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賽點 | 揭秘中國體操女隊為何頻頻失誤 身中“三毒”的她們出路何方

賽點 | 揭秘中國體操女隊為何頻頻失誤 身中“三毒”的她們出路何方

在2022年利物浦舉辦的世界體操錦标賽上,中國女隊在團體比賽中出現了多次失誤,最終隻獲得第六名。在比賽中,唐茜靖平衡木掉下兩次,四項多次大失誤,羅蕊掉木+打杠,最終原本賽前被一些體操迷認為可以沖擊金牌的女子體操隊,最終比得完全“砸鍋”。賽後,不出意外地,體操隊高層将失誤歸咎于隊員心理素質不行,失誤太多。以下是葉振南的采訪原話:

賽點 | 揭秘中國體操女隊為何頻頻失誤 身中“三毒”的她們出路何方

然而,問題,真的出在中國女隊隊員的抗壓能力麼?

熟悉中國女子體操隊的人一定清楚,近幾年來,中國隊在團體比賽中總是失誤連連。我們列舉一下最近幾年的中國隊女團在團體決賽時的表現:

2023年世錦賽:歐钰珊平衡掉下器械,張清穎尤爾琴科正撐動作失敗,折算1.5次大失誤

2022年世錦賽:唐茜靖與羅蕊在高低杠與平衡木都出現多次大失誤,折算5~6次大失誤

2021年東京奧運會:蘆玉菲高低杠掉杠,唐茜靖歐玉珊跳馬坐地,歐玉珊高低杠編排問題比出5.2的成套,折算3~4次大失誤

2020年疫情原因無體操大賽

2019年世錦賽:高低杠劉婷婷掉下兩次,平衡木劉婷婷掉木+扶木,折算3~4次大失誤

2018年世錦賽:高低杠劉婷婷虛擺,平衡木章瑾陳一樂掉木,劉婷婷扶木,折算3次大失誤

2017年單項世錦賽不比團體

2016年裡約奧運會:商春松高低杠掉杠,毛藝自由操大崩潰相當于大失誤兩次,折算3次大失誤

2015年世錦賽:王妍平衡木掉木,折算1次大失誤

2014年世錦賽:商春松高低杠掉杠兩次,姚金男高低杠掉杠,陳思怡自由操扶地,折算4次大失誤(另外這屆沒有大失誤的自由操比的很差,跳馬也上了陳思怡這樣一個低分DTY)

2013年單項世錦賽不比團體

2012年倫敦奧運會:鄧琳琳平衡木掉木,黃秋爽平衡木扶木,自由操坐地,姚金男計入低分DTY,折算3次大失誤

2011年世錦賽:黃秋爽高低杠掉杠,譚思欣平衡木掉木,自由操大崩潰丢失動作+特定+摔倒相當于大失誤兩次,折算4次大失誤

2010年世錦賽:江钰源高低杠掉杠+丢失動作+特定,黃秋爽高低杠松腰+自由操出界,眭祿平衡木扶木+掉木,折算3~4次大失誤

2009年單項世錦賽不比團體

2008年北京奧運會:程菲平衡木掉木,折算一次大失誤

2007年世錦賽:程菲跳馬摔倒,李珊珊自由操大崩潰相當于大失誤兩次,折算3次大失誤

2006世錦賽:全部成套成功

以上是從打破10分制以來,體操隊所有的團體比賽發揮。

我想,有心的小夥伴一定發現了。體操隊女隊的團體比賽,大失誤是常态,不失誤才是異類。而且絕大多數年份,團體的失誤次數都在3次左右。

如果一次兩次,團體失誤三次,那可以說是一種偶然。

但如此多年持續的團體大失誤三次,那這,還能稱得上偶然麼?難道次次,都說是運動員心理素質問題,需要回去總結提高麼?

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十分制霸主羅馬尼亞女隊,屢屢在團體上演所有成套全部成功,多次憑借穩定性逆襲大熱門奪金(如2000年奧運會團體)或擊敗多次失誤的對手奪牌(如07、08年團體戰勝俄羅其隊),以及從2011至2019,連續七屆團體12套成套全部成功無大失誤的美國女隊。這說明,至少對有些隊伍來說,團體全部成功是絕非偶然的。

我想,我們應該做的,是從中總結出規律,仔細想想,倒底是為什麼,造成了這一切?

