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聚焦!閃耀天山的平凡力量!

作者:中國石油報
聚焦!閃耀天山的平凡力量!

近日,“平凡的力量”新疆工匠年度人物釋出暨星耀天山2023年度頒獎盛典在烏魯木齊舉行,釋出了20位2023年度新疆傑出勞動者代表,包括10位“新疆工匠年度人物”和10位“新疆最美勞動者”(含1個集體)。中國石油駐疆企業中,3名員工分别獲評“新疆工匠年度人物”和“新疆最美勞動者”榮譽稱号。

長期以來,中國石油英模繁星不斷湧現。他們以平凡的勞動創造了不平凡的業績,在平凡崗位上續寫了不平凡的故事,以榜樣的力量激勵着廣大員工大力發揚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工匠精神,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征程中團結奮鬥,争做新時代的奮鬥者。

“新疆最美勞動者”

賈雪麗

吐哈油田公司勘探開發研究院 吐哈岩性勘探項目室課題經理

聚焦!閃耀天山的平凡力量!

賈雪麗正在研究地質資料。

火焰山下淘“黑金”

座右銘:找油找氣是職責,敢想敢幹是本色。

作為吐哈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吐哈盆地勘探研究中心吐哈岩性勘探項目室課題經理,賈雪麗曾參與發現10多個含油氣區塊,成為打開吐哈盆地隐蔽性岩性油氣寶藏的科研領軍人,她被評為2023年度“新疆最美勞動者”。

紮根:在“最熱”的地方綻放青春智慧

2007年大學畢業,賈雪麗從大慶石油學院來到吐哈油田。剛到油田,她被配置設定到勘探開發研究院勘探三所三塘湖項目室,時值三塘湖油田開發的黃金時期。

面對火熱的勘探上産場面,賈雪麗很激動,也在那時,賈雪麗的第一項成果——“西峽溝3号條湖組構造落實及潛力評價”被評為吐哈油田青年創新創效論壇成果二等獎。

“在這裡找油,就像在沙裡淘金,找到優質油藏的機率很小。我們必須重新梳理資料,重構地質構造、地層層序、沉積儲層和油藏模式認識。”賈雪麗的思路讓同僚們後背發涼,大家清楚,這意味着需要查閱千餘口的井位資料,要細緻研究幾百篇的成果報告……這個過程十分艱難。

困難歸困難,大家還是鉚足勁攻關。一個月後,首個送出的井位鑽探成功,證明了賈雪麗的勘探方向是正确的。随後,她和同僚們乘勝追擊,接連發現10多個含油氣區塊,這個曾經的老油區,又漸漸恢複了生機活力。

攻關:在“最難”的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

如何在老油區找到更多優質儲量?這是賈雪麗一直思考的問題。老油區早被篩選過無數遍了,“撿漏”的希望不大。2019年,她和同僚反複研究論證後送出的2口井位,鑽探後都沒有達到預期效果。

2020年11月,在中國油氣勘探技術交流大會上,确定了吐哈盆地下一步的工作方向——向深層勘探進軍。

按照這一思路,賈雪麗和同僚将研究領域從正向構造帶轉向斜坡、窪陷區,縱向擴充新層系,開始向吐哈盆地窪陷區要儲量。

2021年,他們送出的吉7H井鑽探獲高産油氣流,開辟了侏羅系源内緻密砂岩油氣藏勘探新領域,成為“吐哈之下再找吐哈”的“報春花”。

2022年,吐哈盆地丘東窪陷緻密砂岩氣重大發現獲中國石油油氣勘探重大發現二等獎。

出彩:将“最美”的風景綻放在奮進路上

工作17年,找油17年,無論從事什麼課題,在哪個班組,賈雪麗總是将“團隊”二字牢記心中。

作為項目負責人,賈雪麗非常注重團隊建設。

特别是2020年,賈雪麗帶隊攻關吐哈盆地台北凹陷岩性油氣藏勘探課題期間,項目組所有成員迎難而上、凝心聚力,主動放棄休假,夜以繼日攻堅啃硬,成立3個攻關小組,打響一個個“進攻仗”,先後排查剩餘圈閉20餘個,為台北凹陷中淺層稀油精細勘探提供了良好的資源基礎。

17年間,賈雪麗先後獲得油田公司優秀黨員、優秀員工等榮譽,她的團隊也多次獲得“勞動競賽優勝集體”“優秀黨員先鋒崗”等稱号。她和她的團隊,已然成為吐哈盆地勘探的“最美天團”。

“新疆工匠年度人物”

杜亮

集團公司技能專家、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領銜人

聚焦!閃耀天山的平凡力量!

