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Nature | 不僅僅是情感問題:孤獨也影響您的大腦和身體

作者:生物探索

引言

在當今社會,孤獨被認為是一個日益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其對個人身心健康的負面影響已引起全球範圍内科學家和醫療專業人士的廣泛關注。孤獨感并不僅僅是缺乏社會互動的簡單體驗,而是一種深層的、主觀的不滿足感,與人們的社交關系品質和深度密切相關。研究表明,長期的孤獨狀态不僅會加劇抑郁(depression)、癡呆(dementia)等精神健康問題,還與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免疫系統功能障礙(immune-system dysfunction)等多種身體健康問題有關。這一問題在全球範圍内都非常普遍,根據Meta和蓋洛普(Gallup)公司聯合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大約有四分之一的成年人感到非常或相當孤獨。随着科學研究的深入,人們開始揭示孤獨感如何通過神經機制影響人體健康。認知神經科學家正在探索孤獨感如何改變大腦的多個方面,從大腦體積到神經元之間的連接配接。這些早期研究結果揭示了一個複雜的畫面,即孤獨感可能通過多種途徑影響大腦功能,進而對健康産生廣泛的影響。值得注意的是,孤獨感不僅是一個個人經曆的問題,它還與社會經濟因素緊密相關。在美國,黑人和西班牙裔成年人以及年收入低于50,000美元的人群的孤獨感發生率比其他人群至少高出10個百分點。此外,COVID-19大流行可能通過迫使人們隔離數月甚至數年,加劇了孤獨感的問題。雖然老年人長期被認為是孤獨感最嚴重的群體,但資料顯示,年輕成年人的孤獨感實際上更高,這突顯了跨代際的孤獨問題。對于解決孤獨感的途徑,研究者們提出了多種政策,從增加社交活動的機會到直接通過運動等方式觸及孤獨感的神經機制。例如,有研究發現,每小時步行4-5公裡可以完全扭轉與孤獨感相關的低落情緒,特别是那些預設網絡(default network)連通性較高的人,這是一項有趣的發現,因為預設網絡也與抑郁(depression)有關。(4月3日 Nature “Why loneliness is bad for your health”)

Nature | 不僅僅是情感問題:孤獨也影響您的大腦和身體

孤獨對身心健康的影響心血管疾病與孤獨:隐藏的聯系孤獨感與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之間的聯系是一個複雜而微妙的領域,近年來的研究揭示了兩者之間存在的潛在聯系。心血管疾病是一類影響心髒和血管健康的疾病,包括冠狀動脈疾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高血壓(hypertension)和中風(stroke)等。孤獨感作為一種深層的、主觀感受到的社會隔離狀态,已被證明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增加有關。首先,孤獨感會導緻慢性壓力(chronic stress)的增加,這是連接配接孤獨感與心血管疾病的一個重要環節。長期的壓力狀态會導緻應激激素(stress hormone),如皮質醇(cortisol)的水準升高,這些激素的持續高水準會對心血管系統産生負面影響,包括促進動脈硬化(arteriosclerosis)、增加血壓和降低心髒功能。其次,孤獨感還與不良的生活方式選擇相關,如吸煙(smoking)、過度飲酒(excessive alcohol consumption)和缺乏體育鍛煉(lack of physical exercise)。這些行為都是心血管疾病的已知風險因素,它們可以通過孤獨感引起的情緒和行為改變而加劇。此外,孤獨感還可能通過影響人體的免疫系統(immune system)功能來間接影響心血管健康。研究表明,孤獨感與免疫系統的低下功能有關,這可能增加發炎(inflammation)的水準,而發炎被認為是心血管疾病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神經機制方面的研究也為了解孤獨感與心血管疾病之間的聯系提供了線索。孤獨感被發現與大腦的某些區域活動改變有關,這些改變可能影響到人的應對壓力的能力以及社互動動的認知處理。例如,大腦的預設網絡(default mode network)與自我反思和社會認知有關,孤獨感可能通過影響這一網絡的功能,間接影響到心血管健康。