1.體操隊隊員的大失誤,是普遍常态,而絕非個例

體操迷經常調侃某些運動員“賠錢”。如黃秋爽、譚思欣、劉婷婷、歐钰珊等運動員,都曾多次被指責為穩定性不佳、坑害團體。然而,國内某位著名體操迷曾列舉了中外名将的大賽大失誤比率,得到了非常驚人的結論:

我們看中國名将的“掉鍊指數”,可以粗略了解為大失誤率:

王甜甜 28.6

程菲 28.1

林莉 27.3

李娅 26.7

姚金男 25.6

張楠 23.8

範晔 23.6

黃秋爽 22.9

王妍 25.7

江钰源 11.4

商春松 15.7(不過江、商二位,團體或預賽貢獻過失2分的尴尬記錄,江還貢獻過兩次,是以這個指數略顯“虛高”)

鄧琳琳 5.7

李珊珊 40

劉婷婷 27.8

唐茜靖 21.9

歐钰珊 23.5

(其中劉婷婷、唐茜靖、歐钰珊三個人的數字是我自己算的,統計标準不完全統一,該值可以作為參考)

我們再來看一看國外的名将:

komova 20

iordache 28.7

MUS 10.7

BILES 5.7

GABBY 13.5

ponor 8.8

liukin 7.5

pavlova 14.7

melnikova 11.6

porgras 8.6

可以看出,中國運動員的失誤率,普遍集中在20%-30%這一區間(除了鄧琳琳),而國外的主将,除了被認為心理相對脆弱的komova與iordache外,大部分位于10左右。相比之下,gabby的13.5已經是美國運動員中顯得非常容易失誤的運動員了,而這個“掉鍊指數”的直覺回報,就是團體失誤率。

可以看出,除了極特别的幾位外,中國運動員的大失誤率普遍集中于25%左右。而熟悉機率的同學,也一定很清楚,當團體比12套的時候,根據中心極限定理,那平均的大失誤次數将無限接近3次。并呈正态分布(标準差大概1.5次左右)

這就是為什麼,除了幾次比較特殊的團體(如06 08 15)之外,中國隊團體普遍大失誤3次左右的原因,以上,就是為什麼團體會大機率出現三次大失誤的數學原因。

賽點 | 揭秘中國體操女隊為何頻頻失誤 身中“三毒”的她們出路何方

數學原因找到了,那麼,更深一層次的原因是什麼呢?或者說,有沒有更符合一定指導意義的原因呢?

2.女子體操的“三毒”動作

在女子體操的各項裡,有三類動作,我個人習慣将之稱為“三毒”。這三類動作,是并掏、扭臂轉體、結環跳。

為什麼将這類動作稱之為三毒呢?它們有一定的共同點:

(1)這三類動作都可以說是柔韌性動作,考較的,是運動員的“軟功”。一個運動員的柔韌性越好,越容易做出這樣的動作,以此來上難度。

(2)這三類動作,都比較吃“童子功”。運動員在小時候,身體柔軟時,更容易上這樣的難度,運動員年紀越大,身體越“硬”,這類動作也就越不容易學。

(3)這三類動作,都有相對較高的難度價值(有大量E組動作),且易于形成連接配接。高低杠上,無論是并掏360還是并掏shapo,都是著名的“刷分利器”,扭臂轉體以中國擅長的林莉轉體、淩潔轉體、畢文靜轉體為例,長期作為體操隊高低杠的“基石”,高低杠高手基本必然會将之編入成套。結環跳在平衡木上擁有大量D、E組動作且容易達成0.2的混合連接配接,是中國這兩個周期最主要的刷分利器。

(4)這三類動作,都容易給運動員帶來積損傷病。其中,并掏容易傷背、傷腿,扭臂轉體容易傷肩,結環跳容易傷腰胯。在這些動作剛練出來的時候,這個影響并不明顯,但随着訓練的加深,對運動員的積損傷病會逐漸累積,最後運動員因為不能承受傷病,競争力不行而退役。

國外運動員是如何面對三毒動作的呢?主要,有兩種思路。

一種是像biles一樣,成套中完全摒棄使用三毒動作,利用自己的力量發展動作難度,這樣最終可以通過科學的訓練,長時間保持競技狀态,基本不出現積損傷病,并擁有相對積長的職業生涯,發育關影響也較小。

另一種則是像mustafina一樣,mus會不會并掏呢?她會。mus會不會結環跳呢?她也會。但是她平時的小比賽并不使用這些動作,而是在生涯的初期,憑借高難度打出名頭之後,便各種“雪藏”自己的動作儲備,甚至連世錦賽,她也不将自己的競争力拉滿。而到了真正重要的比賽(奧運會),她再把自己的并掏拿出來,展現競争力,一舉奪金奪牌。

應該說,這兩種思路都是世界名将經常選擇的道路,從一定角度上來說,可以有效地延長自己的職業生涯,持續展現更高的競争力。

但是,這兩種思路,在大陸,基本都是行不通的。這就要說到“三毒”動作的退化動作。

扭臂轉體,是沒有退化動作的。

并掏,可以退化成正掏和蹬杠。相對而言,正掏與蹬杠屬于對人體積損傷較小的動作,隻是難度比并掏低一級别。

結環跳,可以退化成非結環跳,例如交換腿結環,可以退化為交換腿跳。

大陸為了刷取最大的難度分,往往趨向于使用相似的技術編取多個動作賺取最大的難度分數,這就使得很難在編排上儲備“退化套”。例如,體操隊使用并掏shapo的運動員,很多在成套中同時編入了蹬杠shapo或正掏shapo,這樣一旦“退化”,就會造成動作的重複。例如東京奧運會上,歐钰珊的前兩串分别是并掏shapo+pak,蹬杠shapo+京格爾。結果到比賽場上,因為傷病原因,并掏shapo做不了,無奈之下隻得使用兩個蹬杠shapo,第二個動作判定為無效動作不承認,成套難度驟降至5.2,就是這一問題的直覺展現。同樣,體操隊也不有少運動員在平衡木成套中同時編入交換腿結環與交換腿跳,那如果使用退化成套,成套必須大面積修改,這在大陸來說并不現實。

