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鄧公直言:有兩人惹不起,一個是許世友,另一個曾大鬧美國國務院

作者:朱小悅愛侃娛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選一下“關注”按鈕,友善以後持續為您推送此類文章,同時也便于您進行讨論與分享,您的支援是我們堅持創作的動力~

文 | 朱小悅愛侃娛

編輯 | 朱小悅愛侃娛

在中國的曆史長河中,許多将軍以其非凡的軍事天賦和不屈不撓的精神,為國家的繁榮和民族的複興作出了不朽貢獻。在和平盛世的今天,我們仍然銘記那些在戰火紛飛的歲月中,以血肉之軀築起民族驕傲的英雄。鄧小平同志曾經感歎:“軍中有兩個人惹不起!”許世友将軍是衆所周知的一位,那麼另一位又是誰,使得連鄧小平也要三思而行呢?下面就由小朱帶大家走進這個故事吧。

許世友

鄧公直言:有兩人惹不起,一個是許世友,另一個曾大鬧美國國務院

1905年許世友出生在河南省新縣的河鋪村許家窪。自幼就展現出對國術的濃厚興趣,他的童年和少年時期在少林寺的古老殿堂中學習武藝,這段經曆為他後來的軍事生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年輕的許世友不僅僅滿足于武藝的修煉,他的心中有着更為遠大的理想與抱負。1926年他加入了中國共産主義青年團,表達了對于國家和人民深切的關懷和熱愛。緊接着在1927年他果斷地轉入中國共産黨,此舉标志着他人生新的篇章的開始。

1927年的秋天,許世友響應黨的号召,參加了聲勢浩大的黃麻起義,自此踏上了紅色戰士的不歸路。在随後艱苦卓絕的革命歲月中,他從一個排的指揮官成長為師長、軍長等要職,涉足了無數硝煙彌漫的戰場。特别是在鄂豫皖蘇區的反“圍剿”作戰中,許世友以其過人的勇氣和軍事才華,多次帶領敢死隊沖鋒陷陣,兩度擔任隊長,每每能夠在絕境中找到勝利的曙光。尤其是在反擊“六路圍攻”的戰役中,他指揮的萬源保衛戰成為了他軍事生涯的一個高光時刻。面對數倍于己的敵軍,他不僅沒有選擇撤退,反而堅守陣地長達三個月之久,最終以少勝多,粉碎了敵人的圍攻。

鄧公直言:有兩人惹不起,一個是許世友,另一個曾大鬧美國國務院

許世友的軍事才能不僅限于戰場指揮。1936年冬天,他被選派到抗日紅軍大學深造,這一經曆不僅豐富了他的軍事理論知識,更加深了他對于戰争本質的了解和對未來戰鬥的預見。這段學習經曆,讓他在後續的戰鬥中更加從容地應對各種複雜情況,無論是在戰略布局還是戰術執行上,都顯示出了他非凡的軍事才華和深邃的戰略眼光。

在抗日戰争的關鍵時期,毛澤東親自指令許世友前往山東,加強當地的抗日勢力。在膠東地區,抗日形勢一度陷入僵局。許世友的到來,如同一股強勁的旋風,立即激勵了抗日力量。他一抵達便宣布了充滿力量的宣言:“平靜時我不曾到來,我的到來必将掀起風浪”,此言一出便振奮了所有抗日官兵的心。他不僅是言而有信,更是立刻帶領部隊開展了激烈的攻勢,對敵施以猛烈打擊,有效地清除了膠東地區的大小僞軍勢力,并對侵略的日軍發起了無情的反擊。

