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不是病死的,而是治死的?這3種病不去醫院活得更久?醫生說實話

作者:中醫娜醫生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聽到一些關于疾病和治療的種種說法,其中不乏“不是病死的,而是治死的”這樣的論斷。此種言論往往帶有過度偏頗之傾向,或僅見一斑,或易使人深陷誤解之境。事實上,大多數疾病都需要通過科學的治療方法才能有效控制或治愈,而不是簡單的“不去醫院活得更久”。确實存在一些特定情況,其中一些疾病在某些階段,過度的醫療幹預可能并非最佳選擇。

不是病死的,而是治死的?這3種病不去醫院活得更久?醫生說實話

任何疾病的治療都應該遵循科學的原則,即基于病情、個體差異和醫學證據來制定治療方案。每一種疾病都像是一座迷宮,擁有獨特的治療路徑和命運,不容以一概而論的态度來對待。在某些情況下,過度的治療或者不正确的治療方式确實可能給患者帶來不必要的風險甚至危害。

那麼,究竟有哪些疾病在某些情況下不需要過度治療,甚至“不去醫院活得更久”呢?這裡我們列舉三種常見的疾病類型來加以說明。

不是病死的,而是治死的?這3種病不去醫院活得更久?醫生說實話

一、如同微風拂面的輕輕一吹和自然治愈的小病毒們,就像昙花一現,轉瞬即逝,無需過于憂慮。

輕微感冒是生活中最常見的疾病之一,很多人一感冒就急忙去醫院打針吃藥,但實際上,大部分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而病毒感冒在醫學上往往屬于自愈性疾病,即通過自身的免疫力可以逐漸康複。在感冒初期,如果症狀輕微,患者完全可以通過休息、多喝水、适當補充營養等非藥物方式自行調理,而不是急于就醫。濫用抗生素等藥物不僅可能引發不良反應,更可能擾亂人體微生物群落平衡,進而減弱免疫力。

案例描摹:小張,一位年輕的白領,時常被工作的洪流卷入,如漂泊的船隻在洶湧的海浪中掙紮。某日,她突覺喉嚨微覺不适,繼而漸生輕微發熱和流鼻涕之感。她立即請假去醫院,醫生診斷為普通感冒,給她開了一些抗生素和感冒藥。然而,小張的病情并沒有因為吃藥而迅速好轉,反而因為藥物的副作用感到頭暈、惡心。後來,她聽從了朋友的建議,停止了藥物,通過多喝水、休息和調整飲食,感冒在幾天後自然痊愈了。

這個案例告訴我們,對于輕微感冒這樣的自愈性疾病,過度依賴藥物并不是明智的選擇。有時候,給身體足夠的休息和自我修複的時間,比盲目用藥更為有效。

不是病死的,而是治死的?這3種病不去醫院活得更久?醫生說實話

二、慢性疾病穩定期

慢性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等,往往需要長期的治療和管理。在疾病的穩定期,患者通常可以通過規律的服藥、合理的飲食和适當的運動來控制病情。在這個階段,過度去醫院接受治療或頻繁更換治療方案可能并不是明智之舉。穩定期的患者應該與醫生保持良好的溝通,按照醫生的建議進行自我管理,避免不必要的醫療幹預。

案例分析:李先生是一位多年的高血壓患者,他一直按照醫生的建議,每天按時服藥,定期監測血壓,同時保持低鹽低脂的飲食和适當的運動。多年來,他的血壓一直維持在理想的水準,身體狀态一直處于良好的狀态。然而,有一次,他聽說某家醫院有一種新的治療方法可以徹底治愈高血壓,于是他心動不已,決定去嘗試。結果,經過一系列的檢查和治療,他的血壓并沒有明顯的改善,反而因為藥物的副作用感到身體不适。後來,他意識到自己的做法過于沖動,應該繼續堅持原來的治療方案。

這一案例深刻啟示我們,對于患有慢性疾病的人來說,自我管理在穩定期間尤為至關重要。盲目追求新療法或頻繁更換治療方案可能不利于病情控制。與醫生密切溝通,依循量身定制的療程,是慢性疾病管理之要訣。

不是病死的,而是治死的?這3種病不去醫院活得更久?醫生說實話

三、某些癌症早期

對于某些癌症的早期階段,過度的治療可能并非最佳選擇。一些癌症在早期階段生長緩慢,甚至可能長期不進展,過度治療可能給患者帶來不必要的痛苦和副作用。在此情形下,醫生或許會主張患者采取觀察候補之政策,即依時定期檢查與監測,而不急于訴諸手術或放療等激進治療手段。當然,并非放棄治療,而是根據患者的獨特情況制訂個性化療程,猶如根據不同航線調整航程。

這裡所說的“不去醫院活得更久”并非鼓勵患者忽視疾病或拒絕治療。相反,我們應該樹立正确的健康觀念,保持對疾病的警惕和關注。身體不适時,宜及早求醫,遵醫囑接受治療,猶如及時馭風揚帆,揚起健康之航。同時,我們也要認識到醫學的局限性和不确定性,避免過度依賴醫療幹預或盲目追求所謂的“根治”。

此外,在西醫經典名著中,我們也可以找到關于疾病治療和管理的智慧。例如,《希波克拉底文集》中強調了自然治愈力的重要性,認為醫生應該幫助患者恢複和維護自身的健康狀态;《内科學原理與實踐》則強調了個體化治療的重要性,即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這些經典著作中的觀點與我們前文的讨論不謀而合,為我們提供了更深入的理論支撐,宛如一道清泉涓涓,滋潤思維之苗。

不是病死的,而是治死的?這3種病不去醫院活得更久?醫生說實話

“不是病死的,而是治死的”這種說法過于片面和極端。在治療疾病的過程中,我們應當依循科學原則,聽從醫生的指導,根據病情和個體差異制訂個性化的治療方案,猶如精心雕琢出的瑰寶。與此同時,我們還應懷着敬畏和謙卑之心對待醫學,深知醫學的局限性和不确定性,正如追随星辰般,充滿敬畏與謙卑。隻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維護自己的健康和生活品質。

我是娜醫生,歡迎大家點贊關注,評論區說出你的觀點,咱們來唠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