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次性講清楚營運的所有事情

作者:人人都是産品經理
現在的營運都過于注重形式和形式,而容易忽視了營運的本質。作為15年經驗的老營運人,作者從營運效率、工作效率和體系的角度,重新對營運的工作進行了相關總結。
一次性講清楚營運的所有事情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我的身邊多了一群要跟學的營運。作為一個有15年經驗的營運,自認為在營運這件事情上,自己還是有些能耐的。在我看來,現在的營運太注重形式和形勢了,往往容易忽略營運本質的問題。是以我從以下幾個方面,重新對營運進行了相關總結:

先說營運效率,我個人認為,營運效率裡面有“天賦”的成分在,正如學霸和僞學霸的差別。在共同成績的前提下,僞學霸通過不懈地努力,也無法像學霸那般學得輕松。營運效率亦是如此,營運會講究“悟性或者開竅”一說;任何人都可以做營運,不過,你們會發覺有些營運,很快能進入狀态;有一部分營運卻很難找到狀态。

我說的狀态是,營運看到這個使用者,馬上會有對應的體系出來;完整營運路線、節奏和套路比對,很快又很好的結果。我看到更多的營運是,要不斷地去測試管道,去比對使用者,最終形成完整的體系。

現在的營運10個裡面有8個不懂使用者,更多地精力放在研究套路上;研究套路是沒有多,隻是套路都是建立在懂使用者的基礎上的。所謂的懂使用者,不是淺層的,認為我的使用者是怎麼樣,大概什麼類型的。而是需要去觀察,尤其是需要放在場景裡觀察的。觀察什麼?情緒—行為—心理的變化;在不同的場景下,變化是不一樣的。

我舉一個例子,在KTV中,付費轉化就很高,因為場景下情緒激動,容易産生沖動消費;不過,在進入包房的前30分鐘,還是比較理智的。原因人還沒齊,歌曲也點的不多,氣氛沒起來。當氣氛起來,加之酒精作用,心理對于付費就不是太重視。

是以要先觀察使用者。這個隻是使用者普遍行為規律,還有人群特定的行為規律。比如KTV的麥霸,一首接一首唱歌;這個就屬于特定規律。

特定規律用于幫助做使用者分層,共同特性下,不同特質的使用者,是要進行圈層的,往往一個圈層裡面,使用者很多資料是差不多的。針對不同圈層,就要使用不同的套路,已達到轉化目的。針對低圈層需要設計成長機制,讓使用者不斷晉升,産品才有了更多的玩法。

個人覺得懂使用者是營運底層的底層;任何營運套路或者體系,都需要依照使用者去完成和實作的。

說回效率,另一個層面是應該是工作效率;工作細分、前瞻性、關鍵資訊整合、工具運用都會影響到工作效率。當接手一個工作崗位,最大的障礙不是想怎麼做,而是從哪裡開始。我遇到很多營運,在講到工作方式時,滔滔不絕;一旦問起從哪裡開始,到哪裡結束,未來節點是什麼的時候,就開始迷糊,或者沒有邏輯。

這個原因是沒有充分了解工作的職責,對工作進行細分。也不知道如何進行擴充,這也是很多營運焦慮問題産生的根本原因。

擴充有三個方面,一個是橫向的,比如活動精通的,可以擴充到内容也精通;另一個是縱向的,比如,做執行的,可以學會團隊配合;還有一個是先進性,最新的玩法或者套路,一定要學起來。

擴充性是基于自己的營運路線圖,來進行擴充的。我們鋪開來說,如果你們是一個活動營運,你們就應該知道,從活動節點開始倒推,什麼時間需要文案,什麼時間需要海報;如果别人不行,沒有配合,自己能不能上,有沒有替代方案;這些都是擴充的基礎。

當你們一個人能活成一個部門的時候,就證明你們成功了。擴充首先是技能的衍生,都說“技多不壓身”,這個是真的。想想當産品說,需求要排期,而急需要一個H5的時候;隻要你們會工具,這個問題就可以解決了。還可以大聲的告訴技術:“大爺自己可以,不和你們們玩了。”

