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王興步做客“濟衆講壇” 為醫學生作醫學人文教育

作者:愛濟南新聞用戶端

山東大學基礎醫學院第五屆醫學人文月開幕式暨第十期“濟衆講壇”專題講座于3月31日在山東大學趵突泉校區舉行。

王興步做客“濟衆講壇” 為醫學生作醫學人文教育

山東大學基礎醫學院兼職教授、山東省研究型醫院協會秘書長王興步主講以“向老子問道,做人文醫生”為題的講座,山東大學齊魯醫學院學生管理辦公室副主任、團工委書記孫钰,基礎醫學院黨委副書記姜昆參加活動。

王興步做客“濟衆講壇” 為醫學生作醫學人文教育

孫钰在緻辭中希望醫學人文月活動能夠加深同學們對醫學人文素養内涵的了解,努力成為“五術具備”的醫學人才。

王興步做客“濟衆講壇” 為醫學生作醫學人文教育

姜昆表示,基礎醫學院将持續加大“鑄魂、明德、求真、擔當”四大工程建設力度,希望同學們不斷涵養醫學人文素養,努力學習醫學知識,弘揚齊魯醫學文化,踐行齊魯醫學精神,成長為可擔當民族複興重任的醫務工作者。

王興步做客“濟衆講壇” 為醫學生作醫學人文教育

學生代表發言,并發出做人文醫生倡議書。

王興步做客“濟衆講壇” 為醫學生作醫學人文教育

開幕式後,王興步作了兩個小時的精彩演講。對于此次講座,王興步精心準備,内容豐富翔實,不時穿插生動、典型的視訊資料,與新時代的齊魯醫學學子們分享道家思想智慧,倡導大家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感悟醫學人文内涵和魅力,倡導大家做一個人文醫生。

王興步做客“濟衆講壇” 為醫學生作醫學人文教育

“42年前,我從沂蒙山區考入這座享譽海内外的百年醫學殿堂——山東大學齊魯醫學院。此次再次回到母校趵突泉校區,置身于如詩如畫的美麗校園,一座座中西合璧的教學樓,一幢幢古樸典雅的小洋房,一條條曲徑通幽的校園路......對我來說,是那麼的熟悉,那麼的親切。重返母校,感慨萬千,把我一下子拉回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那激情燃燒的大學歲月。”王興步開場白一席溫暖的話語,拉近了與同學們的距離,也調動了現場聽課氣氛。

随後,他與大家分享了自己做臨床醫生、體育記者、報社副總編輯的人生經曆。王興步表示,自己現在做研究型醫院協會秘書長,對醫學也一直有着難以割舍的情結,幾十年來一直關注和支援齊魯醫學的發展。近年來,他孜孜不倦鑽研學習傳統文化與醫學人文,每年參加幾十場醫學學術會議,與臨床醫生分享和交流學習心得。

王興步做客“濟衆講壇” 為醫學生作醫學人文教育

講座中,王興步圍繞“向老子問道,做人文醫生”主旨,從“老子其人”“《老子》其書”“老子其道”“老子的智慧”“醫學人文關懷”“醫學之大道”角度一一解析《道德經》經典語錄、觀點,以及其所滲透出的醫學人文精神,向同學們闡釋了老子“道法自然”“萬物有道”“上善若水”“大象無形”等核心觀點,引出了“醫道”“醫德”概念,希望同學們可以從道家文化中啟迪人生,汲取智慧,有益于未來的臨床工作,指導臨床實踐。

老子說,“知常”,就是遵循道,道就是規律、規則,遵循道就能成功,就能避免一些危險。因為“不知常,妄作兇。”

如果違背道,就會受到懲罰,就會付出代價。按照道去做,就是有德,否則就是失德、無德。

對醫者來說,行醫就要遵循醫道,遵守行醫的規律和規則。

如果在臨床上不按照醫道去做,談不上醫德,就會出問題,草菅人命,甚至危及病人生命,就成了一名庸醫。

就拿外科醫生來說,如果不遵循醫道,不按照手術指南以及遵循個性化的原則,手術刀就成了殺人的屠刀。這是非常可怕的,是以要對症開刀,嚴格掌握手術适應症,不能一刀切之。

到底什麼是“醫道”?隻能靠個人去悟。

王興步認為,醫道是識病斷病、治病救人、救死扶傷、防病治病的道理和規律。“醫道,歸根結底自然也當是人道,而人道的核心則是夫妻,幫助人。”

“醫術是治病救人的方法和技術,是醫道的具體表現和具展現象。”“道像風,無處不在;水最接近道,澤被萬物”……王興步認為,醫學是對生命的極度尊重與真摯關愛,醫學人文精神是醫學的靈魂,反映了人類對生命的根本态度,是對生命的尊重、關注和敬畏。

王興步從醫學、醫院、醫生三個方面講述了醫學人文的精神内涵,告誡同學們要重視患者、關愛患者、尊重患者。要遵守倫理道德,學會和病人溝通的技巧。

“醫務人員最重要的本領不僅僅是診療技術,還有與不同患者溝通的能力。要認識到‘病人好,我才好’。病人可以沒有我們,我們不能沒有病人。病人可以選醫生,醫生不能選病人。”談到從醫經驗,王興步娓娓道來。