認知功能下降:孤獨與癡呆症的關系孤獨感與癡呆症(dementia)之間的關系是目前神經科學和心理學領域的一個重要研究話題。癡呆症是一種以認知功能嚴重下降為特征的疾病,常見類型包括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和血管性癡呆(vascular dementia)。研究表明,孤獨感不僅是癡呆症患者常見的情感問題,而且還可能是癡呆症發生和發展的一個風險因素。首先,孤獨感被發現與大腦結構和功能的變化有關,這些變化與認知下降相關。例如,孤獨感與大腦預設網絡(default mode network)的改變有關,該網絡在自我相關思維和記憶回憶中發揮作用。孤獨感還與大腦灰質(grey matter)體積的減少有關,灰質包含了大量的神經細胞,其體積的減少可能影響認知功能。其次,孤獨感可導緻慢性應激(chronic stress)反應,進而引起一系列生理變化,包括發炎水準的增加和應激激素(stress hormones)如皮質醇(cortisol)水準的上升。這些生理變化被認為是癡呆症發展的潛在機制。特别是,高水準的發炎和應激激素可能會損害大腦神經細胞,加速大腦老化過程,進而促進癡呆症的發展。研究還發現,孤獨感與神經退行性疾病(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的生物标志物(biomarkers)有關。例如,一項研究表明,感到孤獨的人更有可能在大腦中積累與阿爾茨海默病相關的β-澱粉樣蛋白(β-amyloid)斑塊,這是該疾病的主要生物标志之一。此外,社互動動被認為對認知功能具有保護作用,因為它可以提供認知刺激,促進神經可塑性(neuroplasticity)和認知儲備(cognitive reserve)的建立。孤獨感減少了社互動動的機會,可能會削弱這種保護作用,進而增加癡呆症的風險。情緒障礙:從孤獨到抑郁研究表明,孤獨感與抑郁症之間存在密切聯系。抑郁症患者往往感到孤獨,反之亦然。孤獨感可能導緻抑郁情緒的加劇,而抑郁症患者可能因其病情而難以與他人建立和維持社交聯系,進而加深了他們的孤獨感。此外,孤獨感還與心理健康的其他方面有關,如自殺風險的增加。此外,孤獨感和抑郁症都與大腦的生理變化有關。例如,一項研究發現,孤獨感與大腦預設網絡(default network)的改變有關,這一網絡在個體不參與特定任務時處于活躍狀态,并且與自我檢討有關。這可能解釋了為什麼感到孤獨的人在社交情境中的感覺和反應與非孤獨的人不同,這種差異可能進一步導緻社交隔閡,加劇孤獨感。孤獨感還會影響大腦對獎賞的處理方式,與多巴胺("dopamine")系統有關,這是一種與愉悅感和獎賞相關的神經遞質。孤獨和抑郁症患者可能對社互動動和其他獎賞性刺激的反應減弱,這進一步加劇了他們的症狀。

免疫系統受損:孤獨如何降低身體抵抗力首先,孤獨感可以增加應激激素,特别是皮質醇(cortisol)的水準。皮質醇是一種重要的應激激素,短期内可以幫助身體應對壓力,但長期高水準的皮質醇會抑制免疫系統,降低身體對感染的抵抗力。長期的孤獨感導緻的慢性應激狀态可以使個體更容易受到病原體的侵襲。其次,孤獨感還會影響促炎和抗炎細胞因子的平衡。細胞因子(cytokines)是一組小蛋白,負責在身體内傳遞免疫信号。孤獨感會導緻促炎細胞因子的增加和抗炎細胞因子的減少,進而增加慢性發炎的風險。慢性發炎與多種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某些類型的癌症有關。此外,孤獨感還可能通過影響睡眠品質來削弱免疫系統。良好的睡眠對維持正常的免疫功能至關重要。孤獨感可能導緻睡眠障礙,如難以入睡、睡眠品質差和睡眠中斷,這些問題會進一步損害免疫系統的效能。值得注意的是,孤獨感導緻的免疫系統受損并非獨立發生,它與心理壓力、慢性發炎和其他健康風險因素互相作用,形成一個複雜的網絡,共同降低了身體的抵抗力。是以,解決孤獨感和提高社交支援不僅對改善心理健康至關重要,也是提升身體健康和增強免疫力的關鍵政策。

孤獨的生理和心理機制大腦如何響應孤獨:神經科學的視角大腦區域前扣帶皮層(Precuneus)和腦島(Insula): 這些區域在處理社會排斥和情感痛苦時特别活躍。孤獨感增加時,這些區域的活動也會增加,表明個體在經曆社會排斥時的情緒痛苦。海馬體(Hippocampus): 與記憶和情緒調節有關。長期的孤獨感可能影響海馬體的結構和功能,進而影響情緒和記憶。前額葉皮層(Prefrontal Cortex): 負責複雜的認知行為,如規劃、決策和社會行為。孤獨感可能會導緻前額葉皮層功能的改變,影響決策和社會交往能力。

