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高仿奢侈品,利潤率高達650%,為何消費者仍然願意被“割韭菜”

作者:小拉談古論今
高仿奢侈品,利潤率高達650%,為何消費者仍然願意被“割韭菜”

相信很多人都有過網購的經曆,網購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諸多便利,但也存在一些隐患。比如,你是否曾經買到過假貨呢?雖然價格便宜,但品質卻令人堪憂。

更有甚者,一些不良商家竟然利用消費者的虛榮心理,銷售高仿奢侈品,利潤竟高達650%!面對這種情況,許多消費者卻仍甘願被"割韭菜",這是為什麼呢?

高仿奢侈品,利潤率高達650%,為何消費者仍然願意被“割韭菜”

從義烏到華強北

提到義烏,很多人腦海中浮現的關鍵詞可能是"小商品"、"批發市場",但你可能不知道,就是這個以小商品起家的城市,其市場規模的增長速度有多驚人。

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義烏小商品市場的交易額就已經傲視群雄,穩坐中國市場頭把交椅。更令人咋舌的是,從2006年到2020年,區區十幾年間,義烏小商品市場的交易額硬是翻了3.5倍!

高仿奢侈品,利潤率高達650%,為何消費者仍然願意被“割韭菜”

這樣的增長速度,歸根結底還是義烏小商品種類太多了。你别說什麼衣食住行,日用百貨,在義烏,恐怕是"隻有你想不到的,沒有他們沒有的"。

而且價格低得離譜,這也是義烏市場一路高歌猛進的法寶之一。不過,品類多到這種地步,價格又這麼親民,要是都是原創産品,那基本上就是癡人說夢了。

是以你懂的,仿制品在這其中扮演了一個不可忽視的角色。這也難怪義烏小商品市場會引來四面八方的口水和眼光,畢竟利益相關方太多了。

高仿奢侈品,利潤率高達650%,為何消費者仍然願意被“割韭菜”

而在創新科技之都深圳,有一條叫華強北的商業街,那裡可是出了名的"山寨天堂"。前些年,華強北的山寨手機可是紅極一時,現在雖然山寨手機不再風光,但随着蘋果AirPods的大火,華強北又盯上了這塊肥肉。

逛逛華強北,就會發現滿大街都是賣山寨AirPods的,價格那是相當便宜,100來塊就能搞定,比正品便宜十倍不止。這對那些想體驗AirPods卻又囊中羞澀的消費者來說,簡直是福音啊。

這些山寨AirPods的做工還真不賴,外觀跟正品幾乎一模一樣,一般人還真不容易分辨。不過呢,内在可就差遠了。

高仿奢侈品,利潤率高達650%,為何消費者仍然願意被“割韭菜”

山寨貨主要用的是台灣Airoha或者國産傑力的晶片,音質、穩定性、續航都比不上原廠的。但對于那些對音質要求不高的消費者來說,能以十分之一的價格,買到九成像的AirPods,已經很滿足了。

不過,山寨AirPods的品質可是參差不齊。由于華強北的商家和代工廠魚龍混雜,不同價位的産品品質天差地别。

高仿奢侈品,利潤率高達650%,為何消費者仍然願意被“割韭菜”

便宜貨自然存在偷工減料的嫌疑,說不定就用了劣質材料,連接配接穩定性、音質都得打個問号。是以啊,在華強北淘山寨AirPods,可得睜大眼睛,多貨比三家,别貪便宜就買了地攤貨。

當然,山寨AirPods再怎麼進化,也終究是模仿者,終究還是有缺點的。比如連接配接穩定性不如正品,音質也達不到原廠水準,電池續航時間也比較短。而且,由于山寨廠商魚龍混雜,不同商家賣的産品品質可能天差地别,消費者很容易踩坑。

但即便如此,仍有不少消費者願意"被割韭菜"。畢竟,花十分之一的價錢,就能買到九成像的AirPods,很多人還是心動的。

高仿奢侈品,利潤率高達650%,為何消費者仍然願意被“割韭菜”

對店家們來說,能賣一個是一個,可消費者為什麼心甘情願被割韭菜,有沒有更深層次的原因呢?

虛榮心作祟

随着經濟的發展和社交媒體的興起,炫富似乎已經成為了一種時尚。人們開始越來越看重外在的包裝和品牌的标簽,生怕自己在朋友圈裡"沒面子"。

這種心理被一些不法商家捕捉到,并加以利用,推出了各種高仿奢侈品,價格卻隻是正品的一小部分。

高仿奢侈品,利潤率高達650%,為何消費者仍然願意被“割韭菜”

這些所謂的"名牌貨",雖然标榜自己是"國産品牌",但外觀上卻與國際大牌幾乎一模一樣。不仔細看還真難以分辨真假。

更有甚者,一些商家幹脆直接冒充正品銷售,價格比專櫃便宜許多,在利益的驅使下,他們可謂是無所不用其極,甚至不惜以假亂真,欺騙消費者。

面對這些明顯的"山寨貨",許多消費者非但不避之不及,反而趨之若鹜。他們明知道這些産品是假的,品質和做工肯定無法與正品相提并論,但還是願意掏錢購買。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高仿奢侈品,利潤率高達650%,為何消費者仍然願意被“割韭菜”