鄧公直言:有兩人惹不起,一個是許世友,另一個曾大鬧美國國務院

到1945年8月,随着日本投降,許世友和他的部隊不僅穩固了膠東的抗日基地,還确立了該地區在全國抗日戰争中的戰略地位。這一地區不僅因其資源豐富和人口衆多而顯得尤為重要,而且在山東八路軍北上東北參與解放戰争的關鍵時刻,成為了重要的戰略通道。特别是,當山東軍區司令員羅榮桓及其指揮部準備東渡時,正是從這片穩固的膠東抗日根據地出發,沿水路北上,開展了新的戰役。許多奔赴遼東半島參與的戰士們,也是從這裡搭船出發的。膠東根據地不僅在抗日戰争中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其在連接配接山東與東北的戰略通道上也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成為了抗日戰争時期全國最為堅固的抗日根據地之一。

張愛萍

鄧公直言:有兩人惹不起,一個是許世友,另一個曾大鬧美國國務院

1910年1月9日張愛萍出生在四川省達縣的一個小村莊,從小接受嚴格的家庭教育。在他15歲那年,獲得了達縣中學的錄取通知書,這個時期對他的一生産生了深遠的影響。深受軍閥混戰之苦的他,開始關注并積極參與學生運動和農民運動,1928年正式加入中國共産黨,成為一名革命戰士。

張愛萍的軍事生涯極為輝煌,特别是在中國工農紅軍長征中的表現。作為政治委員,他在多次戰役中擔任重要角色,如四渡赤水、婁山關戰鬥、遵義保衛戰等,每一次都是沖鋒在前,不畏艱難險阻。在長征途中,張愛萍展現了其卓越的軍事才能和堅定的革命意志,多次成功突破國民黨軍的封鎖,為紅軍的安全轉移和戰略調整提供了有力保障。

鄧公直言:有兩人惹不起,一個是許世友,另一個曾大鬧美國國務院

到了解放戰争時期,張愛萍更是成為推動曆史前進的關鍵人物之一。1948年,在中國共産黨上司下發動的渡江戰役,是徹底清除長江以南國民黨勢力的決定性戰鬥。在戰役籌備階段,華東戰區及第三野戰軍司令員特意向張愛萍轉達了中央的決定——成立人民解放軍海軍,張愛萍對此表示強烈支援和擁護,認為建立自己的海軍力量對于新中國的國防安全和主權維護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在外敵入侵和内亂不斷的艱難時期,中國的海軍力量一直是國家軟肋。從鴉片戰争開始,英國利用其海上優勢對中國發起侵略;後來國民黨依靠美國的支援,在東北設立重重防線。即便在内戰末期,國民黨仍然依賴其海軍力量進行騷擾和撤退。在這種背景下,建立一支強大的人民海軍顯得尤為迫切。張愛萍深谙此道,對成立海軍的必要性有着清醒的認識和堅定的立場,他的态度反映了新中國上司層對于國家安全和主權的高度重視。

鄧公直言:有兩人惹不起,一個是許世友,另一個曾大鬧美國國務院

在1980年代初期,中美關系的逐漸改善引領雙方關系進入一個新的階段。特别是在中蘇關系陷入低谷之際,北京和華盛頓之間的接觸和交流愈發頻繁,甚至開始觸及長期以來被擱置的敏感軍事議題。

1983年美國防部長卡斯帕·溫伯格攜代表團抵達北京,受到了中國國防部長張愛萍将軍的熱情接待。在壯觀的人民大會堂内,兩位進階官員代表各自的國家,就一系列軍事議題展開了深入讨論,表面上看似和氣融洽。

鄧公直言:有兩人惹不起,一個是許世友,另一個曾大鬧美國國務院

随着雙方交流的深入,張愛萍逐漸意識到,溫伯格背後隐藏的不盡是友好。一些微妙的細節讓張愛萍察覺到了美方對中國的輕視和不信任。面對這種情況,張愛萍并沒有立刻反駁,而是默默在心中制定了應對政策。當讨論轉向籌備中美之間的核能合作時,兩國代表團之間的分歧變得尤為顯著。