擴充的第二層,是思維的擴充。如果你們是一個活動營運,不要隻盯着KPI,想着完不成;而是需要換種思維,是怎麼完成,用什麼方式能更好的完成,有沒有可能再優化,我需要什麼樣的配合。當你們有這種想法的時候,恭喜你們,你們具備了合作思維,比單獨作戰更進了一步。

擴充的第三層,是堅持不懈的學習,套路不斷更新,人還是那些人;新的套路會給使用者新鮮感,這是無可否認的。對于營運來說,最怕的不是輸給自己,而是輸給了時代。每一個年齡段都會有不同的玩法,多和年輕人聊天,多向他們學習。

至于節奏,屬于前瞻性的問題;至于時間把控,純屬工具使用的問題。但這一切的前提是,關鍵資訊篩選、甄别和整合。說一下,不如内容素材有很多,那麼什麼樣的素材,更适合我的人群,怎麼樣去加工素材,這些都是屬于資訊層面的能力。

當然營運不僅僅隻是這些,也不能停留在營運技能的本身。在我看來營運是不變的,畢竟技能轉來轉去都是那些;但是營運又是多變的,因為所要顧及和協調的東西會很多。很多人都喜歡把營運拆成子產品,使用者、産品、活動、内容等等;鮮有人将營運整體的架構拎出來,或者隻有整體架構的一部分。

是以體系的問題就至關重要;體系的前提是,要有路徑。何為路徑,路徑是完整的工作流程。舉個例子,内容營運要知道,【什麼内容—通過什麼管道—給到什麼使用者—會有什麼樣資料(轉化)—做什麼樣的優化】,這個就是完整路徑。

體系就是在路徑上,其他方面能配合的,逐漸形成架構的東西。再舉例子,【什麼内容—配合什麼活動—選擇哪些管道—給到更多的使用者—加速使用者的轉化決策】,也可以繼續加入,産品怎麼配合,新媒體和社群怎麼輔助。把整個套路完整構架起來,就是體系。

營運必須要有自己的體系,體系是“萬金油”。在面對不同行業,不同産品的時候,隻要對使用者足夠了解,剩下就是選擇什麼樣的套路,來填充體系,以實作目标。要明确的是,做任何營運的最終目的,都是進行轉化,就看的需要使用者的做什麼了。轉化的落點,我們常常成為“使用者落點”,大多數都是存量于産品。

産品也不是一種形态,隻要具備一定功能,能做使用者轉化,進行存量的落點,都可以成為産品。公衆号、微網誌、抖音等等,都可以算作一種産品。隻是由新媒體營運在負責而已。隻要使用者能感覺到關于産品的方式,都是内容。看見的就不說了,拿《新聞聯播》來說,隻要音樂響起,你們不用看畫面,就知道是什麼節目,這也算内容的一種。

很多營運說活動是快速提升KPI的方式,我不否認。提升KPI的核心是活動加速了使用者轉化決策,比如因為折扣,加速了使用者購買決策。活動隻是存在于轉化的方式,讓使用者感覺到活動,還是依靠内容,文案、活動規則、獎勵設定,這一切都是通過内容展示給使用者的。

推廣管道是使用者來源,也是使用者轉化的途徑。無論需要實作任何一個目的,都是需要管道作支撐的。管道的掌控是營運最重要的一個部分。使用者通過管道,感覺内容,活動加速決策,在産品内完成轉化,這個是營運完整的路徑,也是核心,使用者根據不同的目的,也會有不同的屬性。

使用者的屬性,往往是通過資料進行判斷的,産品的好壞,營運的效果,也是通過資料判斷的,産品未來的風險,及增長政策制定,也是需要通過資料判斷的。這是整個營運核心架構,整理出來的所有關于營運的大範圍認知,每個職位都有不同的側重,死活也逃不出這個架構。

是以有很多營運不知道前後關聯,也沒有完整的體系。确實營運體系不好整理,畢竟是一個大範圍的東西,需要很深的了解,加之抽象的意識,不知道體系是什麼樣子的。我嘗試用一種簡單的方式,說清楚營運體系,友善整理和了解。任何營運崗位都不是獨立的存在,這個事情毋容置疑;活動、内容、産品、推廣等等都要涉及,隻是看哪個方面自己更擅長而已。

本文由 @營運研究院 原創釋出于人人都是産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定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産品經理平台僅提供資訊存儲空間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