另外一個問題是,體操隊在平衡木上使用結環跳的主要作用,并不在結環跳本身的難度價值上,而更多集中在結環跳附加的連接配接加分。結環跳變成非結環跳,本身隻損失0.2,但是很可能帶來連接配接加分的大面積縮水。例如,交換腿跳+跨跳結環+小翻這一連接配接,原本連接配接加分是CDB,0.3,但是如果你将跨跳結環變成跨跳,那這一串就變成了CBB 0.1,成套難度瞬間縮水0.4,幾乎接近一個扶木這樣的失誤。是以對大陸來說,結環跳是競争力的展現,不能縮,一旦縮水,競争力全無,優勢将瞬間化為泡影。(相比之下,mustafina的SR是單做的,就算不用結環跳,用其他D組技巧或舞蹈頂上,也隻損失0.1,最多損失0.2,因為她們的成套是不依賴這類動作刷分的,結環跳僅用來作錦上添花使用)

同時,扭臂轉體、結環跳等動作,是在大陸已經被驗證過,可以通過不斷地柔韌訓練來大範圍推廣的動作。或者換句話說,這是大陸教練擅長教的動作,是他們的“殺手锏”。不同的教練可能有不同的擅長點,而力量訓練在大陸根基相對薄弱,是以,使用柔韌訓練,是運動員最快速能展現競争力的辦法。對教練來說,是不可能放棄自己的殺手锏的。

3.細聊“三毒”動作的負面影響

我與部分退役運動員聊過,在她們退役之後,仍然有時會感覺“腰酸背疼”,這便是柔韌性動作的積損傷影響。的确,柔韌性動作的優勢是擁有一套非常成熟的訓練體系與上升通道,可以在最快的時間展現運動員的競争力,但其負面影響,倒還不僅僅在縮短運動員的運動壽命上。

我們知道,中國運動員擅長的扭臂轉體動作(如林莉轉體、淩潔轉體、畢文靜轉體)會導緻運動員肩傷累積,而一個運動員的肩傷最直覺的展現就是踺子能力的下降。而踺子能力的下降又直覺地展現在跳馬Y系列的撐馬與自由體操的多周空翻能力(對于一周空翻而言,相對來說不是特别依賴踺子帶起來的高度,更依賴轉速,是以大陸比較流行使用後直1080等動作作為主串)。

是以,自從04年(04年開始由于林莉轉體已經命名,大陸開始大面積使用三大轉體技術)開始,大陸開始逐漸顯現跳馬與高低杠的不相容性。很多體操名将在生涯初期擁有DTY與高難度高低杠,在生涯的後期,兩者很難同時保持,開始出現跳馬嚴重品質下降(如江钰源、姚金男)甚至DTY做不了,隻能做FTY(如何可欣、譚思欣、唐茜靖、劉婷婷等極多運動員),而這些運動員都是高低杠依賴扭臂轉體來提升難度的運動員。一個天才運動員,很可能在生涯初期能夠短期保有跳馬與高低杠的難度,但是随着時間的累積,她們的跳馬水準漸行漸遠,距離高水準跳馬一去不複返。也有部分運動員(如譚佳薪),選擇優先保跳馬,少練高低杠,于是在生涯後期仍能擁有品質不錯的DTY(但已與生涯初期相比有所下滑),但高低杠的轉體角度日漸崩潰,林轉、淩轉這樣的動作隻能“能做”,但“做不好”。

相對而言,畢轉、林轉與淩轉這三個轉體之中,根據經驗資料統計,淩轉對運動員的肩傷是影響最大的(因為淩轉是扭臂進扭臂出,全程扭臂,要經過兩個扭臂大回環),林轉其次,畢轉對運動員的肩膀影響相對最小。但是,從訓練的角度來說,林轉與淩轉擁有較高的相似性,而畢轉的技術相對其他兩個,差别要大一點點,是以隻要學會林轉的運動員,往往新學淩轉很容易,學習畢轉就需要一定的門檻。而目前的規則規定,畢轉與淩轉不能同時使用。是以,為了盡快展現競争力,中國運動員更傾向大面積使用林轉+淩轉,畢轉則在中國國家隊中逐漸被摒棄。

