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曆史上豔詞寫得最好的宰相,是有什麼特殊的境遇嗎?

作者:頂流草女孩櫻花
曆史上豔詞寫得最好的宰相,是有什麼特殊的境遇嗎?

晏殊(991—1055),字同叔,谥号元獻,世稱晏元獻,撫州臨川(今江西撫州)人。他生活在北宋真、仁宗兩朝,少年得志,一生仕途順利,享盡富貴,但優裕閑适的生活和多愁善感的個性,使得他常常反思和體悟人生。他繼承了五代以來的詞風,其詞清麗婉約、閑雅有情思,後人推其為“北宋倚聲家初祖”。其兒子晏幾道亦工于詞,詞史上将其父子并稱為“二晏”(大晏、小晏),後人常常将他們與南唐李璟李煜父子相提并論。

作者:九歌

曆史上豔詞寫得最好的宰相,是有什麼特殊的境遇嗎?
曆史上豔詞寫得最好的宰相,是有什麼特殊的境遇嗎?

晏殊,拿到了頂好的人生劇本。

他幼年即展示出強大的文學天賦,被譽為神童,十四歲被賜同進士出身,此後“富貴優遊五十年”,成為北宋太平盛世時代最具代表性的“太平宰相”與文人領袖,功名與事業都達到了古代一個普通文人士大夫所夢寐以求的最高峰。他還有個詞名堪與其匹敵的兒子晏幾道,兩人在詞史上并稱“二晏”,直追南唐李氏父子。

無怪乎木心在《文學回憶錄》裡羨慕地評價:“他是大玩家,一生幸福。”

曆史上豔詞寫得最好的宰相,是有什麼特殊的境遇嗎?

/ 江西臨川出神童 /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閏九月,江南大旱,故宰相張知白奉命在江西赈災,某天他聽聞了一個神童的事迹。

這個神童來自撫州臨川,天資聰穎,七歲懂學問,能寫一手好文章。當地縣太爺命他作吟松詩,隻略一思考便能賦詩:

矮矮青松倚曲欄,标姿無奈雪霜寒。

如今正好低頭看,他日擎天仰面難。

年紀小小,而志向遠大,這矮矮青松日後将茁壯成長為一棵擎天大樹。

張知白曆來憐惜人才,便向朝廷舉薦了他。次年暮春,年僅十四歲的晏殊告别雙親,離家北上,揭開了他的汴京傳奇序幕。

汴京城裡,千餘名考生正在參加科舉考試的最高一級殿試。小晏殊也參加了這場特殊的考試,他面無怯色,自信從容。這場特殊考試由宋真宗親自坐陣,宰執們在旁邊看着,當場出題,讓晏殊作詩、賦各一首,讓另一位十二歲的小神童姜蓋作詩六首。

準備寫賦時,晏殊剛看到試題,就舉手禀告要求換題:“我十天前剛好練習過這篇賦,草稿尚在,不敢隐瞞,請出别的題吧”。真宗非常訝異,覺得這少年很淳直,特意給他換了别的題。等到晏殊交卷後,真宗又連連稱奇,大為嘉賞,不僅賜他同進士出身,還任命他為秘書省正字,留他在秘閣讀書深造,安排直史館陳彭年監督他學習。

當時的宰相宼準對此提出了異議,稱晏殊是江南人,他屬意另一位小神童姜蓋,姜蓋是河北大名府(今河北省大名縣)人。北方的讀書人曆來以中原文化的正宗自居,有些看不起開化較晚的南方。早在兩晉時,北方士族南渡,就曾與南方士族發生了激烈的沖突。加上宼準年輕時又曾在大名府當官,自然更想讓真宗提拔姜蓋。

可這一回真宗不幹了,他直接拿盛唐時的名相張九齡舉例:“朝廷取士應該惟才是求,四海一家,怎麼能分遠近呢?難道像前朝的張九齡(今廣東省韶關人),會因為他來自南荒而不用他嗎?”後來,姜蓋隻被賜予了同學究出身。

事實證明,真宗的眼光是獨到的,後來晏殊成了仁宗朝的一代名相,而姜蓋則漸漸變得默默無聞了。

被賜進士出身後,晏殊仍然嚴于律已、勤奮苦讀,還常常積極獻文,主動參加各種重要的文化活動。但這種活動不包括娛樂活動。汴京城裡有賜酺盛會,特許臣民聚會歡飲,相當于皇帝請客吃飯,熱鬧非凡。晏殊卻兩耳不聞窗外事,關上門跟弟弟在家如常看書習文,任憑同輩年輕人在門外如何熱情邀請也不應聲。

晏殊的親弟弟晏穎也是個神童,後來同樣以神童應試獲得了真宗的青睐,九歲被賜同進士出身,并和晏殊一樣留在秘閣讀書。然而不知道是不是心理承受能力太差,後來授官奉禮郎,晏穎進書房反鎖了門,就再也沒有出來,等到家人發現時,已經不幸去世,年僅十八歲。

曆史上豔詞寫得最好的宰相,是有什麼特殊的境遇嗎?

