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戰役打響後,黃百韬兵團被華野包圍在了碾莊地區。為了給黃百韬解圍,劉峙派出了邱清泉兵團和李彌兵團,結果在徐東被宋時輪擋住,根本沖不過去。蔣介石無奈之下,又把黃維兵團投入了戰場。此時華野既要在碾莊圍殲黃百韬,又要在徐東阻擊邱清泉和李彌,還要應對徐州的杜聿明,兵力已經捉襟見肘。
在這種情況下,阻擊黃維兵團的任務就隻能交給中野了。黃維雖然是黃埔一期畢業,但在抗戰中因為和關麟征鬧沖突被調離了前線,之後就一直搞後勤和教育工作,此時脫離前線已經将近十年的時間。由于久疏戰陣,他率部剛到淮海戰場就被中野包圍在了雙堆集地區。
當時中野的兵力為12萬人,而黃維兵團也有近12萬人,中野在兵力上并不占優,武器裝備更是嚴重不如對手,是以雙堆集戰役進行的格外艱難。要知道一年多之前,中野還有30萬大軍,為何打黃維時隻有12萬兵力了呢?剩餘的18萬人馬又“折損”在了哪裡?
1945年8月末,閻錫山率部向晉冀魯豫解放區控制的上黨等地發起進攻,先後侵占了解放區多座城鎮。為了對來犯之敵進行反擊,劉鄧首長下令組建了太行、太嶽和冀南三個野戰縱隊,總兵力共20個團28000餘人。此外地方部隊還有3000餘人,再加上5萬餘人的民兵武裝,共8萬多人對入侵的閻軍發起了反擊。
當時抗戰才剛勝利不久,晉冀魯豫解放區的底子還很薄弱,整個軍區隻有6門山炮。組建的三個野戰縱隊當中,每個縱隊也隻有十多門迫擊炮,重機槍每個團還不到4挺,步槍子彈也少的可憐。盡管火力嚴重不如對手,但靠着精妙的戰術打法,我軍還是取得了上黨戰役的勝利,消滅閻軍35000多人,其中俘虜31000餘人。
戰後繳獲的戰利品堆積如山,其中包括山炮20門,輕機槍1300多挺,重機槍30多挺,步槍近萬支,子彈數百萬發。這些繳獲的軍需物資大大增強了中野的火力,部隊的戰鬥力也是以更上一層樓,并補充了上萬名俘虜兵。之後晉冀魯豫野戰軍乘勝出擊,又在平漢戰役中消滅敵軍2萬多人,并争取了高樹勳起義。
平漢戰役中,晉冀魯豫野戰軍的殲敵數量雖然不及上黨戰役,但繳獲的戰利品卻比上黨戰役還要多。接連打了兩個大勝仗,有了用不完的武器,這就為部隊擴編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1945年冬季,晉冀魯豫野戰軍已經擁有了6個主力縱隊,總兵力将近13萬人,同時地方部隊和民兵也達到了18萬人,總兵力高達31萬人。
不久後解放戰争全面爆發,晉冀魯豫野戰軍在劉鄧的指揮下,連接配接取得了定陶戰役和巨野戰役等戰役戰鬥的勝利,消滅敵軍6萬多人,解放城鎮30多座。經過一年的作戰,晉冀魯豫野戰軍在大量消滅敵人的同時,自身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野戰部隊擴充到了11個縱隊,總兵力突破了30萬人!比華野的兵力還要多。
1947年8月初,為了完成經略中原的戰略任務,劉鄧首長率領晉冀魯豫野戰軍4個縱隊12萬人千裡躍進大别山,一路上沖破敵人的重重圍堵,成功進入到了大别山地區。中野千裡躍進大别山,對南京和武漢形成了直接威脅。坐立難安的蔣介石派出白崇禧率領數十萬大軍向大别山開進,對我軍展開圍攻。
由于敵我兵力相差過于懸殊,加上無後方作戰,部隊的後勤補給和傷病員的安置都成了大問題。在這些不利因素的影響下,中野最終未能在大别山站穩腳跟,堅持了半年後被迫退出,兵力損失過半,重武器幾乎損失殆盡。到淮海戰役爆發的時候,野戰部隊一度高達30萬人的中野隻剩下了12萬人,那麼其餘的18萬人馬都“折損”在了哪裡?
在大别山轉戰的大半年時間裡,中野損失了将近6萬人馬。徐向前率領3個縱隊6萬人前往山西作戰,後來劃歸華北軍區指揮,還有6萬餘人被轉到了地方,負責開辟地方軍區。從嚴格意義上來說,這12萬人不能算折損。淮海戰役打黃維的時候,劉鄧直接指揮的野戰部隊除了從大别山轉出的這6萬人之外,還有陳謝兵團的6萬餘人,總計12萬多人。
當時黃維兵團也有近12萬人馬,中野在兵力上不占優勢,武器裝備更是嚴重不如對手。盡管廖運周起義打亂了黃維的突圍計劃,但中野仍無力吃掉包圍圈中的敵人。此時華野已經将黃百韬兵團消滅,于是就抽調了三個縱隊前來支援中野,這才将黃維兵團圍殲。雙堆集戰役勝利後,中野通過戰場繳獲和補充俘虜兵等方式,很快就恢複了實力,并在接下來的渡江戰役和大西南戰役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