說到底,還是虛榮心理在作祟。在當今社會,擁有奢侈品似乎已經成為了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隻要背上了一個"LV"或者"Gucci"的包,就可以顯得自己很有面子,很高檔次。殊不知,這種虛榮心理恰恰成為了不法商家的"搖錢樹",讓他們賺得盆滿缽滿。

朋友圈裡曬包包、曬手表的人越來越多,大家都在比拼誰更"時尚"、誰更"有品位"。但仔細一看,這些所謂的"名牌貨",有多少是真的呢?可能很多人自己也心知肚明,但就是不願意戳破這層窗戶紙。畢竟,在别人面前"裝"一下,總比直接承認自己買不起要強得多。

這種畸形的消費心理,實際上是一種自欺欺人的表現。它讓人們陷入了一個虛幻的泡沫中,總是在追逐那些看似高大上,實則空洞無物的東西。久而久之,人們就失去了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變得越來越盲目和膚淺。

高仿奢侈品,利潤率高達650%,為何消費者仍然願意被“割韭菜”

更可怕的是,這種虛榮心理還助長了假貨的泛濫。一些消費者甯願買高仿,也不願意買品質更好、價格更實惠的國貨,就是因為他們覺得國貨不夠"洋氣",沒有面子。

這無疑給了不法商家可乘之機,讓他們更加肆無忌憚地制售假冒僞劣産品,甚至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産業鍊。

再拿莆田鞋來說,一雙動辄幾千上萬的名牌運動鞋,可能隻需兩百塊就能買到一雙外形酷似的仿制品,成本隻有30塊,利潤高達650%。

高仿奢侈品,利潤率高達650%,為何消費者仍然願意被“割韭菜”

雖然大家心裡明白,這些鞋子的品質和耐久性肯定比不上正品,但許多人還是抱着"隻要外觀相似就行"的心态,心甘情願地掏錢購買。殊不知,這樣的行為無疑是在縱容假貨的泛濫,讓不法商家坐收漁利。

這時,某些商家就适時推出了各種"高仿"名牌包,價格隻是正品的幾分之一,甚至幾十分之一。不少消費者見狀,頓時心動不已,覺得自己似乎找到了一條"捷徑",既能滿足虛榮心,又能省下一大筆錢,何樂而不為呢?

一些消費者圖便宜買了假貨,結果發現品質遠不如人意,到頭來還是自己吃了虧。更有甚者,一些假冒僞劣産品甚至存在嚴重的安全隐患,危及消費者的身心健康。

高仿奢侈品,利潤率高達650%,為何消費者仍然願意被“割韭菜”

盲目追求名牌和崇尚虛榮的心理,也讓一些人失去了理性和獨立思考的能力。他們不再關注産品本身的品質和實用性,而是一味地追逐所謂的"品牌效應",生怕自己不夠"時尚"、不夠"高端"。久而久之,這種畸形的消費觀念就在社會上蔓延開來,形成了一股不良風氣。

假貨的代價

仿制品市場的暴利背後,是不寒而栗的代價。為了最大限度地壓低成本,一些無良商家甚至與小作坊勾結,以幾塊錢的成本生産出以假亂真的商品。這些商品不僅原料劣質,更可能添加了違禁物質,對消費者的健康安全構成嚴重威脅。

高仿奢侈品,利潤率高達650%,為何消費者仍然願意被“割韭菜”

那些看似進階的"平價"美妝,很可能含有大量重金屬,不僅會引起皮膚過敏、濕疹等問題,長期使用甚至可能緻癌!

而那些"精緻"的仿制品包包,其皮料可能經過化學藥劑的浸泡處理,散發出刺鼻的氣味,這些有毒物質會通過呼吸道進入人體,危害肺部健康。

在利益的驅使下,制假售假成了一條暴利的産業鍊,但制假勞工的處境卻讓人唏噓。他們長年累月地在惡劣環境中逾時工作,時刻面臨着有毒物質的侵害,卻隻能獲得微薄的收入,付出與所得完全不成正比。更可怕的是,随着網際網路的發展,假貨也搭上了資訊時代的快車。

高仿奢侈品,利潤率高達650%,為何消費者仍然願意被“割韭菜”

不法商家利用網絡管道,将假冒僞劣産品銷往全國乃至世界各地,讓更多消費者深陷其中。

面對如此猖獗的假貨市場,政府監管部門正在不斷加大打擊力度。近年來,公安機關聯合市場監督等部門,成功偵破了多起特大制售假冒僞劣商品案件,對犯罪分子依法嚴懲不貸。

但是,打擊假貨絕非一日之功,需要社會各界共同參與,形成合力。作為消費者,我們更應該擦亮雙眼,提高辨識力,不貪圖小便宜而買到劣質甚至有毒的假貨。

同時我們也要轉變消費觀念,摒棄虛榮心理,理性看待奢侈品,用行動支援正品,抵制假貨。隻有這樣,才能從源頭上遏制假冒僞劣産品的蔓延,淨化消費市場環境。

高仿奢侈品,利潤率高達650%,為何消費者仍然願意被“割韭菜”

總結

仿制品在中國市場的出現利弊參半,但無論如何,我們都應加強監管,防止不法商家侵害消費者權益。同時還需進一步完善市場經濟體制,鼓勵原創設計和自主創新,推動品牌健康發展。作為消費者,我們也要擦亮眼睛,理性消費,不盲從虛榮,盡量購買正品,支援原創。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