如何建構和諧的醫患關系?王興步認為,醫學的本質是人學,作為醫者需要與患者加強溝通,有時候溝通比治療更重要。

王興步表示,作為醫者要學習老子無為的智慧、處下的智慧、守弱的智慧、利他的智慧、知止的智慧和不争的智慧,學會換位思考,學會守弱,學會保護自己,學會化解糾紛。要向水學習,做一個上善若水的醫者。

老子“無為的智慧”,不是什麼事不幹,不是無所事事,而是不做不該做的事,換句話說,就是做自己該做的事,不違背自然,不妄為,不胡作非為,不瞎折騰。作為醫生,不能隻考慮能為病人做些什麼,還要想到不該做什麼,避免過度醫療,絕不能開大方,亂檢查,那樣就違背醫道。

老子說,“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對醫生的啟示,就是在臨床工作中,在病人面前,要和藹可親,謙卑處下,平易近人,不要高高在上,也不要因為自己對專業知識了解的多,對病人不屑一顧。醫生的人生價值是通過病人來實作。如果沒有病人,醫生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老子“守弱的智慧”,不是讓我們做一個弱者,而是懂得以退為進,因為弱之勝強,柔之勝剛,柔弱勝剛強。柔弱是生命的狀态,堅強是死亡的狀态。在處理醫患糾紛時,要學會守弱,一方面化解沖突,另一方面保護了自己。

老子在第八章提出了上善若水的命題。

老子說,“水善利萬物而不争;處衆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争,故無尤。”, 最高的善行就像水一樣, 水有七種美德,也就是“七善”,最重要的品質就是善利萬物而不争,就是利他的智慧和奉獻的精神,

水善利萬物,醫生是善利病人。水滋潤了萬物,也成就了自己的事業和口碑。我們要學會利他,利他是更進階的利己。隻有我為人人,人人才能為我。

王興步說,醫學的真正目的就是幫助病人,善利病人。醫學雖然發展很快,但仍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很多疾病是治不好的。作為醫生,幫助了病人,解除了病人軀體上的痛苦,心理上給與病人撫慰,就赢得了病人的信任。

醫患之間應該是什麼關系?王興步認為是師生關系,醫生在臨床上每治好一個病人,就增加了一次提高技能和增加經驗的機會,病人是真正的老師,醫生是從病人的身上學到了很多書本上沒有學到的東西。

如此,就能建構起和諧的醫患關系,王興步一番語重心長的話語引得學生紛紛點頭表示贊同。

王興步做客“濟衆講壇” 為醫學生作醫學人文教育

“醫生職業幸福從哪裡來?從醫學人文精神中來。醫學人文就是醫療實踐活動中始終重視患者、關愛患者、尊重患者的一種文化。離開人文關懷,醫學就失去了靈魂。”王興步衷心希望,讓醫學從實驗室裡走出來,面向社會;讓醫學從醫院中走出來,面向大衆;讓醫學從醫生中走出來,面向患者。

他認為,好醫生有三種境界:不但會做,知道做什麼,更重要的是把握“不該做什麼”——此為無為而治;不但能夠診斷疾病,更能夠排除疾病,敢于否定,勇于擔當,多數情況下是“摘帽子”,減藥物,做減法——此為大道至簡;不僅會看病,更要會看人;重整體,重後果,重心理。既治病,又治心,因為人是一個整體,有血有肉有情感,不能隻盯着各種輔助檢查,還應給人以心靈上的撫慰——此為道法自然。

講座最後一部分,王興步講述了齊魯醫學史上十幾位泰鬥、大師和傑出校友大醫情懷的事迹,他們是:鄭元龍、孫鴻泉、蘇應寬、江森、戚仁铎、楊亞超、傅曾矩、馬沛然、宋惠民、張運、于金明、葛均波、陳子江、甯光、胡三元、馬承恩、李剛和田輝,有的是王興步在校學習時的老師,有的是王興步熟識的校友或同學,他們都是齊魯醫學的榜樣。王興步細數上述大醫感人事迹和情懷,向同學們闡述了什麼是心中有大道的醫生,号召同學們要向前輩學習,做一名胸懷天下的大醫生。。。

王興步做客“濟衆講壇” 為醫學生作醫學人文教育

“心中有大道,方能成大醫”,王興步還引用鐘南山院士話語中“選擇醫學可能是偶然,但你一旦選擇了,就必須用一生的忠誠和熱情去對待它。” 希望同學們在未來的學習生活中,堅定理想信念,努力學習鑽研醫學理論知識,掌握精湛的技能,提升深厚的醫學人文素養,弘揚齊魯醫學文化,踐行齊魯醫學精神,以成長為“五術兼備”的高素質複合型醫學人才為目标,在以新時代衛生健康事業發展助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道路上,砥砺奮進,不負韶華,做一名有溫度的人文醫生,做一名有情懷的齊魯醫學人,為健康中國貢獻力量。

王興步做客“濟衆講壇” 為醫學生作醫學人文教育

(作者:徐從芬)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