神經遞質的作用多巴胺(Dopamine): 與獎勵和快感機制相關,孤獨感可能會影響大腦中多巴胺的釋放,導緻獎勵感覺的下降。皮質醇(Cortisol): 通常被稱為“應激激素”,長期孤獨可能會導緻皮質醇水準升高,這與壓力反應有關。血清素(Serotonin): 影響情緒和社交行為,孤獨感可能會擾亂血清素系統,導緻情緒問題,如抑郁。

孤獨與慢性壓力:從生理角度了解孤獨生理應激反應孤獨感可以被視為一種社會性的應激源,能夠觸發身體的應激反應。這種應激反應主要通過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Axis, HPA Axis)來調控,是身體對壓力做出反應的主要系統之一。下丘腦(Hypothalamus): 檢測到壓力信号後,下丘腦會釋放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因子(Corticotropin-Releasing Factor, CRF)。垂體(Pituitary Gland): CRF刺激垂體分泌腺垂體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 ACTH)。腎上腺(Adrenal Glands): ACTH促使腎上腺分泌皮質醇(Cortisol),一個主要的應激激素,它影響許多身體系統的功能。

皮質醇的角色皮質醇是體内的主要應激激素,對應激反應和能量代謝有着重要作用。在短期内,皮質醇的增加有助于應對壓力,提高警覺性和能量水準。然而,長期的慢性壓力——如持續的孤獨感——會導緻皮質醇水準持續升高,進而引發一系列負面健康後果:免疫系統抑制: 長期的高皮質醇水準會抑制免疫系統,降低抵抗感染的能力。代謝異常: 長期升高的皮質醇水準與肥胖、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有關。神經系統影響: 高皮質醇水準可以影響大腦功能,尤其是影響記憶和認知功能的海馬體。

自主神經系統的調節孤獨感還影響自主神經系統,特别是交感神經系統(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和副交感神經系統(Para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的平衡。交感神經系統的激活是“戰鬥或逃跑”反應的一部分,而副交感神經系統則負責“休息和消化”反應。慢性孤獨感可以導緻交感神經系統的過度激活和副交感神經系統的抑制,進而增加心率、血壓和發炎水準,長期而言可能導緻心血管疾病。

發炎反應持續的孤獨感和慢性壓力還會促進發炎反應。發炎是身體對傷害或感染的自然反應,但慢性發炎可以對身體産生負面影響。研究發現慢性壓力,包括孤獨感,會增加發炎性細胞因子(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的水準,如惡性良性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 TNF-α)和白介素-6(Interleukin-6, IL-6)。這種長期的發炎狀态與多種疾病的發展有關,包括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某些癌症類型和神經退行性疾病。

社會和心理因素:孤獨的觸發點社會隔離實體隔離: 這是最直接的孤獨源,指的是個體在實體空間上與他人的分離,如遠離家庭、朋友或社群。社交網絡的品質和數量: 社交網絡的規模較小或品質較低(缺乏深層次、有意義的連接配接)可能導緻孤獨感。

人際關系的品質社會支援的缺乏(Lack of Social Support): 人際關系中缺乏情感支援、認同感或歸屬感,可能導緻孤獨感。人際沖突(Interpersonal Conflict): 家庭、工作或朋友圈中的沖突和緊張關系也是導緻孤獨的重要社會因素。

心理特征自我意識(Self-awareness): 過度的自我意識和對他人評價的高度敏感可能導緻社交焦慮,進而增加孤獨感。抑郁和焦慮(Depression and Anxiety): 這些心理狀态本身可能導緻孤獨感,也可能是孤獨感的結果,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社會身份和歸屬感少數群體(Minority Groups): 屬于少數群體的個體可能由于種族、性取向、性别身份或其他社會身份而感到孤立或邊緣化。文化和語言障礙(Cultural and Language Barriers): 移民和難民可能因文化和語言差異而難以融入新社群,進而感到孤獨。

生活事件和變化重大生活事件(Significant Life Events): 如親人去世、失業或離婚等事件可能導緻人際關系的喪失,增加孤獨感。生活階段變化(Life Stage Transitions): 比如從學校畢業、退休或搬家,這些轉變可能打破舊有的社交模式,産生孤獨感。

技術和社交媒體社交媒體的使用: 雖然社交媒體提供了與他人聯系的方式,但過度依賴虛拟交流可能導緻現實生活中的社交技能退化和人際關系的淡化,進而增加孤獨感。數字孤立(Digital Isolation): 過度使用數字裝置可能減少面對面的社互動動,導緻實際的社交隔離。