晏殊年少而才高,受到了很多缙紳士大夫的器重,有些大族争先恐後想把自家女兒嫁給他。有個名叫曾緻堯(曾鞏的祖父)的大臣很欣賞晏殊,直言:“你日後必定富貴,但是我老了,見不到你為相了”。

晏殊謹厚勤學亦深得真宗的厚愛,他仕途一路順利,步步高升,沒有絲毫波折,甚至連他的父母親去世都沒有服完三年正常喪期便被真宗強行複用了。他年紀輕輕就參與朝廷機密,真宗常常用一張方寸小紙條問他關于某些朝政的看法,晏殊回答後還會将原紙條一并交回,使得真宗很欣賞他的謹慎。

有一次真宗誤召他商量罷黜曹利用、丁謂等大臣,讓他來寫诰詞,但是晏殊直言自己隻是個外制大臣,不敢越職辦事,立馬上奏要求改請翰林學士(翰林學士屬内制)錢惟演來執筆。等錢惟演到了以後,晏殊并沒有立馬出朝,而是又上奏稱,怕事情提前洩漏,想要留宿在學士院。第二天出宮,晏殊發現除拜大臣的結果跟昨晚看到的内容大相徑庭,但他不敢對外人說起這件事。可見晏殊在天禧黨争複雜事件中的小心謹慎,以及真宗對晏殊的信任。過了一個月晏殊便被升任為翰林學士了。

由于這份喜愛,晏殊被任命為升王府記室參軍,不久升王被立為皇太子,他也随之升任太子舍人。

當初真宗忽然要提拔晏殊去東宮時,很多大臣表示不了解,覺得晏殊資曆不夠,更好的人選有太多。真宗就跟他們講:“我聽說最近館閣臣僚們都在宴飲玩樂,夜以繼日,隻有晏殊和弟弟們整日在家閉門讀書。他這麼勤奮好學,正适合輔佐太子。”

曆史上豔詞寫得最好的宰相,是有什麼特殊的境遇嗎?

晏殊上任後,真宗把這個事情告訴了他,勉勵他好好工作。結果晏殊又老實交待說,自己其實不是不愛宴遊,隻是因為家貧才不出去玩的,如果自己有錢,也會去玩的。真宗聽後,反而更喜歡他的耿直了。

乾興元年(1022)二月,真宗駕崩,仁宗繼位。晏殊憑借着先帝的關照,以及東宮舊臣的身份,得以與仁宗也建立了不錯的關系,為日後一路積累經驗,一路升遷,最終“登丞相府,為國元老”“謀猷存二府,台閣遍諸生”的人生巅峰打下堅實基礎。

/太平宰相養成記/

彼時仁宗趙祯十三歲,年紀尚輕,便被真宗的皇後劉娥劉太後攫取了最高權力,這一攝政就是十一年,直至劉娥去世。

史書上對劉娥的評價褒貶不一,但無可否認,劉娥權術之高深,實不亞于呂後(漢高祖劉邦的皇後)和武則天。真宗晚年日益昏聩,迷信由丁謂和王欽若帶頭大搞的所謂“天書政治”。真宗卧病不起後,劉娥便借機參預朝政,和宰相丁謂聯手将在檀淵之役中立下汗馬功勞的宼準排擠出朝,緻使一代名相最終貧病老死于廣東雷州。

劉娥臨朝稱制,曾經同謀過的宰相丁謂和樞密使曹利用都想獨攬大權,意圖架空劉娥,朝臣對此議論紛紛,決議不下。這時晏殊便建言,采用東漢蔡邕所創的法子,皇帝在左,母後在右,同殿垂簾,中書院和樞密院依次奏事。“垂簾聽政”的法子得到了大臣們的支援,也博得了劉娥的好感,晏殊是以升任右谏議大夫加給事中,後來一路加官至禮部侍郎、樞密副使。而丁謂、曹利用則相繼遭逐遭貶。

曆史上豔詞寫得最好的宰相,是有什麼特殊的境遇嗎?

