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清明特輯】現代生活中應保護與傳承好清明文化‖劉祯貴

作者:方志四川

現代生活中應保護與傳承好清明文化

劉祯貴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記得住鄉愁’,就要保護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延續城市曆史文脈,保留中華文化基因。”和其他中國傳統節日一樣,節氣兼節日的清明節,凝聚着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以及民族情感,承載着中華民族的思想精華和文化血脈。保護與傳承清明文化,有助于促進人與自然和諧、人際和諧,進而增強中華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形成守護精神家園的文化自覺。

【清明特輯】現代生活中應保護與傳承好清明文化‖劉祯貴

一、現代生活中保護和傳承清明文化意義重大

2017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要求“實施中國傳統節日振興工程,豐富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等傳統節日文化内涵,形成新的節日習俗”。然而,現實生活中因多種原因,人們對清明節等文化日益淡漠,對其傳統文化的内涵、精神價值更是了解甚少。是以,應采取切實有效措施,保護與傳承好清明節這一傳統節日所蘊含的文化内容。

(一)清明文化與中國人生産實踐和精神生活息息相關

清明節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内涵,承載了中華民族慎終追遠的民族性格,象征着個體人生的抒發和族群生命的綿延,也展現了中華兒女家國一體的民族情懷。清明節緬懷先人、掃墓祭祖,也是傳承家風精神、了解家族曆史的重要方式。清明節于2006年5月20日被列入大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是大陸重要的傳統文化載體,擁有豐富的節日活動習俗和飲食習俗。2009年,大陸将清明節認定為法定節假日。2016年11月30日,中國的“二十四節氣”被列入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清明文化是人類創造力、想象力、智慧和勞動的結晶,是大陸珍貴的傳統文化記憶和精神血脈的延續。

(二)清明文化是中國人共同認知的情感文化紐帶

清明節是民族凝聚力的根本要素,維系着家庭、家族及親屬的和睦相處,支撐着國家政治與經濟社會的穩定發展。作為第一批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的傳統節日,清明節在長期的發展和傳承中,形成了豐富的文化内涵,承載着中華民族的審美情趣、倫理觀念、社會風俗與道德信仰。清明節的習俗是非常豐富而有趣的,有上墳掃墓、禁火寒食、插柳戴柳、踏青賞春、放風筝、蕩秋千、鬥雞等習俗。對中國人來說,清明節這一中國傳統節日是一個共同的認知體系,展現的是一種集體認同的情感紐帶,展現的是我們尊重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智慧和創造力。讓清明節的文化價值融入現代生活,可激發人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歸屬感,培養人們熱愛祖國的情懷。

(三)清明文化蘊藏了無窮的智慧與詩意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一個傑出的文化創造,也是中國曆史文明的一種标志。“清明”一詞最早出現在《淮南子•天文訓篇》中,雲:“春分後十五日,到指乙,為清明。”清明節具有豐富的文化内涵以及廣泛深刻的社會影響力,蘊藏了無窮的智慧與詩意,代表着中國傳承千年的文化與智慧,是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清明節向我們訴說着千年來人們對人與自然和諧統一、詩意栖居的願景。吟誦同清明節相關的童謠古詩,能讓人們感受到意境美、語言美、情感美。

(四)清明文化展現中國傳統文化精神

清明節蘊含着人們對美好生活不懈的追求,寄托着古往今來中國人的理性情懷。傳統習俗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在曆史中積澱下來的文化記憶和符号。清明節展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蘊藏着民族精神和傳統美德,展現中華民族尊重自然、順應自然的追求。清明節基于農曆而來,通過祭奠的形式,将中華民族尊老、敬祖、忠孝、節義等情感和民族精神镌刻在人們心中。清明節與季節更替、人文社會、日常生活的節奏相合,飽含着中華文化的記憶與基因,成為中華民族精神與傳統美德的象征與載體。過清明節,就是一次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感悟和認同的過程,喚起後人對祖先的追思和敬慕,展現對祖先的感恩、對血脈、責任的認同,確定我們民族的優秀文化和共同記憶,得以代代相傳、萬載永續。

二、現代生活中強化清明文化的保護和傳承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由于經濟社會變化與發展,傳統文明正在向現代文明過渡,清明節等中國傳統節日受到沖擊。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采取有效措施喚起國人參與清明節的熱情,保護和傳承清明文化,形成守護精神家園的文化自覺,對提升現代生活的文化鄉情,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着重要意義。

(一)認清保護和傳承清明文化的急迫性

曆經千百年,清明節仍鮮活地在中國人的生産生活中發揮着作用,成為人們了解自然變化,安排日常生産、生活行動的重要參照。然而,一些地方的清明節卻缺少“儀式感”,在部分人眼中,逐漸變成一個隻有3天假期的法定假日,缺少傳統習俗和文化内涵。一些地方對于清明節等中國傳統節日的保護和傳承形式較為單一,多以故事、圖檔、工具形式來介紹,無法給人以深刻印象,忽略了清明節等中國傳統節日折射出的文化精神和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的培養。