杜亮檢視不鏽鋼焊接品質。

匠心“焊”出别樣人生

座右銘:細節決定成敗,焊縫決定品質。

3月28日,杜亮技能大師工作室領銜人杜亮和幾名技術員,在獨山子石化公司乙烯二部5号裂解爐二層平台,分析爐管結焦情況,研究焊接方案。繼被評為2023年“新疆工匠年度人物”之後,前不久杜亮又獲得自治區“五小達人”榮譽稱号,工作室申報的2項成果獲自治區勞模引領性優秀創新成果。

立志成為優秀的焊工

從事焊接工作26年,杜亮有苦、有累,更有樂。從拿起焊槍的第一天起,杜亮就立志成為一名優秀的焊工。

1998年,退伍後的杜亮進入獨山子石化學習焊接技術。當他興奮地拿起焊槍時才發現,焊接技術和他想象的不一樣,不會握焊槍就連火花都打不着。學習1個月後的初次考試,他沒考及格。

于是,杜亮下決心苦練焊接技術,别人每天練習5個小時,他就練習8個小時。師傅每天給每人發2塊鋼闆用于練習,杜亮總會找師傅再多要2塊,加強練習。3個月後的結業考核,他的成績名列前茅。

每一次焊接都是一次綻放

搶修就是指令,參與急難險重任務已成為常态。至今,讓杜亮記憶猶新的搶檢修要數“一冷一熱”的兩次任務。

“冷”是在2014年的冬天。杜亮接到煉油加氫聯合8萬立方米/年制氫轉化爐爐管緊急搶修通知。淩晨4時左右的室外,溫度達到近零下30攝氏度,他在搭建的一層篷布内作業,低溫加大了焊接難度。為保證裝置盡快恢複開工,他和現場其他焊工24小時輪流作業,吃住在現場,進行了近4天3夜的連續作業,最終高品質完成了搶修任務。

“熱”是在2019年大檢修期間,正值8月的高溫天氣。杜亮帶領青年突擊隊參與裂解爐檢修項目。裂解爐管焊接空間狹小,給焊接帶來很大困難。但時間緊、工作量非常大,光是焊口就有2880道。甲乙方配合,采取通風、除塵措施,杜亮每天帶領隊員們輪番上陣,每次從爐内出來,他們的衣服都能擰出水。就是這樣的環境,他們依然堅持連續奮戰20多天,以兩次抽拍合格率達到100%的品質,出色完成了任務。

讓勞模精神薪火相傳

在不斷學習實踐的過程中,杜亮先後掌握了手工電弧焊、埋弧自動焊、鎢極氩弧焊、二氧化碳氣體保護焊等多項操作技術,連續取得20多項合格證書,并取得了歐洲焊接資格證書EN287和DVS國際焊接指導老師資格證。2012年,他加入“谷剛勞模創新工作室”,成為工作室的成員。

谷剛曾被授予全國勞動模範榮譽稱号,填補了獨山子石化公司16項焊接技術空白。杜亮的技能水準在工作室得到快速提升,于2013年代表中國石油參加全國比賽并獲得銀獎。

2018年底,杜亮所在的技能專家工作室領銜人谷剛退休,他接過了接力棒,并定下目标,要帶領焊接團隊把工匠精神傳承下去,把焊接技能傳承下去。近3年,他組織工作室成員簽訂名師帶高徒合同35份。通過“傳幫帶”活動,有針對性地對徒弟進行專業理論、技能、業務指導,傳授工作經驗和工作方法,不斷提高徒弟的專業技術能力和業務水準。

在“傳幫帶”培養焊接技能人才的同時,他帶領工作室不斷增強自主創新意識,完成各類成果90餘項,其中,21項成果獲得國家實用新型專利授權,2項成果注冊了國家軟體著作權。8名徒弟在各級技能比賽中獲獎,擔任教練員期間所教育訓練的選手3人次獲得中央企業技術能手、3人次獲得集團公司技術能手、10人次獲得地區公司級技術能手稱号。

這26年對于杜亮來說,加班和出緊急任務都是常事,和家人吃頓團圓飯卻很難。“成功沒有捷徑,隻有不斷磨煉才能找到成功的法寶。”在平凡的崗位上,杜亮用敬業和奉獻诠釋着工匠精神。

馬岩軍

烏魯木齊石化公司煉油廠煉油二工廠中的房間操作工

聚焦!閃耀天山的平凡力量!

