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真正有智慧的人,大事拿得起,往事放得下,難事看得寬

林語堂曾說:

蘇轼已死,他的名字隻是一個記憶。

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

也有人說,每個中國人心中,都有一個蘇東坡。

作為中國文學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蘇轼一生風雨,過眼雲煙,我行我素。

泰然處之,他把别人眼中的苟且,活成了自己的潇灑人生。

他的一生精彩紛呈,完全得益于做到了拿得起,放得下。

真正有智慧的人,大事拿得起,往事放得下,難事看得寬

拿得起,是擔當

魯迅先生曾說:

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蘇轼就屬于“為民請命”的人。

蘇轼,字子瞻,号東坡居士,又稱蘇東坡。

21歲時,他進京趕考,過五關斬六将,一舉就拿下了進士,如願以償入朝為官。

蘇轼為官期間,正好趕上時任宰相王安石變法。

當他得知王安石變法的初衷是想改變北宋貧窮的局面,但過度謀求開辟财路時,提出了反對的意見。

因為他知道,這樣的政策會導緻“國富民窮”的局面,他身為百姓父母官,勤政愛民是他的職責。

結果,就是因為他冒犯了王安石,被穿了“小鞋”派到杭州。

在杭州期間,他依舊勤勤懇懇為百姓服務,建立了中國最早的公立醫院,取名為“安樂坊。”

真正有智慧的人,大事拿得起,往事放得下,難事看得寬

他還帶領群衆和官員捕捉蝗蟲,興修水利,引水入城,這些實實在在的業績讓老百姓更加愛戴他。

無論蘇轼走到哪裡,就任什麼樣的官職,他都努力做到知民情、助民困,始終勇于承擔責任,骨子裡堅定“要為民服務的思想。”

俗話說:“吃一塹長一智。”

但蘇轼卻又幹了一件“傻事”,這次冒犯的人居然是皇上。

熙甯三年元宵節,皇帝诏令開封購買浙江的花燈,“且令損價”,這顯然損害的是老百姓的利益。

懂得這其中意圖的官員,哪怕心裡不滿,但也會照做,不敢反抗皇帝的旨意。

但心系百姓的蘇轼卻向皇帝直言,并懇請皇上收回成命:

陛下豈以燈為悅,為滿足耳目之玩樂,卻奪百姓之生存。

皇上身為“九五之尊”,若誰有絲毫反對的意思都可能丢掉性命,但蘇轼仍然義無反顧,為民請命,真正做到了“在其位謀其政。

因為他始終堅信,隻要身在官職,就要一心一意為老百姓辦實事,解難事。

成為什麼樣的人,是每個人的選擇,蘇轼做出了自己的選擇。

這種義無反顧的精神,也讓他成了一名為民請命的好官。

真正有智慧的人,大事拿得起,往事放得下,難事看得寬

放得下,是智慧

豐子恺說:

你若愛,生活哪裡都可愛;

你若恨,生活哪裡都可恨;

你若感恩,處處可感恩;

你若成長,事事可成長。

用這句話來形容被貶之後的蘇轼再合适不過。

真正有智慧的人,大事拿得起,往事放得下,難事看得寬

45歲時,受“烏台詩案”牽連,蘇轼被貶到湖北黃州(也就是湖北黃岡)。

他雖然保留了官職,卻沒有任何實權。

起初,蘇轼心灰意冷,但他敢于放下過去,尋找生活的樂趣。

閑暇之餘,他帶着家人去黃州城東開墾荒地,種田幫補生計。

充實的農耕生活,讓蘇轼對未來更加充滿希望,于是就給自己起了“東坡居士”的别号。

他還自制了東坡肉,蜜酒以及二紅飯,給黃州百姓創造出另一條謀生之道。

同時,他還不忘了做善事,開辦福利院,讓很多棄嬰有了溫暖的家。

他的樂觀、堅強與細心,凸顯着他滿腔的人文情懷。

也是在此期間,蘇轼的文學生涯再上高峰。

名垂千古的《赤壁賦》《後赤壁賦》以及《念奴嬌·赤壁懷古》都是在黃州創作的。

作品中的安然自在與輕松灑脫,感染着後世一代一代的失意人。

大約那時的他,已經可以驕傲地對那些小人說:

“感謝你們的蔑視,讓我有足夠的勇氣站起來。”

59歲時,蘇轼再次被貶到惠州(也就是廣東惠州一帶)。

曆經磨難的蘇轼,雖然對未來懷着擔憂,但聞着空氣中的桂花香,看着雨後滿樹的荔枝,漫山遍野的黃柑橘時,心胸頓時豁然開朗。

就像他在《食荔枝》中寫道: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與被貶黃州時相比,蘇轼早已看透榮辱得失、人情冷暖,坦然接受了現在的一切。

看到農民彎着腰辛苦插秧,他發明了能浮在稻田上插秧的馬,讓百姓不用那麼辛苦。

日子清貧,他卻過得有滋有味,開發出燒烤“羊脊骨”這道菜,大力推薦,并自嘲地說:

“此說行,則衆狗不悅矣!”

真正有智慧的人,大事拿得起,往事放得下,難事看得寬

羅曼·羅蘭說:

世界上隻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認清生活的真相後還依然熱愛生活。

因為懂得放下,才讓蘇轼練就曠達的性格,不僅結識了很多的朋友,還獲得大家的仰慕,願意陪他遊山玩水。

真正有智慧的人,大事拿得起,往事放得下,難事看得寬

心安處,是吾鄉

62歲時,蘇轼再一次被貶,這次是更為偏遠的儋州(現在的海南島)。

當時的海南島生存條件極其惡劣,一片蠻荒,夏天炎熱潮濕,冬天陰雨連綿。

即使在這樣的條件下,蘇轼依舊能克服艱難,始終保持樂觀的心态。

他發現了生蚝,甚至還給兒子蘇邁寫信:

“我在這發現了一個好吃的,當地人叫蚝,味道特别棒,告訴你要保密,不要告訴北方人。”

很多人遇到這種情況,要麼起來反抗,要麼銷聲匿迹。

但蘇轼選擇了“既來之,則安之”。

甚至還寫下:“我本儋耳人,寄生西蜀州”的詩句。

此間,蘇轼共創造文章160餘篇、詩歌170餘首、同時還完成了《易傳》《書傳》《論語說》3部經典著作。

這個曠世奇才在後半生的失敗和不幸中越挫越勇,用強大到不可撼動的内心,承受着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他能享受命運的饋贈,拿得起;

也能承受命運的打擊,放得下。

這樣的處世哲學和生活态度值得每個人學習。

正如魯迅先生所說:

拿得起是一種勇氣,放得下是一種豁達。

願我們都能成為那樣一個人。

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随天外雲卷雲舒。

在不長的人生裡,活得足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