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全球疫苗“缺貨”國家數創曆史新高,中低收入國家何以應對?

作者:第一财經

世界衛生組織(WHO,下稱世衛組織)近日釋出2023年全球疫苗市場報告,顯示全球疫苗配置設定不均問題嚴峻。

近年來,全球疫苗價值(去除新冠疫苗影響)持續增長,但其增長主要由成人疫苗市場和私人HPV市場所驅動。目前,在向低收入國家提供的疫苗中,成人疫苗占比不到10%,而高收入國家這一比例達到51%。

4月7日是2024年世界衛生日,主題為“我的健康,我的權利”,旨在倡導每個人獲得優質衛生服務等權利。而在全球公共衛生議程中,疫苗在中低收入國家的可及性和可負擔性難題卻日益凸顯。

前述報告資料顯示,2022年,全球大約85%的疫苗價值依然流向10家制造商,近50%流向兩家制造商。美國制造商生産了全球采購量的35%,主要供應給美洲區域、東南亞區域、歐洲區域和西太平洋區域。東南亞地區以全球不足10%的人口使用了全球約30%的疫苗,非洲區域接收了全球其他地區生産疫苗的12%(低于新冠疫情前的20%),但生産量僅占全球的1%。

供給側的集中和巨頭“壟斷”,影響了國際組織采購(下稱“國際采購”)中的議價空間,也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全球疫苗供應量的穩定。根據報告,2022年全球有82個國家存在至少一種疫苗缺貨的現象。

全球疫苗“缺貨”國家數創曆史新高

根據報告,2022年全球出現疫苗短缺問題的國家數是近12年來的最高值,為82個,比上一年增加了32個。相當于有4成左右的世衛成員國出現了至少一種疫苗缺貨現象。

“多數情況下,疫苗缺貨是因為需要進口和/或國際采購。報告中疫苗生産集中在頭部企業的事實也可佐證這一點。”帕斯适宜衛生科技組織中國國家代表、商務與聯盟管理負責人袁瑗在接受第一财經采訪時表示。

不同于基本依賴國内生産和自主采購的中等收入和高收入國家,低收入國家主要通過國際組織采購,從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疫苗制造商處進口疫苗。

報告顯示,中等收入和高收入國家自我生産的疫苗,在體量上占全球疫苗市場的七成左右,在價值上則達到九成。剩餘約三成左右的全球疫苗市場由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泛美衛生組織(PAHO)等國際組織通過集中采購機制向低收入地區配置設定。

這些短缺疫苗主要指世衛組織推薦接種的兒童常見疫苗。2022年,存在口服脊髓灰質炎(OPV)疫苗缺口的國家數最多,超過30個;肺炎球菌結合疫苗(PCV)和百白破等兒童常見疫苗,受中高收入國家高采購價格和高疫苗接種覆寫影響,已成為當年全球疫苗價值的主要貢獻因素,但全球“缺貨”的國家也均接近20個。

與此同時,新冠大流行之後,在全球多國相繼提出麻疹疫苗“強免”之際,2022年麻疹疫苗的“缺貨”同時出現在超過25個國家,疫苗配置設定的不平等問題有所擴大。截至2023年7月195個國家中仍有116個國家未能恢複到疫情前的表現。

為什麼會出現疫苗“缺貨”?報告認為,采購延誤和籌資延誤是主要原因。

“疫苗采購流程比較複雜。”袁瑗認為,采購和籌資延誤可能由多重原因所緻。

她分析說,比如,生産商根據預測生産疫苗,但因預測發生變化未能發貨,導緻疫苗貨架期縮短,然而采購方不願接受貨架期短的産品;由于他國出口限制,導緻部分低收入國家難以獲得如注射器等耗材。

運輸能力短缺也同樣影響國際疫苗傳遞。“運費曾大幅上漲,一度增加至原來的三倍多。”袁瑗表示。

2022年,新冠疫苗的全球采購量顯著下降,但仍占全球60%左右的疫苗市場佔有率。在疫苗供應高度集中的背景下,新冠疫苗的優先生産一定程度上也對其他疫苗的全球供應造成影響。

一方面,由于全球疫苗産能被重新配置設定用于支援新冠疫苗的生産,一些季節性疫苗如流感疫苗的生産計劃被推遲,有的疫苗甚至出現原材料短缺。一些疫苗制造商的灌裝能力,無論是自行生産還是外包,都遇到瓶頸。另一方面,由于新冠疫苗的優先放行,生産商和國家監管機構推遲了正常接種疫苗的批簽發。

全球疫苗免疫聯盟(Gavi)是一個全球性的公私合作聯盟,由世界銀行為其制定經濟和籌資戰略,由UNICEF作為全球開發中國家疫苗的最大買家和供應商,通過整合多方力量,保障低收入國家免疫計劃的實施。Gavi向第一财經提供的書面回複中表示,采購的資金、需求高于預期(通常是由于疫情不受控制所緻)或生産過程的延誤,均可能造成疫苗短缺。

除了兒童常見疫苗在不具備疫苗生産和采購能力的低收入國家出現更嚴重的短缺問題外,全球疫苗配置設定不均的問題也可能出現在高收入國家和中等收入國家中。

“除了采購延誤,報告也提到了籌資延誤導緻疫苗缺貨。從Gavi‘畢業’(不再作為受援國)的中等收入國家更容易出現籌資問題。”袁瑗說。

例如,2022年通過PAHO采購,HPV疫苗在國際采購中的成本價約為10美元/劑,而由中高收入國家自行采購的價格平均在21~67美元。中等收入國家一旦出現資金短缺,也可能出現“缺苗”問題。

如何促進全球疫苗配置設定公平?

