨弄得哭笑不得,他認為孺子實在不可教,是以他便放棄了孩子,也因為前路渺茫,羅秀才便選擇出家修行,當和尚去了。

羅秀才走了,妻子也隻能夠以一人之力負擔起整個家庭,妻子不僅要賺錢養家,同時還要照顧着孩子的生活和輔導着孩子的學業,也在妻子的不懈努力之下,孩子的學問也有所精進。

孩子長大之後,參加了科舉考試,高中狀元!羅秀才聽到自己的兒子高中狀元,他高興地下了山。

此時羅秀才已經出家當和尚十餘年的時間了,村裡面早已經不再有人認識他了,隻對孩子的母親說有一個和尚模樣的人想要來見你,還沒等孩子的母親出來,羅秀才就在家門的牆上寫了一首詩。

這首詩的後半句是:

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做馬牛。

羅秀才以親身經曆告誡了我們,孩子是這世間獨立的個體,父母不要強行地将自己的願望加注在孩子身上,也不要過多的幹預了孩子的成長。

“兒孫自有兒孫福”,下半句才是精髓,可惜很少有人知道

羅秀才的孩子在小的時候雖然學問有限,但是其後來發展還是值得驚喜的,已經高中了狀元光耀了門楣,也讓羅秀才多年的心願得以達成。

羅秀才全程并未參與過孩子的教育,隻是其母親在教育孩子,是以孩子能夠成長,因其母親的原因,也因為孩子自身的原因。

兒孫自有兒孫福,并不是要求父母懶惰,不管孩子。

而是希望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注意方式和方法,不要過多的幹預,不要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主角。

父母要适當地學會退居二線,要給予孩子獨立成長的時間,獨立成長的空間。

可以在适當的時候給予孩子人生建議即可,讓孩子少走一些彎路,但是不可替代孩子的成長。

“兒孫自有兒孫福”,下半句才是精髓,可惜很少有人知道

圖檔來源:小,作者“阿離”

文章源于“科技咚咚咚”,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