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現身說法,為什麼我會選擇BIM?

作者:設計得到app

紅色預警,本文共3000多字。

不浪費大家時間,直接說答案:

高效、便捷、不内耗,最重要的是:不想再落後...

現身說法,為什麼我會選擇BIM?

本文作者:王博

來源:設計得到社群【BIM圈】

—— 01 ——

二十年前,畫效果圖是高科技,也是環藝設計尖子生的必備,畢竟要會四個軟體才能幹,誰會看得上隻會一個軟體出黑白圖,還時不時的讓你把模型給導出個立面的人呢?

那會的效果圖能賣上高價錢,四張圖一萬塊,下班後做完模型打上燈光交給電腦,早上起來PS發圖,不耽誤去公司上班。多改一次都對不起自己那種,畢竟在房租一個月200元的時代,前景還不錯。

現身說法,為什麼我會選擇BIM?

當時不像現在的咨詢發達,那個時候沒那麼多時間去考察項目,隻能在書上看設計,能參考的書也就那麼幾本。對邱德光、梁志天之類的大師作品,我早就把對他們的敬意給“應用”到顧客身上了。

圖畫的多了,你會發現甲方需求都是類似的,設計師的需求也是類似的。他們拿到圖如獲至寶,施工機關也是一點都不馬虎,完美還原了“大師”的設計方案。那是一個手搓雙曲面的時代,哪像現在的勞工,磨個圓角都喊難。

在那個時代,大家認為畫圖和設計基本是一回事,是以設計項目也多了起來。自己幹多累啊,一身的技能得變現不是?再說咱也沒有賴特那麼厚的臉皮,幹私活幹到公司對面,幾年之後,辭職、租辦公室、招人,畫圖和設計都幹,躺賺。

房地産是一項創舉,帶動了幾千個行業。但時代總會改變,從移動網際網路的普及開始,設計和畫圖的價格要不上去了。

*當甲方的要求變的越來越高,人力成本越來越高,錢賺的越來越少,你不以為意,覺得需要更新顧客的圈子了;

*當畫圖的設計師要求越來越高,利潤越來越低,你不以為意,覺得他們忽略了設計的本質,隻會吹毛求疵的要求細節;

*當甲方的款項沒及時兌現,過往的經驗告訴你,項目總會有的,加加杠杆也沒什麼;

*當新的模組化技術、新的渲染技術、新的設計理念來臨的時候,你不以為意,覺得我千辛萬苦的幹了那麼多年,沒有更新的必要,現有的技術和經驗再看十年絕對沒問題...

人有時候就是這麼的天真,如果時代會停留在某一刻不再變化,年輕人怎麼會有機會?

現身說法,為什麼我會選擇BIM?

—— 02 ——

30出頭的年齡非常浮躁,新發展的項目沒有耐心親自盯,新出現的技術沒有時間親自了解,老員工随着年齡的增長離開公司自己創業,新員工解決不了問題還想要更高工資,最關鍵的是,你不可能改變别人。

當種種因素疊加在一起,情況變得越來越糟。

沒資源沒背景,技術出身卻沒跟不上,心态浮躁,就會那麼點東西混了十幾年,還想怎麼樣?年輕人有新技術、新思路,有資源有背景,還有更好的體力和精力同你競争,不輸才是真的沒有天理。

經過半年的調整,提出三個問題:

1,離退休還有30年,想做什麼?

2,經濟環境怎麼樣,選哪個作為主業?

3,行業發展的未來趨勢怎樣?

當時覺得無論往哪走,都要重點關注幾個方面:

1,市場需求

沒有市場需求任何行業都會付之一炬,沒有任何例外。

2,經濟趨勢

經曆過房地産的高速發展,會重點關注國家相關政策和經濟資料,看了很多經濟曆史,也看清了一個真相:

每一次經濟危機,貧富差距都會進一步拉大。而且還會赢家通吃,原以為第一名住星級酒店,第二名住快捷酒店,其實第二名有可能會露宿街頭。

赢家通吃的道理在2023年再一次得到印證:2023年OPEN AI的更新讓大部分AI創業公司一夜歸零。

3,行業趨勢

科技更新隻會越來越快,既然要重新開始,就選個最有前景的。

4,行業競争

年齡越大,體力和精力隻會越來越差,但比以前更有耐心了,是以要選競争最小的那個,什麼事情競争小?猶太人說,做選擇要選最難的那個,畢竟為難自己的人總是少數。

經過分析之後有了答案,因為建築裝飾行業未來有且隻有一個方向:BIM。

—— 03 ——

其實建築裝飾行業是一個非常古老的行業,智能化程度、工業化程度隻比農業好一點點。這有着巨大的市場前景,後來國家推動的智慧城市、智能制造、智能審圖、數字經濟以及最近國家提的新質生産力都是這個意思。

于是去了解了建築裝飾領域的BIM現狀,建築以翻模為主,室内基本為零,好壞優劣衆說紛纭。說歸說,試過才知道。

試過之後,對翻模、傳統的模組化标準沒什麼興趣,倒是發現這玩意兒的參數和資訊很有意思,當它用在正向設計、特别是室内設計領域很有搞頭。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參數化、資訊化和高度內建化這三個特點。

現身說法,為什麼我會選擇BIM?

