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姬德武:​《我的故鄉馬泉村》後記

作者:華州文史荟萃

《我的故鄉馬泉村》後記

作者:姬德武

我寫《我的故鄉馬泉村》,是因為我是馬泉兒女,馬泉的風風雨雨牽連着我,馬泉人知恩圖報,崇尚善良的血脈傳承了我。

姬德武:​《我的故鄉馬泉村》後記

馬泉村的取名除馬姓人家早先入住之外,又得名于村北頭的那一股清泉。這股清泉一年四季暢流不息,造福着一代又一代的馬泉人,馬泉人都與這馬泉泉水息息相關。又因馬峪的“天龍寺”通過的馬泉川道,打開了華州去向商洛的一條主要通道,給當初的馬泉人帶來了無限生機,開拓了馬泉深厚悠長的文化底蘊。

廟河村的那座“山神廟”,給馬泉人帶來過福祉,是馬泉村人的精神寄托,心靈的撫慰。這座“山神廟”陪伴着馬泉人繁衍生息,是馬泉村滄桑變化的見證。馬泉村人對“山神廟”懷有一顆敬畏、感恩的心,多少年過去了,“山神廟”經過了風吹雨打,年久失修,她像一位風燭殘年的老人,顫顫巍巍,無精打采的掙紮在風雨之中。

懷有感恩之心的馬泉人,不忍心看到這座廟宇在我們這一代人手裡消失,部分村民自發的彙集在一起,就修繕山神廟進行了認真、細緻的商讨,并推選了修繕此廟的具體組織者、實施者。這個消息一傳出,馬泉村男女老幼争先恐後自願捐款,不到半個月,捐款數額遠遠超過了原來的預計資金,這是修繕“山神廟”堅實的群衆基礎。

姬德武:​《我的故鄉馬泉村》後記

這本《我的故鄉馬泉村》不是最完美的,因為我史學知識的短淺,故鄉古文化的深厚,見證曆史人的斷層,造成了我無法接觸更多的具體資料,這本書就顯得十分浮淺,夠不上皮毛。我的滿腔熱情擔負不起鄉親們的期望,給不了後人清晰的交待。再則,我已年過七旬,與遠在他鄉的馬泉兒女交流甚少,對他們知之甚微,寫不到他們的泱泱情懷。我帶着心中的遺憾,還得留下新的遺憾。為了我的故鄉更加美好,為了後來人不忘初心,銘記曆史,修德澤福,振興故土,我已盡自已的全部所能,把對我們村發展有益的、得人心的、和民意的、顯民力的,凝聚馬泉人心願的,滿載村民愛心的夢和向往,分為四部分,進行彙集整理形成了今天這個小冊子,取名《我的故鄉馬泉村》,以供村民們參閱指導。但願我能抛磚引玉,未來的人會有更好、更多的下冊,下下冊。

我是學理科的,文字工作我是打鴨子上架,心有餘而力不足,八尺遁一丈。小冊子初稿形成以後,又得到了我的摯友楊民社先生、李嵘同學的多次指點和潤色,并應我的邀請承擔了小冊子的編輯工作。他兩人各抒己見,認真合作,多少次廢寝忘食,夜以繼日,通宵達旦。楊民社先生還拿出他多年的書法沉澱,興緻濃厚的為《我的故鄉馬泉村》封面題寫了書名。

姬德武:​《我的故鄉馬泉村》後記

同時,我的摯友黃安軍,為《我的故鄉馬泉村》小冊子拍照插圖。還為我村修繕“山神廟”的過程,拍攝下了最精彩、最珍貴的視訊和最難得的曆史照片。

我的同學李吉超,為我提供了許多他珍藏多年的曆史史料,為我所用。還有我的侄子姬鐵拴為此小冊子的形成,也做了大量的資料搜集等工作,由于他們的熱心相助,才加速了我這部小冊子和大家見面的速度。

這本小冊子的問世,再一次證明了衆人拾柴火焰高的哲理。如果離開了他們這些熱心人的無私幫助,《我的故鄉馬泉村》可能現在還在搖籃之中沉睡,蘇醒的日子或許還會更晚、更加漫長。在此我深表感謝!

《我的故鄉馬泉村》像一輪紅日普照,一片山水流淌,一地深情付出。不斷輪回的春夏秋冬,給了他的兒女帶來了生命的希望,給了他的大地揚起搏擊奮鬥的征塵。他的兒女祖祖輩輩,年年歲歲在他恩澤沐浴下,在他寬闊博大的胸懷裡,在這塊沃土上繁衍生息。

《我的故鄉馬泉村》不再是艱辛,不再是血淚,不再是清貧。告别了羊腸小道,告别了刀耕火種,盛開着紅花爛漫,盛開着日新月異,盛開着前程似錦。

《我的故鄉馬泉村》一路高歌。猶如一條大船,滿載着春華秋實,滿載着歲月小康,滿載着昂首闊步,乘風破浪,一往無前。

姬德武:​《我的故鄉馬泉村》後記

由于曆史的跨度太大,也由于自已拙筆淺墨,水準有限,很難完美的展現出馬泉村裡的人和事,馬泉人的精神風貌。書中不盡人意之處,敬請讀者多加諒解,期盼大家批評指正!

感謝我的故鄉馬泉村,感謝這塊土地,感謝為《我的故鄉馬泉村》提供寫作資訊的所有父老鄉親,感謝所有的讀者。

2023年6月

圖文來源:姬德武著《我的故鄉馬泉村》

整理編輯:華州文史荟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