▲ 劉娥

晏殊拜樞密副使時才三十五歲,任職後不到兩個月,他迎來了人生中第一次貶谪。不過,晏殊做官,一向四平八穩,這次的貶谪不是什麼大危機。

貶谪起因是劉娥想重用張耆為樞密使,也就是做晏殊的上級,晏殊則認為張耆沒有什麼真本事,也沒有什麼大功勞,不配當樞密使,這一反對讓劉娥非常不悅。加上去玉清宮時,晏殊生氣侍從隻應不到,用朝笏撞折了他的門牙,被禦史彈劾有失大體。晏殊便被罷樞密副使,以刑部侍郎貶知宣州(今屬安徽),不久後改知應天府(今河南商丘)。

在應天府期間,晏殊開始大興學校,發展教育。史稱:“自五代以來,天下學廢,興自公始。也就是說自五代學校屢遭禁廢以來,由晏殊開創了大辦教育的先河。

晏殊想要大力扶持應天府書院,聽說範仲淹在應天府為母守喪,又素聞範仲淹的才名,便力邀他到府學任職,同時執掌應天府書院的教席。如此一來,應天府書院一下子聲名鵲起,吸引了大批學子慕名而來,培養了大批人才。該書院逐漸發展成為北宋最具影響力的書院,與白鹿洞書院、嶽麓書院、嵩陽書院并列為中國古代四大書院。

曆史上豔詞寫得最好的宰相,是有什麼特殊的境遇嗎?

應天府的辦學模式,令各地書院風氣大盛,掀起了一波辦學潮流。後來慶曆三年(1043)晏殊在宰相任上,與時任樞密副使的範仲淹一起繼續合作,倡導在州、縣都蓋官學并改革教學内容,這便是有名的“慶曆興學”。

天聖六年(1028)八月,外貶一年半後,晏殊重新被召回朝,任禦史中丞,位列翰林學士之上,聖寵不減。年底範仲淹守喪結束回到京師,晏殊推薦他入朝為秘閣校理,隻是晏殊很快就後悔了。

彼時,劉娥的壽辰快到了,禮官們想讨好劉太後,便提議讓仁宗率領百官在前殿為太後獻壽。範仲淹立馬上疏反對,他認為本來劉娥攝政就已經造成仁宗勢孤,影響不好,如今要仁宗在前殿率百官獻壽,這不是明着告訴天下人仁宗是臣子,劉娥才是實際掌權人嗎?是以,範仲淹的建議是仁宗率領親王皇族在内中給太後祝壽,行家人之禮,而宰相率百官在前殿祝壽,執為臣之禮,這樣子才合适。

曆史上豔詞寫得最好的宰相,是有什麼特殊的境遇嗎?

其實劉娥垂簾聽政那麼多年,連龍袍都穿過了,還差一點就效仿武則天稱帝,早就是淩駕于皇帝之上的太上女皇。隻是朝中沒有人敢明言而已。朝廷上下心照不宣的逾制,就這麼被範仲淹赤裸指出,果然引來了劉娥的震怒。

由于範仲淹是由晏殊推薦任職的,劉娥便派身邊的大太監去質問晏殊:“你覺得這樣合适嗎?”晏殊聽後怕極了,立馬把範仲淹叫到跟前大罵了一通,問他是不是想害死自己。範仲淹臉上神色變了幾變:“昔日我受知于您,常常害怕因為不作為辜負了您的好意,讓您蒙羞,卻不曾想今日居然會因為忠言直語而受到您的批評!”晏殊面有愧色,沒有再說什麼。

這件事在兩人之間造成了不小的影響,範仲淹回家後洋洋灑灑寫了一封長信給晏殊,重申自己對這件事的看法,晏殊最終無奈向範仲淹認錯。不過兩人并沒有因為這件事就鬧僵,比晏殊年長兩歲的範仲淹終生都向晏殊執門生禮,即使日後範仲淹的官位不下于晏殊了,也沒有改變。在範仲淹守邊有難時,晏殊亦給予他很多幫助。兩人的君子之交保持了一生。

曆史上豔詞寫得最好的宰相,是有什麼特殊的境遇嗎?

