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5萬噸級新平台,為新版由海到陸戰略提前準備?

作者:匈奴狼山
5萬噸級新平台,為新版由海到陸戰略提前準備?

熟悉海戰史的都知道,到目前為止,全球最大的單一海上戰役是發生在1944年的萊特灣大海戰,最終以美國海軍的全勝而結束。但實際上萊特灣大海戰也是由期間的至少4個分戰役組成;而在這4個分戰役中,也不是每一個都是美軍具備一邊倒的優勢。4大分戰役中的薩馬島海戰,美軍就吃了大虧。被由5艘戰列艦為首組成的粟田艦隊,擊沉了2艘護航航空母艦,3艘驅逐艦,1艘護衛艦。而對方隻戰沉了3艘老式巡洋艦,作為絕對主力的5艘戰列艦反倒得以全身而退!之是以在一場原本毫無懸念、實力對比最明顯不過的大海戰中出現一個差點局部翻盤的插曲,很大程度上來源于哈爾西上将的魯莽指揮。因為哈爾西手下有絕對優勢的主力艦隊航母戰鬥群,卻被完全作為誘餌出現的小澤艦隊的,

5萬噸級新平台,為新版由海到陸戰略提前準備?

4艘完全沒有任何艦載機配置的航母編隊瞬間就吸引走了。于是在薩馬島附近準備登陸的大型兩栖艦隊,居然在完全缺乏主力航母與重型戰列艦的情況下,直接面對突防而來的5艘戰列艦。若不是留守的數艘孱弱的護航航母拼命起飛艦載機攻擊栗田編隊,再加上多艘千噸級驅逐艦發動自殺式沖鋒吸引火力,讓栗田誤以為哈爾西的主力航母戰鬥群已經順利殺回,趕快鞋底抹油主動脫離戰場,如果繼續打上一整天,那麼在薩馬島海面附近的、龐大的美軍登陸叢集,有很大的機率會全軍覆沒!在整體占優的局面下出現薩馬海戰這種命懸一線的特殊情況,對此後幾十年美國海軍的戰略戰術,以及新艦建造的原則都産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此前一直強調在海上的專業事情,最好由專業的艦艇來做。

5萬噸級新平台,為新版由海到陸戰略提前準備?

比如艦隊航母就是要争奪制海制空權為主,而大型登陸艦艇主要任務則是由海到陸的投送轉換為主。兩者原本完全不搭邊。但是薩馬島海戰中脆弱的護航航母的拼死抗争,在全面弱勢中争取到了最後的慘勝結果。讓美軍開始重視起大型兩栖艦艇兼具的航空作戰能力。于是到二戰後出現了4萬噸級兩栖攻擊艦這個特殊艦種,并且一直不遺餘力的為兩攻配備上固定翼艦載機的搭載與作戰能力。本質上就是受到了薩馬島海戰的深刻影響。但是美國海軍所有的兩栖攻擊艦的空戰能力都不算完善,哪怕是配備了垂直起降的F35B,也很難與正規的航母艦載機或者是陸基戰鬥機全面對抗。反倒是另外一個大國即将下水的、滿排超過5萬噸級,而且預計有正規電磁彈射攔阻系統的新型大艦,首次達到了,

5萬噸級新平台,為新版由海到陸戰略提前準備?

全面具備超視距登陸攻擊加完整的航空作戰能力。除非發生世界大戰,一般的全球海陸糾紛,出動2艘此類5萬噸級的新平台都能順利解決。可以大大減輕正規航母艦隊的日常負擔。避免重蹈當今美國海軍11艘核動力疲于奔命,實際出動率極低的尴尬。另外一旦具備8到10艘強力平台,全球大洋的攻防形勢必然會徹底扭轉。到那時,就需要更多的兩栖艦艇進行由海到陸的沿海“救援”。5萬噸級新平台的批量出現,可算是未雨綢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