參數化解決了大量重複性工作。

比如核對圖号、标注材料、立面圖生成、材料表生成等等功能,都是資料驅動,以前需要非常細心核對的事情,現在可以通過軟體輕松解決。當人力成本越來越高,這将有巨大的優勢。

由于是資料驅動,在新型設計方面的應用也會更好。因為我了解過紮哈的設計其實也是資料驅動,這就類似于手工記賬和Excel記賬的差别、手工海報和淘寶智能生成海報的差别。

當然後來确實是這樣,國外已經有很多公司将BIM作為基礎平台,把設計規範植入其中智能生成平面布局、效果圖、施工圖。

在目前2024年3月,各類公司都在做類似于AI生成效果圖的教育訓練,競争也逐漸白熱化,咱們都是自己人,多說一句:概念方案能生成了,效果圖能生成了,施工圖呢?如果現場勞工看不懂圖紙問AI嗎?

現身說法,為什麼我會選擇BIM?

然後就是資訊化

在傳統的工作流程中有很多溝通新的丢失。設計師溝通方案用CAD出平面,換人換軟體用SU出施工圖,再換人換軟體用CAD出施工圖,再換人換軟體根據施工圖做物料清單、軟裝清單、五金潔具清單,如果方案修改,這個流程需要再來一遍。這個過程有很多的問題:

*SU模型設計師做的細節和原因不會告訴施工圖的小夥伴;

*施工圖一次成型沒有錯誤當然是OK的,但是修改之後就會越來越亂;

*施工圖完了之後,效果圖更新時,完全不知道施工圖改了哪些地方...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你會發現這些年甲方的投資越來越謹慎,特别是疫情之後,要求越來越高,特别是對資料和資訊的需求,這個也好了解,他們需要計算投入産出,需要多層次多元度的衡量。對于溝通效率的要求更是越來越高了。

不得不承認,傳統的工作流程和軟體越來越不符合工作需求。

對于大型項目來說,走傳統流程是國家的硬性要求,有各種限制是必然的,用起來不爽也是必然的。但在室内設計的一般項目上,這些都變得不再是問題,沒有強制性的模組化規範、沒有那麼大的體量、沒有那麼多的專業配合,怎麼效率高怎麼幹,怎麼爽怎麼來。模組化一次,效果圖、施工圖、各類資料全部都有了,還避免了各種無效溝通。

現身說法,為什麼我會選擇BIM?

資料化的驅動方式,還讓BIM成了AI融入建築裝飾行業的接口。沒辦法,傳統的CAD、SU、BLENDER、3DMAX從基礎架構就決定了他們未來的宿命。隻有Revit和Rhino才是資料驅動,隻有他們這種參數化軟體才能更好的融入工業制造。

産業更新、行業更新帶來的變化是巨大的,室内設計的路徑開始分岔,一條是藝術方向,走向自我表達;另一條是工科方向,走向工業制造。這個轉變必定是痛苦的,這個改革也不是公司請幾個專家上上課就能轉型成功的。還是那句話:如果既得利益者能轉型成功,年輕人的機會在哪裡?

還有,室内設計的未來一定是螞蟻市場,突出個性化,每個設計師都有獨特的設計理念和極具标簽化的設計語言,吸引來的顧客是認可設計理念的超級粉絲,關注的是設計思考的過程,而不是無止境的比稿、做自己不喜歡的設計方案。這類小型的設計公司在初期沒有預算擴充規模,大部分時候是靠設計師自己在把控每一個設計細節。這樣的工作方式會更加的貼合他們。

于是,深入了解Revit,并且嘗試用它做正向設計。由于Revit是一個邏輯性非常強的軟體,一開始的應用是非常痛苦的,畢竟30多歲的人了,精力和記憶力大不如前,抛棄原有熟悉的工作流程,重新開始,更是難上加難。想要搞定它,隻能是多加練習,學會一個新用法,往往需要重複5~10遍才會記得。

相信正在學習Revit的部分小夥伴也會遇到類似的情況,那麼請你一定要堅持下去,邁出第一步總是需要勇氣的。當跨過第一關,你會感到無比的輕松,豁然開朗。走過之後才會發現,事情遠沒有想象的那麼難,集中精力花上一段時間,再難的事情都會迎刃而解。

—— 04 ——

當然這些年也配合境外設計公司做了很多BIM深化工作,在過程中對Rhino也有了一定程度的熟悉。下一步應該是Grasshopper,或是寫個插件試試...

然後,不再停歇,一路向前,吃過落後的虧,怎麼還敢輕易的讓自己落後呢?

5天時間,從認識BIM——從CAD+SU快速轉向revit、快速入門BIM——解密BIM工作流核心邏輯,協同制圖——再到利用BIM降本增效——最後結合BIM+Ai實作數字化圖紙,徹底重塑你的深化設計的認知。

現身說法,為什麼我會選擇BIM?
現身說法,為什麼我會選擇BIM?
現身說法,為什麼我會選擇BIM?
現身說法,為什麼我會選擇BIM?
現身說法,為什麼我會選擇BIM?

↑上下↓滑動檢視完整課表

今天的内容就分享到這了,感興趣的點贊,轉發支援一下~

現身說法,為什麼我會選擇BI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