美國方面基于一些莫須有的指控——在巴基斯坦一處濃縮鈾設施中發現了中國專家的身影,便輕率地推斷中國正在協助巴基斯坦發展核武器。這一邏輯荒謬至極,完全是空穴來風。這種指控從80年代開始就被美方持續提起,時間的推移證明了中國的清白,同時也揭示了美國的不良用心。

鄧公直言:有兩人惹不起,一個是許世友,另一個曾大鬧美國國務院

1984年夏季,張愛萍應邀前往美國商談軍事合作事宜。會談過程中,一個美國軍官提出了一個尖銳的問題:“中國是否在協助巴基斯坦制造核武器?”這個問題讓張愛萍感到十分為難。張愛萍回答說:“這關系到别國的軍事秘密,我不便評論。”他原本以為這樣的回答會讓美方收斂,沒想到對方随即擺出了一份合同,聲稱既然中國沒有在核武器問題上做出實質性行動,那就應該在這份聲明上簽字。

張愛萍看到合同時憤怒不已,對方的威脅和無理要求完全超出了友好通路的範疇。他毫不猶豫地拒絕簽字,并且表示:“我本以誠意來此進行友好交流,卻遭遇無理的刁難,顯然你們缺乏與中國進行真誠交流的意願。既然如此,我們之間也就沒有繼續交流的必要了。

鄧公直言:有兩人惹不起,一個是許世友,另一個曾大鬧美國國務院

張愛萍将軍擔憂自己在國際舞台上的表現可能給國家帶來不利的影響,這種自責的情緒促使他向鄧小平送出了辭呈。張将軍在信中表達了自己的忏悔之情,希望通過辭去職務來承擔相應的責任,以此來為國家和民族挽回榮譽。這份辭職信透露出了張将軍深深的愛國情懷和對國家形象的擔憂。

當鄧小平詳細了解到事件的經過後,他對張愛萍将軍的決定做出了反駁。鄧小平不僅拒絕了張将軍的辭職,反而對他在國際會議上展現出的勇氣和正直表示了極大的贊賞。鄧小平的回應充分表明了對張将軍行為的支援和肯定,認為他的舉動完全是在為國家的尊嚴和利益發聲,是值得敬佩和學習的榜樣。

鄧公直言:有兩人惹不起,一個是許世友,另一個曾大鬧美國國務院

張愛萍的一生,既是一部革命曆程,也是中國軍隊由弱到強的縮影。從一個對軍閥混戰深惡痛絕的青年,到成為一名在革命戰争中屢建奇功的紅軍将領,再到在新中國建立之初擔任重要職責,推動海軍力量的建設,他的一生都在為中國人民的解放和國家的繁榮強盛不懈努力。

許世友将軍以其英勇無畏、對國家忠貞不渝的精神聞名于世,他将一生獻給了民族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他的勇敢和犧牲精神,成為了國家軍事史上的光輝篇章。與之相輝映的,是張愛萍将軍的堅定和勇敢,他以直率的性格和對正義的堅持,在面對國際霸權挑戰時毫不退縮。這兩位将軍的英雄事迹,不僅僅展現在他們對待敵人的無畏,更重要的是他們對國家和人民的深厚情感。

鄧公直言:有兩人惹不起,一個是許世友,另一個曾大鬧美國國務院

這兩位傑出将軍的故事,是基于對國家、對民族未來的無限忠誠與獻身精神。在我們贊歎國家的強大和國防力量的堅固時,不應忘記正是像張愛萍将軍這樣堅定不移的人,為國防和國家安全作出了巨大貢獻。他們的精神遺産,成為了激勵後人不斷前行的強大力量。

當我們回望曆史,不難發現正是這些為國家和民族不惜一切的英雄,鑄就了我們今天的和平與繁榮。他們的精神,如同燈塔一般照亮着國家前進的道路,激勵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為了國家的明天而不懈努力。

鄧公直言:有兩人惹不起,一個是許世友,另一個曾大鬧美國國務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