中國隊中的黃秋爽、楊伊琳、杜思雨等運動員在生涯後期,仍然能擁有品質不錯的DTY,是擁有多種原因的。一部分原因是這幾個運動員本身就是中國天賦最好的運動員之一,另外,在其他人使用林轉+淩轉的時候,黃秋爽、杜思雨與楊伊琳的成套中則是使用畢轉+林轉,相對受影響較輕。另外,楊伊琳在後涯後期高低杠迅速退化,黃秋爽在2011年遇到了重大的傷病導緻休息了很長時間,杜思雨因為“吃球”原因長期休息“吃球教主”杜思雨誕生記——舉國體制金牌戰略的逆行者,都為延續其跳馬能力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另外,體操隊運動員中,成套中擁有E組扭臂轉體的,隻有一個人在正式比賽中登陸過自由操上的F組以上的兩周空翻(姚金男,登陸後直兩周),而且保存期限極短(隻有2011年下半年),其他擁有大空翻的運動員,普遍UB弱項導緻成套沒有E組扭臂轉體(如程菲、王妍、祁琦、劉津茹、劉景行、賈芳芳等),也有些運動員練過但搬不進成套(如羅歡、劉婷婷、歐钰珊),可見扭臂轉體技術對踺子的發力有一定的影響,大陸這些年跳馬和自由操的普遍孱弱,也與此有一定關系。相比之下,大陸96周期的跳馬自由操可并不弱,自由操上幾乎人手一個直二(連桑蘭這種二線運動員也有直二),跳馬也有多位跳馬好手擁有當年的頂級難度(莫慧蘭、吉利雅、奎媛媛、周端等),而當年,E組扭臂轉體尚未大面積普及(第一個E轉畢文靜轉體命名于97年)。

為什麼會造成這種現象呢?其實在大陸,也确實有不少運動員适合用扭臂轉體、結環跳這樣的動作來上難度(比如動作的創始人、範晔等)。但是,在大陸經過“試行”之後,發現這類動作确實“好用”,是以造成了一種現象,就是不管運動員的天賦好壞、适不适合上這樣的動作,一股腦地用“最靠譜”的方法上難度。這樣上難度快、上的穩、教練有經驗,這樣上難度的運動員能夠第一時間展現競争力成為國家隊教練最想要的半成品,那自然這樣上難度是最吃香、最應該做的事情。

而現在,所有的教練都想多帶人,把好苗子盡量集中在自己門下,這就意味着對于國家隊來說,“因材施教”的條件并不具備。因材施教是需要資源的,包括時間、器材,而這些,國家現在給不了,也并沒有能力去鼓勵。

一個比較經典的例子是上周期湖南隊的羅友涓。羅友涓出生于2001年,在奧運年後一年出生非常尴尬,這就意味着她能上奧運時就19歲了,如果是用柔韌的訓練法,到19歲時就多積損了不少傷病,到奧運時,絕對不會是自己的最佳狀态。而羅友涓本身屬于相對壯碩、力量型的運動員,并不擅長柔韌性的動作,對這類運動員,國家隊的教練組竟然沒人能教、沒人想教、沒人敢教,雖然條件出衆、力量不錯,空翻能力強,但因為不是國家隊教練喜愛的類型,最終生生進不去國家隊,被晾在了省隊裡,然後國内比賽這類型運動員也各種壓制,不能搶了國家隊的風頭,原本的一顆希望之星就這樣光速隕落,甚至沒有掀起一點浪花。

另如廣東隊的劉景行,出生年份和羅友涓一樣尴尬。她的強項是高低杠和自由操,其中自由操擁有後直兩周與團身旋,高低杠有蹬杠屈體特卡+pak。但是劉景行的動作并不是國家所鼓勵的,教練的相關經驗也比較匮乏,廣東隊雖然在國家隊的地位較高,但重點的資源都在劉婷婷、陳一樂、歐钰珊這樣“走正常路線”的運動員身上。在2018年全錦賽上,劉景行雖然擁有兩串在國内較高難度的兩周空翻(直二+團旋),但是自由操得分竟然隊内墊底,甚至不如省隊裡難度隻有4.5的梁绮峰,之後不管是國家隊還是廣東省隊都很快放棄了劉景行與對應的難度路線,畢竟劉景行的兩周空翻難度雖然在國内較高,但放在世界上還排不上号。

由于裡約奧運會中國體操無金入帳,體操的上司為了完成KPI,絕對不可能接受再次無金。為了完成自己的KPI,考慮到現實的嚴峻,中國女子體操将幾乎所有的賭注全部壓在了平衡木上。而平衡木有一個特點,就是它是體操四項中,最“平民化”,不吃天賦的一項運動。即使一個資質平平的運動員,通過馬拉松訓練,也能拉出一套相對不錯的平衡木來。是以,如果全民賭平衡木,是最有可能為中國拿到金牌,解決上司KPI問題的辦法。

但是,平衡木的教學,是最“費腳”的。我曾經與一位教練交流過,平衡木的教學整體比較耗人,如果運動員的基礎一般,能力還沒開發出來,底子打的不好,就進行馬拉松式的平衡木訓練,那運動員很容易累積腳傷。多次的腳傷産生的問題就是影響落木的木感,造成的結果就是雖然擁有理論難度很高的成套,但實際木上失誤率很高,造成了越要想平衡木金牌,越拿不到平衡木金牌的現象(2021、2022兩屆世錦賽,大陸都帶了多名平衡木好手,結果紛紛預賽或決賽失誤,最終平衡木金牌兩次被日本隊用低難度的穩定套撿漏)。