供應集中而需求分散,是全球疫苗配置設定不公的主要原因。要想改變這一點,短期來看,需要通過集中采購實作疫苗降價和供應穩定,長期來看,則需要讓更多國家和地區具備本地化生産能力。

“與單打獨鬥相比,集中需求總能在談判中占據更有利的地位,進而壓低價格。這就是為什麼Gavi自2000年成立以來能夠支援超過10億兒童的疫苗接種。但也應該承認,全球範圍内的疫苗制造能力的配置設定不均問題,肯定還有改進的空間。”Gavi方面對第一财經表示。

通過世衛組織預認證是一個國家疫苗具備參與聯合國全球采購資格的必要條件。截至2023年11月,僅63個國家和一個區域經濟體通過世衛組織預認證的合作注冊程式,數量不到世衛成員國的1/3。

近年來,中國、印度和其他開發中國家疫苗企業的加入,為國際采購中疫苗的降價起到積極作用。2022年,9家疫苗制造商總共提供了全球約70%的疫苗供應(不含COVID-19疫苗)。其中,三家制造商位于印度,一家位于中國(中國生物)。

但也有國内企業界人士對第一财經表示,目前,盡管中國等開發中國家的疫苗生産國國家監管當局通過世界衛生組織國家疫苗監管體系評估,但能夠達到預認證門檻的企業仍占少數。

“更何況,獲得世衛組織預認證僅僅是開發中國家疫苗廠商參與國際組織采購的‘入場券’。”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北京代表處進階項目官杜珩進一步對第一财經表示。

“在疫苗的國際援助中,哪怕是免費或低價提供,受援國也有權利選擇他們所需要的疫苗産品,他們往往會選擇品牌知名度高的産品。而且,完全依靠Gavi支援的受援國對價格不敏感,衛生當局容易對已經廣泛使用多年的疫苗産品或者免疫規劃納入前示範項目所采用的産品形成依賴,更換産品需要更多的論證、審批和協調,是以‘後發’的開發中國家疫苗新進入采購清單,即使價格更低,要想在這些國家獲得一定市場佔有率也并不容易。”是以,杜珩認為,僅僅通過引入更多供應商競争來實作國際組織采購降價的方法,存在一定阻力。

杜珩認為,對于供應廠商數量少且在低收入地區有較大需求的疫苗産品,為減少籌資和采購延誤而造成的疫苗“斷供”問題,國際組織可以通過研發階段的預先采購承諾、采購量擔保、跟企業達成多年采購和供應計劃等多種方式,換取更多采購議價權。而對供應廠商而言,可以考慮先從将要啟動該疫苗納入免疫規劃的國家以及從Gavi受援狀态“畢業”的國家開始發力,進入國際市場。

Gavi方面也對記者提到了在供給側“塑造市場”的重要性。“我們通過提供一定資金支援健康需求,支援有競争力和可持續的制造商。這種方式可以激勵創新,并加強疫苗供應安全。”

此外,一名國内疫苗行業人士對記者表示,國際采購并不會覆寫所有疫苗種類。在覆寫不全的情況下,對于沒有相關疫苗生産和采購能力的國家和地區,意味着這部分健康權無法釋放。

報告顯示,去除新冠疫苗影響,2022年約50%的全球疫苗市場價值由肺炎球菌結合疫苗(PCV)、季節性流感疫苗和人乳頭瘤病毒(HPV)疫苗三種疫苗所驅動。同年,帶狀疱疹疫苗(52%)和HPV(26%)疫苗市場價值的增速最顯著。

這些疫苗銷售增長均得益于中高收入國家市場。比如,美國帶狀疱疹疫苗使用數量在2022年增加了約30%,中國HPV自費市場在當年增長顯著。

袁瑗表示,新冠大流行以來,成人疫苗接種成為一個重要議題。當低收入國家還在努力實施兒童疫苗接種時,中等收入國家和高收入國家有購買力和意願為更廣大的人群實施疫苗接種;健康素養高的人群有更高的接種意願,使得人群對疫苗的需要(need)轉化為需求(demand),這也是中等收入國家和高收入國家疫苗在全球疫苗采購中占比更大的原因之一。

“加入成人疫苗這個次元,疫苗接種方面的全球不公平可能加劇。這種不公平不僅有經濟原因,還受到疫苗猶豫影響(指對疫苗接種持有抵觸或猶豫的态度,延遲或拒絕接受疫苗接種服務),這是全球疫苗免疫亟待解決的另一面。”袁瑗說。

(本文來自第一财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