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鄉村生活“出圈” 文化振興“有範”

作者:自貢觀察

自貢網記者 周姝

在青磚黛瓦中,體味小鎮優雅;在青山綠水間,感受自然氣息;在鄉村美景裡,鼓了村民錢袋子……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鄉村文化如何做好保護傳承?鄉村文化資源的澎湃活力如何助推文化産業綻放新光彩?怎樣滿足農村群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自貢市自流井區,我們看到了高品質打造多彩鄉村文旅目的地的生動樣本。

鄉村生活“出圈” 文化振興“有範”

彰顯特色元素 為鄉村文化積蓄打卡理由

“人面、桃花、船塢,深得其味,春水蕩漾适合小酌、春困,将經年的宿醉,瀝在枝桠上。”4月3日,一名遊客在自流井區尖山風景區遊玩時有感而發,即興寫下一首小詩。

鄉村生活“出圈” 文化振興“有範”

時下,正是桃花盛開的季節。第二十四屆自流井·尖山桃花會迎來源源不斷的遊客,成為自貢火爆的賞花地。

“尖山風景區裡的桃林占地60餘畝,有觀賞桃花5000餘株,具有花期長、花瓣多的特點。現在這片桃林已經成為村民們緻富的‘寶地’了!”自流井區榮邊鎮尖山村黨總支書記陳桂英表示,近年來,村裡的農家樂和民宿迅速增加到32家,雖然特色各異,但都優先吸納當地村民就業,讓他們在家門口吃上了“旅遊飯”。

鄉村生活“出圈” 文化振興“有範”

再看以“康養”定位的飛龍峽鎮,積極打造“峽谷裡”文旅品牌,又是另一番熱鬧場景:在草堂村,“不晚小院”特色民宿成為近郊遊最新“網紅”打卡地,“頑皮營地”主打森系輕奢露營,可為遊客提供圍爐煮茶、戶外烤肉、露營住宿等休閑項目;狸狐洞湖光山色交相輝映,令人流連忘返;漆樹社群屹立的樂善坊古迹,在歲月的洗禮後古韻悠悠;在新國村,遊客可以在“閑雲漫品”農家餐廳一邊品嘗特色美食一邊觀賞森林日落美景,并騎上越野摩托,體驗叢林山地越野的樂趣……

近年來,自流井區着力保育天然氧吧,管理鄉村彩色,浸潤田園秀美,更新舉辦“國際詩歌周”“鄉村文化旅遊節”,給詩和遠方一個愉悅的向往理由。尖山藝術小鎮、健康田園、花滿鹽都等田園綜合體相繼建成,精品葡萄、優質黃桃、紅心猕猴桃等采摘基地次第形成,建構起較為成熟的鄉村旅遊路線,給“美麗資源”注入了“美麗文化”,再轉化為“美麗經濟”。

再現古風古韻 為鄉村文化注入舊日情懷

不久前,由自貢市文化館主辦的一場書畫雅集在自流井區原鄉裡國風主題街區舉行。

不同于之前的三屆雅集活動将地點設定在南湖體育中心内,本次活動走進以江南國風建築為基底、以自然生态為肌理的主題街區,把與“月”相關的詩詞、書畫、器樂、歌舞同小橋流水、亭台樓閣、青瓦白牆、飄香丹桂串聯在一起,讓詩畫中所描繪的中秋美景,在所有參與者眼前呈現。

鄉村生活“出圈” 文化振興“有範”

延續曆史文脈,抓住鄉村的根與魂,在舊日時光和傳統民俗中找回現代人遺失的鄉愁記憶,自流井區用文化的溫度為鄉村旅遊增添“可帶走的回憶”。

追溯農耕文化,唱響“田園牧歌”。占地7200畝,以田園農耕、精品農業為主題的春風桃源小鎮,不僅還原具有中華傳統文化特色的“桃源生活”,還通過精緻包裝鄉村田園生活、舉辦系列農耕文化主題活動,讓鄉村文化與生活之美水乳交融。

鄉村生活“出圈” 文化振興“有範”

深耕民俗文化,端出“鄉愁盛宴”。組織藝術骨幹走進鄉村開展創作教育訓練采風活動,近年來創作了大量富有鄉村特色的舞蹈、歌曲、書法、繪畫、攝影作品,湧現出以舞蹈《豐收漁歌》《我們的田野》、歌曲《幸福美麗竹元村》為代表的作品30餘件。延續“最自貢”的觀燈習俗,建設中國彩燈小鎮,打造仲權鎮新春歡樂季,開發關聯性創意民俗文化産品。

挖掘曆史文化,保護“共同記憶”。該區堅持開展鄉土風貌田野調查、曆史文化遺迹現狀及保護利用研究等資源挖掘,編撰《年代自貢》《自流井區鄉村振興鄉土風貌田野調查報告》《自流井區紅色革命曆史》等系列叢書8冊,系統梳理鹽業曆史、紅色文化、鄉土風貌等曆史文化遺迹。制作“自流井區城區曆史文化資源分布圖”“自流井區曆史文化保護傳承資源圖”,所有文物保護點位均上圖、挂牌。

傳承紅色基因 為鄉村文化賦予時代精神

“還我盧德銘、還我總指揮!”在盧德銘紀念館裡,一名胸前佩戴紅領巾、腰間挂着擴音器的紅領巾講解員,正聲情并茂地為同學們講解盧德銘烈士的革命事迹。

傳承紅色基因的自流井,走出了盧德銘、李仲權、李筱亭等革命英烈和仁人志士,湧現出一大批先進模範人物。

鄉村生活“出圈” 文化振興“有範”

“我覺得到所謂的網紅景點,留不下深刻的印象,我會選擇去看看曆史、看看民俗,了解老一輩的生活狀态。今天到盧德銘故居感受很深,這次‘紅色文化旅遊’很有意義。”離退休人員李紅英感慨道。

如今的消費者不再滿足于到景區“打卡遊”,更願意選擇看民俗、看曆史、看文化,越來越追求個性化、深度化、特色化的品質旅遊。記者采訪中發現,依托“盧德銘家鄉”這一紅色招牌,竹元村如今吸引了不少慕名而來的人,進而帶動整個仲權鎮和自流井區的旅遊發展。

為了“續寫”紅色傳奇,擦亮紅色鄉村品牌,竹元村有了一曲悠揚動聽的村歌《紅色美麗竹元村》。這裡還是德銘紅色傳承寫生基地,四川輕化工大學的師生們,會不定期到此開展講座、展覽、寫生、送文化下鄉活動,并為村民提供紮染、彩燈制作等教育訓練。

探索着“産業+紅色文化+新農村建設”紅色旅遊模式的竹元村,依托周邊尖山農團風景區以及G247國道、飛龍峽快速通道等交通配套,正在讓“紅色”成為自流井振興鄉村文化中光彩奪目的一筆。

(本文圖檔除署名外,均由自流井區文化廣播電視和旅遊局提供)

編輯:張才

編審:喻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