賽點 | 揭秘中國體操女隊為何頻頻失誤 身中“三毒”的她們出路何方

可是,要讓大陸也用低難穩定套,行不行呢?顯然是不行的。雖然低難度的穩定套很可能擁有一個較好的期望分數,但大陸是希望用這一項來争奪金牌的。你難度不如别人,就永遠受制于人,因為别人隻要順下來,你就毫無希望,大陸肯定不希望将舉國的希望都寄托在别人摔倒我們撿漏上,那麼,馬拉松平衡木就是大陸僅有的辦法,别無選擇。

(所謂馬拉松平衡木,有兩層意思,一是平衡木成套上的動作非常多,一套平衡木有15~20個動作,用來刷連接配接加分,是以有馬拉松成套之稱。二是訓練方式如同馬拉松,将一個運動員大量甚至是接近全部的訓練時間全部投入平衡木上,雖然運動員腳傷的風險在飛速累積,但可以快速提升奪金機率)

而在大陸,一旦運動員腳傷嚴重到不能練平衡木,那大陸也有辦法,“腳傷正好練高低杠”就是大陸體操屆的一個經典名言。腳傷上不了平衡木難度,那豈不正好在高低杠上有所作為。因而,體操隊在2020東京周期,練出了大量的平衡木好手+高低杠半吊子高手(有團體水準,但争金奪銀非常困難到不可能)。而因為腳傷不擅長落地,導緻大陸運動員無論高低杠還是平衡木都罕有在下法上上難度的。在2016周期,上大賽的五名運動員平衡木成套都擁有後直1080下這個F組動作,而2020周期,平衡木上C組後直720下成為國家隊标配,奧運會上跳馬兩個DTY皆盡失誤,從回放來看,這兩個動作空中都沒有什麼問題,但落地技術出現嚴重問題,運動員完全沒有落地準備,不知道該怎麼面對落地(特别是歐钰珊),于是雙雙出現坐地跪地失誤。很明顯,這是因為累積的腳傷,平時缺乏落地訓練導緻的原因。真正到了關鍵時候要“站”那麼一下的時候,“站”不住了。

類似的,東京奧運會範憶琳高低杠決賽,杠上動作順利完成,但是下法卻站不住,很明顯,也是因為落地準備不足,落地訓練不夠導緻出現了關鍵性失誤,如果她下法能站住,肯定能獲得獎牌,大機率可以拿到銀牌。

面對這個問題,目前看來,大陸選擇的辦法,是依靠基數取勝。什麼意思呢?就是我們國家反正有的是人,那一屆大賽上,我們帶上四五個平衡木高手。反正失誤率就算再高,也總有兩個能進決賽(理論上),然後決賽裡兩個,也總能順一個吧(大概吧)。當然,也有“運氣”特别不好的時候,比如2021、2022的體操世錦賽,2021預賽3砸2,決賽1砸1,2022年預賽4砸3,決賽1砸1.真碰上了,還有什麼好說的,回去總結,本屆體操大賽成績不佳的原因是運動員心理素質不行,失誤率太高,理論上我們應該能夠奪取金牌,可是失誤了,下次要好好反思。用這種方法拼來了平衡木金牌,那就是歡天喜地我們打赢了翻身仗,萬一沒拼來,就是運動員賠錢辜負國家培養。這樣的套路我們已經見了太多太多年,麻木了,也平靜了。

而依賴柔韌性動作的另一個負面影響,就是不能多“拉套”。在國家隊裡,下套是不能太頻繁的,否則運動員很容易拉廢掉。相比之下,美國與羅馬尼亞隊則會經常性地拉成套。之前有采訪中提到,羅馬尼亞隊保持穩定性的秘訣是,教練組會讓所有人統一拉成套,所有的成套隻要有一個人出現大失誤,就所有人連坐重新拉套,隻有所有人全部順下才允許離開。是以羅馬尼亞隊才能在大賽上,保持驚人的團體穩定性。而這,顯然在中國是做不到的,也不現實。成套的不熟練、累積的積損傷病、不能準确評估自己的身體狀态,直覺反映就是成套成功率的下降。我想,說到這裡,讀者應該能夠明白,為什麼中國隊的名将“掉鍊指數”集中于25%左右,這并不是運動員的問題,而是由訓練方針、國家戰略、動作選擇、教練的能力等多種因素決定的。而團體大失誤三次,注定會成為這種選擇下的一種常态而非偶然。

像下面這張圖,就是非常明顯的,因為柔韌性訓練過多導緻累積傷病,最後HOLD不住成套而大崩盤的例子:

