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張即之《汪氏報本庵記》,用筆極精到細膩

作者:茶眼看陝西

張即之(公元1186—1263年)宋代書家,字溫夫,号樗寮,曆陽(今安徽和縣)人,生于名門顯宦家庭,為參知政事張孝伯之子,愛國詞人張教祥之侄。以父蔭铨中兩浙轉運使。舉進士。曆官監平江府糧科院、将作監薄、司農寺丞。後知嘉興,以言罷。特授太子太傅、直秘閣緻仕。史稱其博學有義行,修潔,喜校書,經史皆手定善本。張即之書法稱雄一時,據《宋史》記載,張即之“以能書聞天下”。女真族雖然遠在北方,與南宋政權處于敵對地位,但對于張即之的翰墨作品,卻不惜用重金購求。

其書法初學歐陽詢、褚遂良和顔真卿,繼而轉師米芾,并能“獨傳家學”,而以張孝祥書為主調,參以晉唐經書漢隸,加上受禅宗哲學思想的影響,故而達到了一種獨特的書法藝術風格與境界,自成一家體系。這種體系是他在繼承古人前輩傳統技法的基礎上,汲取衆多營養而後大膽創新形成的。後世書壇有人譏張即之書有意為“怪”,不合“規矩”,并斥之為書法“尚意”,追求“意趣”,表現個性。宋初文壇領袖歐陽修便提出,書法不能專師一家,模拟古人,而貴在“得意忘形”,自成“一家之體”,否則為“書奴”。後來,明代安世鳳在《墨林快事》中亦曾雲:“樗寮書,昔人斥為惡劄。今評其筆意,亦非有心為怪,唯象其胸懷,原與俗情違逆,不知有勻圓之可喜,峭拔之可駭耳。自開天以下,千奇萬異,何獨字法不得任情哉!?”在這裡,安氏既闡明了張即之書法的特色,又從“意趣”這一藝術的審美角度反駁了所謂“惡劄”之說。

張即之擅長楷書和榜書,尤喜作擘窠大字。楷書結構嚴謹、端莊,行書則用筆枯硬,近于刻露,毫無溫潤典雅之感。有人稱之為“宋書殿軍”。傳世作品有楷書《汪氏保本庵記》、《大字杜甫詩卷》等。

張即之書法深受唐人影響,初學歐陽詢、褚遂良和顔真卿,後轉師米芾,參以漢隸及晉唐經書,加上受禅宗哲學思想的影響,故形成一種獨特的書法藝術風格。并能“獨傳家學”,以張孝祥書為主調,而自成一家體系。

他博學多識,“性修潔,喜校書,經史皆手定善本。” 張即之是南宋書壇首要人物,《中國書法發展史》宋六人,張即之在内,另五人為北宋四家與趙佶。張即之是南宋後期力挽狂瀾、振興書法藝術、窮畢生之力以改變衰落書風的革新家,稱雄一時,且有“宋書殿軍“之譽”。

《宋史》本傳稱其“以能書聞天下”,“大字古雅遒勁,細書尤俊健不凡”。其下筆簡捷凝練,運筆堅實峻健,點畫顧盼生情,結字俊秀而骨力遒勁,使字字結體生動明快,清爽不落俗套。

其所書《大字杜甫詩卷》前人評為“有長風破浪氣象”。女真族雖然遠在北方,與南宋政權處于敵對地位,但對于張即之的翰墨作品,卻不惜用重金購求。傳世作品有楷書:《佛遺教經》《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太上洞玄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行書《雙松圖歌》《待漏院記》《書杜詩》《汪氏報本庵記》等。

此帖為張即之《汪氏報本庵記》紙本,行楷,縱29.3厘米,橫91.4厘米。小字行書38行,凡688字。遼甯省博物館藏。

本冊所載《張即之書報本庵記》後有“淳熙十二年三月二日二“,考淳熙十二年為一一八五年,而張即之生于一一八六年,故知此為報本庵記寫于淳熙十二年,非即之書于此年也。此冊行楷骨力勁健,點畫精到,結字生動,筆意流動,顯得神采煥發,給人以一種輕松自如之感,從其成熟的風格上來看,當為其晚年時所書,無疑是其生平的代表作品。

張即之行楷《汪氏報本庵記》欣賞

張即之《汪氏報本庵記》,用筆極精到細膩
張即之《汪氏報本庵記》,用筆極精到細膩
張即之《汪氏報本庵記》,用筆極精到細膩
張即之《汪氏報本庵記》,用筆極精到細膩
張即之《汪氏報本庵記》,用筆極精到細膩
張即之《汪氏報本庵記》,用筆極精到細膩
張即之《汪氏報本庵記》,用筆極精到細膩
張即之《汪氏報本庵記》,用筆極精到細膩
張即之《汪氏報本庵記》,用筆極精到細膩
張即之《汪氏報本庵記》,用筆極精到細膩
張即之《汪氏報本庵記》,用筆極精到細膩
張即之《汪氏報本庵記》,用筆極精到細膩
張即之《汪氏報本庵記》,用筆極精到細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