晏殊在高位多年,喜好薦拔人才,獎掖後進,除了範仲淹,還舉薦過歐陽修、韓琦、宋祁宋庠兄弟、王安石、孔道輔、張先等人,這些人後來都成為北宋政壇和文壇上的第一流人物。

歐陽修參加禮部省試,晏殊為主考官,晏殊在全場少年舉人中,唯獨賞識歐陽修,認為隻有他才讀懂了自己出的題目,大力推舉他為第一名。而對于另一位臨川同鄉人王安石,晏殊也是不遺餘力地給予關照。王安石進士及第中榜後,士子們去拜谒晏殊,在人群中,晏殊獨留王安石談話,又熱情邀請他吃飯。飯後,晏殊還推心置腹地給這位年輕人一句過來人的贈言:“能容于物,物亦容矣”,以至于日後王安石被罷相後回想起這句話,都忍不住長長歎息:“當時我大不以為然。我在政府,平生交友,人人與之為敵,不保其終。今日思之,不知晏公何以知之。”

晏殊為長女選擇的女婿富弼,日後也官至宰相。嶽父、女婿二人先後同朝為相,交相輝映,傳為後世佳話。他的另一個女婿楊察,官至禦史中丞、三司使,也是當時政壇的重要人物。

可以說,晏殊的薦賢為仁宗朝的太平盛世做出了重大貢獻。他本人也平步青雲,明道元年(1032),晏殊42歲了,複為樞密副使,沒等上任,又改參知政事(相當于副宰相),兼尚書左丞。

曆史上豔詞寫得最好的宰相,是有什麼特殊的境遇嗎?

沒過半年,晏殊遭遇了平生第二次貶谪,這與朝中發生的一系列大事有關。

明道二年(1033)三月,劉娥去世,仁宗親政,并且獲悉了一個驚天大秘密——他的生母不是劉娥。劉娥還很可能是他的殺母仇人。事實上仁宗的身世在當時并不算個秘密,隻是礙于劉娥的權勢,沒有知情人敢告訴仁宗真相,導緻他一直被蒙在鼓裡。仁宗的生母是劉娥身邊的一個侍女李氏,沒有生育的劉娥将孩子據為已有之後,一直軟禁着李氏,直至劉娥死前一年,才突然冊封李氏為“宸妃”,然後剛享受了一天妃子稱号的李氏就暴斃宮中。

知道真相後,以謹慎克制聞名的仁宗一度崩潰大哭,甚至想殺人。好在其時的宰相呂夷簡有先見之明,在李氏死時向劉娥進言,如果不想他日劉氏一族遭受滅門之災,就應該厚葬李氏。本來隻打算草草埋葬了事的劉娥,隻得下令以“一品禮”斂葬了李氏。呂夷簡覺得不夠,還特意叮囑負責李氏後事的太監,李氏應以皇後的規格入殓,并用水銀灌注保護屍身。呂夷簡還吩咐時為三司使的晏殊為宸妃李氏撰寫墓志銘。

曆史上豔詞寫得最好的宰相,是有什麼特殊的境遇嗎?

呂夷簡的這手特意安排,果然有效平息了仁宗的滔天怒火。當仁宗下令開棺驗屍,見到李氏“玉色如生”時,才感慨自己的母親還是受到了善待的,人言不可盡信。

事後,仁宗雖未對劉氏一族問責,但還是疏遠了劉太後的親信舊臣,而起用了曾以谏阻垂簾事件而遭排斥的範仲淹、宋绶等人。晏殊、呂夷簡就是在這一次事件中被罷出朝。

仁宗曾拿着晏殊為李宸妃所寫的墓志銘問晏殊:“你在墓志上寫李氏隻生了一個女兒,無子,這是什麼意思?”面對仁宗的秋後算賬,晏殊有口難言,是以被罷參知政事,以禮部尚書知江甯府(今南京),第二天仁宗覺得江甯太遠,又改知亳州(在今安徽西北部,離汴京比較近)。

事實上,仁宗貶黜晏殊并非一定要治他什麼罪,劉娥掌權時朝中沒有人敢對仁宗說明真相,仁宗隻是心中有氣罷了,等到仁宗消氣後,這次危機也就化解了。

寶元元年(1038),晏殊被貶五年後複召回京為禦史中丞。此後晏殊步步高升,慶曆三年三月終于登上相位,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兼樞密使,達到了古代文人所能求取功名的最高峰,也成了北宋太平盛世時期最具代表性的“太平宰相”。

曆史上豔詞寫得最好的宰相,是有什麼特殊的境遇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