賽點 | 揭秘中國體操女隊為何頻頻失誤 身中“三毒”的她們出路何方

值得一提的,在東京奧運會上獲得平衡木金牌的管晨辰,有心人可能會注意到,她的成套,“恰好”是不沾“三毒”的。她的高低杠成套裡沒有并掏,沒有扭臂轉體(後期因為全力沖刺平衡木金牌,高低杠也不怎麼練了),平衡木成套是中國少有的成套裡沒有結環跳的運動員。我相信,不沾三毒的成套,在一定程度上減小了管晨辰的身體損耗程度,即使在馬拉松訓練較突出的王群策徐驚雷組,也成功地“活”到了東京奧運會,并最終成功地獲得了東京奧運會金牌(另外管晨辰的年紀也相對比較小,積損傷總歸還是少一些)。

4.體操屆的新風——力量型與柔韌性的對比

這時,可能就有很多讀者發問了。既然大陸是這樣的,那國外,又會如何呢?

其實說來可笑,近幾年一些先前的體操小國(如英國、巴西、意大利、法國等)之是以追求力量路線,其原因是……人少……

對于這些國家來說,他們并不像中國擁有基數的優勢,不像中國可以從底層選拔,市隊、省隊、國家隊這一層層地篩選出最合适的精英。這些國家每出一個體操天才,都是很寶貴的,自然是不能像中國這樣肆意“折騰”。對于這些天才,想辦法延長她們的運動生涯是這些國家僅有的辦法。

在中國,一個天才被“禍禍”了不要緊,後面還有無數天才頂上來,這個天才練不動了,退役了,正好這個年齡趕着上大學,啥也不耽誤。是以理論上,中國可以用柔韌性動作來縮短運動員的運動壽命,這樣大家各取所需,該拿獎的拿獎,拿完獎迅速退役去上大學,你好我好大家好。但是,國外不行,你一個天才運動員一旦退役,對國家來說就是人才斷檔,競争力大打折扣。隻有延長這些運動員的競技壽命,保證她們退役後還能有新一代運動員接上,才是他們的當務之急。

是以,對這些國家來說,體操以前是“玩不起”的。想玩,就必須想辦法走一條出路。好在,對他們來說,沒有成績壓力,有獎牌是驚喜,沒獎牌也不扣KPI,是以人家可以慢慢地研究,一年不行就五年,五年不行就十年,上面也沒有上司催着你,國家也不指望靠着你這塊金牌來競争奧運金牌榜。是以,十年過去了,二十年過去了,而到現在,這條路,終于被這些小國給慢慢摸索了出來。

賽點 | 揭秘中國體操女隊為何頻頻失誤 身中“三毒”的她們出路何方

簡單說,這一條路子就是,在體操的成套中,盡量少地使用柔韌性動作,而主要依靠運動員身體的力量,包括彈跳、轉速、爆發力等來上難度,減少運動員的積損傷。優先保證跳馬、自由操的難度與完成品質(因為這兩項是相對最穩定的,隻要技術掌握了,失誤率很低,特别是跳馬),來保證自己的基本盤,高低杠依賴飛行動作與連接配接拉長串,刷出的難度并不比用扭臂轉體更低,甚至上限還更高(缺點在于,門檻也更高了,下限較低),最後在穩定基本盤的情況下,輔助練習平衡木,這樣練出的平衡木盡量精簡木上動作,如有可能采用高難度下法,成套難度雖然不是一騎絕塵但也不算低,失誤率大大減少可以保證一個基本的高分,在力量充足的情況下動作的完成度也較為可控,在不指望平衡木拉分的前提下也可以随時删減拿出“縮水”成套應付小比賽。這個套路近幾年來被越來越多的國家所采用,像biles、巴西的安卓、意大利的villa、d'amato姐妹、英國的小downie、gardirova姐妹等均是這個套路。而這樣的套路可以保證運動員最小化的積損傷,邱索維金娜就是這樣的代表,她快比到50歲了吧……

相比起柔韌型成套,力量型套路擁有以下幾個顯著優勢:

(1)運動員的運動壽命可以大幅度延長,運動員敢“拉套”,這裡不再贅述了。

(2)力量型套路的“不足值”動作較少,成套的難度相對比較穩定不容易大起大落,命運容易控制在自己手裡,具體參考:李龍:圍繞不足值動作背後的體操搏弈——是誰偷掉了你的難度分?