(二)提高對清明文化保護和傳承重要性的認識

清明節不僅是人們緬懷先人、祭奠祖先的節日,也是中華民族認祖歸宗的血脈紐帶,更是一個親近自然、催護新生、遠足踏青的春季儀式。清明掃墓,既為緬懷先人、追念親恩,也為慎終追遠、敦親睦族。然而,也有個别地方将清明節向庸俗化發展,把清明祭奠活動搞成比闊氣、講排場的場合,甚至把清明哀思停留在燒香磕頭上,曲解了民德歸厚、慎終追遠的清明文化内涵。是以,探尋清明文化創新性傳承方法,讓清明節這一傳統節日既适應時代要求又不失對傳統的繼承,讓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永葆青春活力與時代魄力。傳承清明節這一中國傳統節日需要載體,一定要把傳統的東西與現代生活有機結合在一起。隻有這樣,才能讓清明文化在現代生活中實作價值提升。

(三)多途徑傳播清明文化知識

所有中國人都應當是清明節這一中國傳統節日的傳承者、保護者和實踐者。可定期組織清明節等中國傳統節日保護與傳承教育訓練班,教育訓練普及相關知識、保護行動及其政策舉措。組織來自農學、天文學、民俗學等專家、學者為中國小生編寫清明節等中國傳統節日知識讀本,開設專題講座,為不同學生年齡群組設計或組織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如節氣知識競賽、專題征文、演講比賽和時令故事攝影等。根據清明節等中國傳統節日涉及的季節更替變化,開展相關活動,讓清明節等中國傳統節日走進學生生活、運動、遊戲和學習中。要在清明節期間,舉行踏青、放風筝、詠詩抒懷、訪紀念館、祭先祖識五谷等活動,邀請具有深厚文化底蘊和公衆認知度的知名學者、文化名人,講解清明節的傳統習俗與文化内涵,倡導感恩、敬死樂生的傳統美德。

(四)積極挖掘清明文化内涵

傳承、弘揚清明文化,就要诠釋、挖掘清明文化精神内涵。清明祭祀在寄托對已故者哀思的同時,也應傳承和沿襲傳統孝道文化。傳承、弘揚清明文化,還要與重塑民族之魂結合起來,在追思親人之時,還要感謝那些為了民族獨立、國家繁榮發展而勇于獻身的先烈。

(五)形成清明文化保護和傳承的合力

清明節是優秀傳統文化的活态傳承形式,應整合全社會資源,從社會各個方面發力,形成清明文化保護和傳承合力。清明節保護傳承工作,政府是主導,群衆是主體,社群機構是組織者,學者則對其文化價值進行提煉和升華。應充分發揮清明節社會功用,在繼承清明掃墓、踏青等節俗的情況下,根據時代變遷融入新節俗。要将清明節慶與鄉村旅遊融合,賦予其時代内涵,更好地服務于鄉村文化振興。繼續加強清明文化學術研究和實踐探索,為清明文化傳承保護實踐的科學性和可持續性提供智力支援。把清明掃墓與春天旅遊結合起來,除為家人掃墓外,學校、社群内的人文志士、革命先烈的紀念碑(地),也應成為清明祭奠的地方,讓傳統節日與現代生活方式、人際交往相适應,不斷增強節慶活動的廣泛性、群衆性和感染力、吸引力。

(六)有針對性開展清明文化保護與傳承活動

保護與傳承清明文化關鍵在人,應更多地開發弘揚相關民俗實踐活動,讓清明節等中國傳統節日活在人們的生活裡。在全國範圍内開展清明文化調查,記錄該遺産項目的存續現狀,全面搜集口頭資料。通過電影、紀錄片以及大型節慶活動等方式加以宣傳,同時利用現代網絡和媒體對清明文化進行重新塑造。此外,要組織有關機構、專家、學者開展清明節等中國傳統節日學術研究,定期與不定期舉辦專題學術研讨會或國際學術研讨會,交流保護經驗,促進跨學科對話,出版研究成果。通過教育訓練、學術研讨等多種方式,促進清明文化融入現代生活,為清明文化保護傳承工作提供智力支援。

(七)加大清明文化的保護宣傳力度

擴大清明節的社會影響,讓全社會共同關注、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關宣傳片、視訊、抖音及書刊,應較長的描述清明節的内涵與意義。不定期舉辦清明節專題展覽,并在大、中、國小及相關社群巡回展出,提升公衆尤其是年輕一代對清明文化重要性的認知和保護意識。在全國範圍内開展清明文化相關調查,運用數字技術手段對清明文化進行系統化建檔和儲存,構築多元化的清明文化保護機制,使其更好融入現代生活。大力宣傳,合理利用,以有效方式進行清明文化的傳播,努力縮短乃至消除公衆與清明文化之間的距離,提高全社會對清明文化的認知度。利用清明節氣開展飲食、養生等各種活動,讓清明節這一中國傳統節日深深融入人們的衣食住行和生産實踐之中。重視對青少年的教育、引導,確定清明文化的代際傳承,最終形成守護精神家園的文化自覺。

特别提示

轉載請注明:“來源:方志四川”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作者:劉祯貴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