馬岩軍在芳烴部生産現場檢視裝置運作情況。

讓更多人站上“巨人”肩膀

座右銘:學就要學有用的,做就要做有難度的。

“要有廣泛的煉化生産知識,既要懂裝置構造,又要懂工藝原理,海納百川才能做好裝置防腐工作。”4月1日,烏魯木齊石化公司進階技師馬岩軍在防腐專業技術攻關會上分享心得。

馬岩軍作為烏石化防腐工作的領軍人物,解決現場生産腐蝕問題130多項,主持參與防腐技術改進項目68項,項目均獲得企業級及以上獎項。

把問題找實 把根源挖深

對于煉化生産來說,腐蝕不僅會縮短裝置的使用壽命,還會對安全生産和産品品質造成影響,是以,裝置防腐至關重要。每次遇到裝置腐蝕問題,馬岩軍都會逐一分析裝置的選型、材料、結構,媒體的性質、溫度、流态,找準問題發生的内在原因。

馬岩軍點開烏石化裝置管理平台,裡面有數千台換熱器,上萬條管線,難以計數的法蘭、密封件,單靠“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堵漏模式,防腐工作将會走進死胡同。

2019年,“馬岩軍裝置防腐工作室”成立。工作室被自治區、集團公司、烏魯木齊市命名為“馬岩軍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馬岩軍裝置防腐技能大師工作室”。

不骛于虛聲 不馳于空想

烏石化煉油廠機動科進階工程師王新棟是馬岩軍的得意門生,防腐工作室成立之初他便跟着馬岩軍。在師傅的帶領下,短短4年,王新棟的專業技能突飛猛進,連續兩年在煉化系統被評為防腐工作先進個人。

馬岩軍工作37年,輾轉過許多崗位,先後被評為“自治區新長征突擊手”“自治區勞動模範”等。他把這些榮譽看得很淡:“我更看重自己做的工作是不是真的有利于安全生産。”

從不懈追光到照亮他人

馬岩軍幹防腐工作用的是一種“治本”的方法。他推行将煉油廠換熱器分類管理與分級管理相結合,提出冷換裝置全壽命周期管理的理念,從裝置材質選擇、媒體腐蝕性控制、工藝運作操作入手,逐台治理。在工作室的共同努力下,煉油廠冷換裝置故障搶修次數大幅下降,僅此一項每年節約費用近1000萬元。該項目獲集團公司2019年一線創新成果優秀獎。

2020年,防腐工作室在集團公司範圍内先行一步。針對細小接管難檢難修易發生腐蝕洩漏的問題,馬岩軍牽頭制定了《細小接管管理規定》,開展全廠性的普查整改工作,将細小接管納入規範化管理。這項成果在集團公司防腐專項外審時被專家推薦。2021年,集團公司制定相關标準時,充分借鑒了烏石化的管理經驗。

馬岩軍一生隻幹一件事,“防腐圈”的人都稱他一聲“大師”,一方面源于他高超的專業技能,另一方面因為他從不吝啬分享自己的經驗和技術,以及防腐工作成果。他整理和編寫了30多個課件,并組織工作室成員參加煉油化工和新材料分公司防腐蝕年會等各類專業會議。2023年他組織工作室成員,在中國科技核心期刊《化工機械》上發表論文20餘篇。他帶出的15名徒弟成長為防腐技術骨幹,為烏石化裝置管理注入新鮮血液。

今年57歲的馬岩軍還有3年就要退休了,他将工作重心轉向技術傳承和人才培養。馬岩軍嚴格要求工作室的年輕成員學技術、勤實踐、重積累,督促他們将腐蝕案例轉化成論文,在梳理總結中深化認知。“如果我取得了一些成績,那是因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王新棟說。

記者:羅建東 李志強 鄧芸

通訊員:白兆陽 任春香 林青

編輯:夏雨晴

責編:何麗

稽核:李向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