态度和認知社交信念(Social Beliefs): 對社互動動和人際關系持有消極信念(如“沒有人能了解我”)可以導緻回避社交行為,進而增加孤獨感。認知扭曲(Cognitive Distortions): 如過度概括、黑白思維等,可能導緻對社交場合的錯誤解讀,加劇孤獨感。

身體健康狀況慢性疾病和殘疾(Chronic Illness and Disability): 這些健康狀況可能限制個體的社交活動能力,導緻社交圈縮小,增加孤獨感。感官障礙(Sensory Impairments): 如聽力或視力損失,可能使個體難以進行正常的社交交流,導緻孤獨。

經濟和職業因素職業孤立(Occupational Isolation): 某些職業可能要求個體長時間獨自工作,或者工作環境不利于建立同僚間的親密關系。經濟困難(Economic Hardship): 财務壓力可能導緻個體無法參與某些社交活動,感到與社會脫節。

環境因素居住環境(Living Environment): 居住在人口稀少或社群支援較弱的地區,可能導緻社交機會減少,增加孤獨感。社群和社會參與度(Community and Societal Engagement): 社群參與度低或社會歸屬感不強的個體可能更容易感到孤獨。

應對孤獨的政策與方法社交活動與群體互動:緩解孤獨的有效途徑社交活動和群體互動是緩解孤獨感的有效方法。孤獨與社會隔離不同,孤獨是個體對社交關系滿意度的主觀感受。增加社交活動的途徑之一是通過建設具有公共區域的社群來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此外,有研究通過運動這一直接方式來觸及孤獨感背後的神經機制。例如,步行4-5公裡能夠完全逆轉與孤獨感相關的低落情緒。這表明運動不僅有助于改善身體健康,還有助于提高社互動動的頻率和品質。具體來說,運動可能通過打斷與自我反思相關的神經過程,将活動轉移到與身體活動相關的大腦區域,進而幫助人們擺脫消極思維的循環。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具有較高預設網絡連接配接性的人,即那些更容易沉浸于内心思考的人,會從運動中獲得更多益處。

心理幹預與治療:專業角度如何幫助心理幹預和治療通過不同的政策和技術,幫助個體識别和處理孤獨感背後的根本原因,促進更健康的社交行為和心理狀态。一種常見的心理幹預方法是認知行為療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CBT 幫助個體識别和改變導緻孤獨感的負面思維模式和行為,鼓勵建立積極的社互動動。此外,CBT還能提高個體應對社交情境的技能,減少社交焦慮(social anxiety),進而降低孤獨感。心理支援小組(psychological support groups)也是一種有效的幹預方式,它提供了一個共享經驗、互相支援的平台。在小組中,個體可以學習到他人的應對政策,感受到歸屬感(belongingness)和社會支援(social support),這對減輕孤獨感至關重要。除了面對面的幹預和治療,數字心理幹預(digital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s)——如線上心理治療(online therapy)和基于應用的自助工具(app-based self-help tools)——提供了更靈活、更易于通路的選擇。這些工具可以幫助使用者在日常生活中實時應對孤獨感,增強社交技能,并提高情緒管理能力。

政策與公共健康政策:建構更具包容性的社會首先,公共空間的設計和城市規劃(Urban Planning)在促進社互動動和減少孤獨感方面扮演着關鍵角色。通過建立更多公共聚集地如公園、社群中心(Community Centers)和行人友好區域,政策可以鼓勵社群成員之間的自然互動,增加社交機會。其次,社會支援計劃(Social Support Programs)是減輕特定群體孤獨感的重要政策工具。這些計劃可以針對老年人、殘障人士、低收入家庭等易感群體,提供定制化的服務和活動,以促進他們的社會參與和歸屬感。在教育政策(Educational Policies)方面,學校和教育機構可以通過培養學生的社交技能(Social Skills)和情感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來減少孤獨感。這包括教育課程中關于情感健康(Emotional Health)和人際交往(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的内容,以及鼓勵學生參與團隊活動和社交俱樂部。健康政策(Health Policies)也應考慮孤獨感對個體健康的影響。提供心理健康服務(Mental Health Services)和資源,讓人們更容易獲得支援,特别是在識别和治療與孤獨相關的健康問題,如抑郁症(Depression)和焦慮症(Anxiety)方面。工作場所政策(Workplace Policies)也是減輕成年人孤獨感的重要領域。通過促進更靈活的工作安排(Flexible Working Arrangements),增加團隊建設活動(Team-building Activities),和建立更加開放和支援性的工作環境(Open and Supportive Work Environment),雇主可以幫助員工建立更強的同僚間關系和社會網絡。最後,公共政策(Public Policy)需要考慮到數字包容性(Digital Inclusion),確定所有人群,特别是較不熟悉技術的老年人,都能通路和利用連接配接技術(Connective Technologies),如社交媒體(Social Media)和線上社群(Online Communities),以減輕孤獨感。