(3)力量型套路相對更容易進行體操商業化,畢竟大空翻相比拉筋更容易吸晴,也更願意有家長願意送孩子去學,柔韌性的對練體操的人來說平時可能比較疼,并不算太友好。

(4)力量型套路的上限較高,相比大量的柔韌性動作封頂E組而言,力量型動作不乏F\G\H\I組别的動作,隻要能力無限強的話天空才是極限,但柔韌性動作目前的難度已經基本封頂,未來也很難看到重大突破的可能。

(5)運動員的選材不至于受限于年齡和發育關。大陸的柔韌性動作為主的訓練方式,導緻了運動員幾乎必須選材為奧運年或奧運前一年出生的運動員,否則18、19歲的運動員上奧運的話必然不在其最佳年齡狀态,而運動員的發育關更是中國體操女隊的“鬼門關”,有無數運動員的競争力在發育關後紛紛隕落,不少運動員在發育關後再也無法上難度特别是高低杠。而力量型套路則對發育關非常友好,女運動員的力量在21、22歲左右才達到高峰,不少歐美運動員在這個時候才開始猛加自己的高低杠難度,并一直保有持續上難度的可能。

即使力量型套路擁有諸多的優勢,但是,它也有着它的問題。或者說,相比起柔韌性套路,力量型套路會有幾個難關更難解決,要經受的考驗也更多。

其一,是超負荷的問題。

你讓一個能力值為100的運動員,去完成一個能力值需求為90的成套。如果這個成套是力量型的,那麼,很可能你一點問題都不會有。如果這個成套是柔韌型的,那它可能在你身體裡累積一些積損傷。當然,累積的量肯定不大。

但是,你們有沒有考慮過,如果讓一個能力值為100的運動員,去完成一個能力值需求為110的成套呢?

很多人隻看到了力量型運動員外表的光鮮,但是,力量型運動員的代表安德雷德(巴西安卓),運動生涯經曆了三次ACL(前十字韌帶撕裂),這,就是超負荷的影響。

對于一個力量型運動員,如果讓她完成一個她能力範圍之外的動作,很可能,她就很順利地“站住”了。但是,也很有可能,像下面這張圖一樣:

賽點 | 揭秘中國體操女隊為何頻頻失誤 身中“三毒”的她們出路何方

換句話說,對一個力量型運動員來說,一旦不科學地上難度,那麼将非常容易遭到毀滅性的傷病。而這個代碼,是很多力量型的運動員無法承受的。

而且這些傷病,有時又特别的刺眼,很容易弄一個大新聞出來(像上面那張圖,還有2018年美國杯毛藝骨折、2011年美國國内選拔賽bross骨折,包括桑蘭、穆希娜殘廢等),而這此新聞,又對體操的外行與學習者來說,極為“勸退”。

那有人說,我隻做我能力範圍内的動作不就可以了麼?然而,這是不現實的,一方面,這需要教練非常高的素質與豐富的經驗。另外,這可是競技體操啊。

體操的競技性,就是對力量型體操的一個非常嚴峻的考驗。

因為你不可能讓所有的人都在100的能力下做90的動作。很多時候,有的運動員發現,自己隻要做到110,就有争奪金牌的希望,代價是要冒一定的風險。你說,這個運動員會不會做呢?

那另一個運動員,看到别人做到了110,那她,是不是就會冒着風險去挑戰下120呢?

有人挑戰了120,你說,一定能保證有人不會挑戰130麼?

是以,内卷的時代,到來了。

鼓勵力量型動作,勢必會造成大範圍的内卷。2016周期,許多國家抨擊大家紛紛追求難度,帶來了運動員大面積的傷病,這并不是沒有道理。因為超能力上難度這個事情,你限制不住,而隻要超能力上難度,就會有大範圍的傷病風險。而最後,很可能會帶來毀滅性傷病。就像加班一樣,你想着大家都六點下班,但偏偏有工賊就會八點下班,然後有人就九點下班,然後有人十點下班,大家瘋狂内卷,最後帶入的就是全員加班的年代,隻要不加班的,就沒有競争力了,體操,也是這樣的。

相比之下,柔韌性的體操,在這方面就表現的比較友好。一個運動員超能力上柔韌性的難度,代價,是将原來的“有點疼”變成“比較疼”,但是還能HOLD住,代價就是積損傷更重一點與職業生涯縮短換取短期競争力。等到傷的實在是做不出動作了,也就自然而然退役了,很少出現什麼斷腿ACL之類的毀滅性傷病,相當于内卷,是可控的。

其二,力量型成套的鼓勵,在目前的形勢下,面對的另一個問題是規則變動的阻力。因為力量型成套的主觀空間相對比較小,能夠被裁判影響的部分較少,因而其實對這個項目的執行者(比如國際體聯FIG,中國的體操中心)來說,主觀空間的減少,意味着“油水”的減少,意味着他們更難将獎牌發到自己想要發到的人手中。而這,會動不少既得利益者的利益鍊,這就意味着這個變革注定會反複而漫長。比如,這個周期,FIG又開始出台藝術扣分的重點扣分項目,對一些不擅長跳舞的運動員(經典代表如美國隊的jade carey,其成套擁有多個I/H/G組的大空翻,人們稱為空翻機器人)的藝術扣分可以扣到0.6甚至更多,很明顯,就是希望放大判定時的主觀空間,讓裁判與利益團體擁有更大的自主權。

是以,在國内,力量型的成套,也經常被打壓。如上文所述,像羅友涓、劉景行、賈芳芳等人的成套國内待遇并不友好,一些嘗試練習力量型成套最終能搬出半成品的運動員,如朱雲瓊、劉傑瑜、趙佳怡、嶽悅等人,國内得分也是頗為慘淡。(原因見下面第三點)