Q&A

Nature | 不僅僅是情感問題:孤獨也影響您的大腦和身體

孤獨與社會隔離有什麼不同?孤獨與社會隔離是兩個相關但不同的概念。社會隔離是指一個人在實體上與他人隔離,缺乏有意義的社會聯系。而孤獨是指一個人主觀感受到的與他人的社會聯系不足,是一種個體的情感體驗。一個人可能生活在人群中但仍感到孤獨,或者在實體上與人隔離但不感到孤獨。換句話說,社會隔離更多地關注的是人際聯系的數量,而孤獨則關注的是人際聯系的品質。

如何識别和幫助感到孤獨的人?識别感到孤獨的人需要關注他們的行為和情緒表現。孤獨的人可能會表現出情緒低落、缺乏興趣或動力、社交活動減少等迹象。幫助他們的方式包括傾聽他們的感受、提供陪伴和支援、鼓勵他們參與社交活動以及尋找共同興趣的社群。有時候,專業的心理健康支援也是必要的,尤其是當孤獨感導緻嚴重的情緒或心理問題時。

如何在保持社交距離的情況下減輕孤獨感?在保持社交距離的情況下減輕孤獨感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政策:利用數字工具和社交媒體保持聯系,如視訊通話、社交網絡和線上社群等,可以幫助人們與家人、朋友保持緊密聯系;參與線上活動或興趣小組,如線上課程、虛拟讀書會或線上遊戲,可以與有共同興趣的人建立聯系;建立日正常律,包括工作、鍛煉和社交活動,有助于保持正常生活節奏并減少孤獨感;進行自我反思和個人成長的活動,如閱讀、寫作、練習冥想和瑜伽等,也可以幫助人們在孤獨的時候找到内心的平靜和滿足。

孤獨感是否會遺傳或具有生物學基礎?孤獨感是否具有生物學基礎或遺傳性是一個複雜的問題。一些研究表明,人的社交行為和孤獨感可能受到遺傳因素的影響,但環境因素和個人經曆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孤獨感與大腦中的某些神經途徑和化學物質變化有關,例如與社交連接配接和獎賞感受相關的多巴胺系統。然而,孤獨感的生物學基礎仍然是一個活躍的研究領域,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來更全面地了解遺傳、生物學和環境因素如何共同作用影響孤獨感。

參考文獻

Sidik SM. Why loneliness is bad for your health. Nature. 2024 Apr;628(8006):22-24. doi: 10.1038/d41586-024-00900-4. PMID: 38570713.

Park, C. et al. Psychiatry Res. 294, 113514 (2020).Wang, F. et al. Nature Hum. Behav. 7, 1307–1319 (2023).Holwerda, T. J. et al. 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 85, 133-134 (2013).Baek, E. C. et al. Psychol. Sci. 34, 683–695 (2023).Cacioppo, J. T., Fowler, J. H. & Christakis, N. A. J. Pers. Soc. Psychol. 97, 977–991 (2009).Tomova, L. et al. Nature Neurosci. 23, 1597–1605 (2020).Matthews, G. A. et al. Cell 164, 617–631 (2016).Tomova, L., Towner, E., Thomas, K. & Blakemore, S.-J. Preprint at Research Square https://doi.org/10.21203/rs.3.rs-2718114/v1 (2023).Green, K. N., Billings, L. M., Roozendaal, B., McGaugh, J. L. & LaFerla, F. M. J. Neurosci. 26, 9047–9056 (2006).van der Velpen, I. F. et al. Biol. Psychiatry. Cogn. Neurosci. Neuroimaging 7, 659–668 (2022).Feng, C., Wang, L., Li, T. & Xu, P. Soc. Cogn. Affect. Neurosci. 14, 353–365 (2019).Spreng, R. N. et al. Nature Commun. 11, 6393 (2020).Mwilambwe-Tshilobo, L. et al. Soc. Cogn. Affect. Neurosci. 14, 423–433 (2019).Benedyk, A. et al. Nature Mental Health 2, 337–342 (2024).

責編|探索君

排版|探索君

轉載請注明來源于【生物探索】

End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