其三,力量型成套在空翻姿态的控制、藝術表現力、轉體精度等地方,現行規則下也确實面臨着較為容易命中的扣分點,利用力量型動作沖難度的過程中,很可能也面臨着D分增加而E分減少的尴尬。這些,都是力量型成套必須面對的陣痛與問題。

這個就是我之前提到的“谷底效應”,在力量型成套這裡表現的非常明顯。如果規則鼓勵力量型成套,這個谷底效應并不明顯,但現行的規則加重了相應的扣分,這就變成了一個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很明顯,在一個後團兩周更新到後團兩周加轉360(即團旋)的過程中,運動員很可能出現分腿、勾腳、LC等問題,也就是說,你漲了0.1的難度分,結果你E分又倒扣了0.3回去。前幾個周期對這樣的上難度是鼓勵的,但FIG曆經多次換屆,現在已經開始嚴抓。這意味着什麼呢?

賽點 | 揭秘中國體操女隊為何頻頻失誤 身中“三毒”的她們出路何方

這是典型的亂上難度導緻的姿态問題

眼見的,力量型成套的上限非常高,高到離譜。但是,你怎麼達到這個上限呢?沒有路可走。

你進一步,就得退三步,你的得分能力和你付出的時間并不是呈正相關,而是有一個明顯的“谷底”,很可能出現辛辛苦苦練一個動作,結果得分能力還倒退了的現象。你能望得見上限,但你根本不知道怎麼達到這個上限,這點極為痛苦和折磨。

是以,力量型運動員,非常容易陷進一個瓶頸能力上不來,最後被這個谷底活活困死。甚至你多做了空翻賺了D分,最後因為體力不足在邊角大喘氣,E分又扣了回去,這,就讓人非常尴尬了。

總的來說,力量型的運動員和成套,考驗的更多的是“科學”。是否能從失敗的成套不斷總結經驗、能夠歸納出科學的訓練方式、能夠很好地模組化、疏理運動員的動作、把握運動員營養,控制體重與力量的平衡,這些将決定運動員的競争力。越科學,力量型運動員的競争力就越強,越是“亂搞”,運動員的得分能力與防傷能力就越是不堪入目。而“科學”,注定需要大量的投入、前期的準備、不斷的實驗,在急功近利的情況下想走一條科學的道路,難度頗高。

而柔韌性的運動員和成套,考驗的更多的“精神”。一個運動員能否忍受拉柔韌的痛苦,能夠接受教練的“PUA”,能夠在各種雞湯的鼓勵下“輕傷不下火線”,能夠在加量訓練的前提下“不搗亂”、“不作”,将直接決定運動員的成敗。相比之下,教練本身的能力反而不太拉得開差距,更加擅長控制運動員、管理運動員的教練也相對顯得更加容易出成績。在目前的情況下,這條道路也許更加拟合中國的國情。

5.中國女隊的現狀與出路

是以,很明顯,中國女隊本次世錦賽獲得團體第六名,并不是偶然,而是可以提早預見的。女隊依賴柔韌性動作,多年坐吃老本,而這幾年間各小國積累力量型成套的經驗,慢慢摸索出道路,最後難度與中國隊已經非常接近。而同比力量型與柔韌性成套,中國隊表現出更高的失誤率,最後,團體決賽比的一團稀爛,利物浦失利也就不足為奇了。

現在的問題是,KPI壓力下,中國女隊很難找到自己的出路。如果積累力量型經驗,首先國内的形勢非常不友好,無法鼓勵這一類運動員,教練的經驗也不足,很難重頭來過。各省隊也不可能把自己的重點隊員去進行“歪門邪道”的訓練去當試驗田。但是如果死抱着“三毒”動作的訓練經驗不放,可以預見的路越走越窄,短期内可能還保有競争力,時間長跳自的虧空注定越來越大,在其他國家已經發現“新大陸”的時候,還不及時走出來,那最終的結果,想必也是可以預見的。

是以這個問題,我有辦法嗎?沒有。我不可能讓總局取消對中國體操金牌的要求去練内功,也不可能打破現行的利益鍊,不隻是我,我想幾乎任何人面對這個局都是難以有解的。當然,繼續在柔韌性體操這一條路上探索嘗試行不行呢?或許也是一種解,但是明眼能見到這條路的上限不高,能取得多高的成就,就看教練與醫療技術能否取得進一步突破吧。或許,擅長醫治這種勞損性疾病的中醫,可以在其中發揮巨大的作用?

這裡說一個段子吧。在體操迷群體裡,王群策教練的足療是非常出名的。他經常給運動員進行足療治療腳傷,但是王組手下的運動員腳傷依然非常嚴重。不過,我個人更傾向于,足療很可能也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馬拉松練平衡木的積損傷,如果沒有足療,這些運動員,說不定腳傷會惡化的更快呢?在這方面,是不是我們也可以努力一下,進行一些技術突破與創新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