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再也沒有家長和學生願意曬offer了

再也沒有家長和學生願意曬offer了

再也沒有家長和學生願意曬offer了

很多人都說,今年藤校錄取很冷清,不見家長曬offer,也不見學生發bg,就連中介打出的戰績在涉及學生背景的部分内容都含蓄了不少。

藤校放榜當天,依然有不少同學在各個社交平台曬出他們的offer,評論中一片求bg,但是越來越多人不願意公開了。

似乎大家都已經患上了PTSD,生怕李同學事件再次上演。

點選連結了解詳情:被同校家長舉報,我險些被撤掉MIT offer!

01

我為什麼不願意發bg

前些天在小紅書上看到這樣一個文章:我為什麼不願意發bg。

再也沒有家長和學生願意曬offer了

從部落客的其他文章來看,她大概是一名加拿大公立校的高中生,意向專業是數學/應用數學和CS。

在24fall申請季正常輪階段被哈維穆德學院、布朗大學、康奈爾大學、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錄取,同時還收到了幾個加拿大大學offer并獲得獎學金。

她坦言自己的bg很爛,可參考性不強,但是從錄取結果倒推,我們也可以肯定這是一位非常優秀的學生。

她不願意分享bg的願意是因為不想被一群人網暴,也不想被質疑“八門AP能上哈佛?”或者“這bg也配得上MIT”。

文章引來了很多人的共鳴,很多人都講述了自己分享留學經驗被“網暴”的過程。

有人做視訊分享自己美本申博的經驗,遭到英文都看不懂的職業技術學校學生點評;有人得知GPA比自己低的人錄取了而自己被拒了,就在朋友圈陰陽怪氣暗示對方造假...

再也沒有家長和學生願意曬offer了

說到留學圈網暴,最轟動的莫過于今年早申被MIT錄取3名大陸學生,其中一位北實驗的女生李同學就備受非議。

事件的導火線是親媽發出的朋友圈,可能最初隻是小圈子内分享一下喜悅,但是有不懷好意之人放到網絡上,引得大家對李羅羅的bg一片質疑。

“你看,人家那兩位戰神IMO都是金牌,李羅羅拿什麼比?”

“李同學連IMO金牌都拿不到,還好意思申請MIT最強的數學和計算機專業?”

“高一成績那麼水,怎麼可能被MIT錄取?”

……

MIT招生官認可了,李羅羅的老師和同學也沒有質疑,反倒是留學圈内的其他學生和家長有意見了,還要舉報到MIT撤掉她的offer。

再也沒有家長和學生願意曬offer了

曾經就聽說過,家長們是不願意分享孩子在什麼教育訓練機構上什麼課的,因為生怕競争對手學了去。

好不容易“上岸”了,脫離競争關系後,無論出于炫耀還是分享的心理,把孩子的成績在小圈子内曬一下都是無可厚非的。

試想一下,在一些地方考進清華北大的學生可是要刻在碑上載入宗族史冊的,考上哈普耶斯麻怎麼就不能炫耀一下呢?

而且他們願意分享自己的成功經驗,是為了給後來者一些參考,不是給大家judge“原來這都可以被錄取”。

但很多人低估了人性之惡,總有些人不懷好意,在雞蛋裡都要挑出骨頭,怪不得朋友圈幾位孩子錄得很好的家長始終一言不發。

02

「相親思維」申美本是最大的誤區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為什麼我們如此執着想要知道bg?

很多人想要知道成功者的bg,無非就是想知道什麼樣的人會被美國名校錄取,他們的SAT多少、GPA多少、做了幾個活動、有沒有參加夏校...

然後對照自己孩子的履歷,念念有詞道:标化還差點;活動别人參加5個,我們參加8個,再多考幾門AP...

偶爾刷到一些相親貼,男女雙方,或者将多位相親對象bg,也就是職業、職場、學曆、身高體重等羅列出來做對比。

再也沒有家長和學生願意曬offer了

轉念一想,這不就是相親版的美本申請嗎?

我們習慣于孩子打上各種各樣的标簽,這種感覺就好像是在相親,看看自己是不是“門當戶對”。

和對方标簽差不多,大機率“穩進”,比對方更多更好那就“躺赢了”。

還有一些留學中介活躍在每個曬offer的文章上,求起bg來比誰都積極。

他們的目的就是為了通過總結成功者的經曆,提煉成一套所謂的萬能“錄取公式”,忽悠家長和同學們對号入座,營造一種很專業的感覺。

大家總是習慣于找出一個标準或門檻,喜歡比較那些容易量化的成績,本質上還是把美本申請當做聯考,這是典型的小鎮做題家思維。

再也沒有家長和學生願意曬offer了

我們隻看到容易看到硬名額,卻沒有看到招生官視角中的長期主義、内驅力、比對度、以及對某一學科領域的熱忱等。

很多被名校錄取的同學盡管硬實力看起來不是頂級優秀,但是他們一定有過人之處得到名校招生官的青睐。

單純給孩子打标簽,隻不過是畫出一張皮,有靈魂的部分全然不見,自以為做對了,其實反倒是誤解了美本申請的底層邏輯,在一條彎路上越走越遠。

曾經有一個案例,這名學生SAT隻有1450分,AP隻有一門5分,沒有含金量的科研和活動,最終卻被紐約大學Stern錄取。

這樣的背景看着連Top50都很難進去,最終卻被大名鼎鼎的Stern錄取。

因為這位同學不僅喜歡經濟學,還喜歡程式設計,他在校建立了公益組織,利用程式設計建立了一個資訊互助系統,幫助當地社群弱勢群體獲得幫助。

再也沒有家長和學生願意曬offer了

雖然标化成績一般,和其他競争對手比起來可能不足一提,但憑什麼錄取的是她呢?

毫無疑問,他的經曆展現出來的個人品質深深地吸引到招生官的目光,這是他獨特的個性和魅力。

正如被網暴的李同學,如果她将被這段經曆寫成文書,她面對網暴如何自證、她的思考、她的品質以及直面質疑的勇氣在招生官眼中同樣是加分項。

再也沒有家長和學生願意曬offer了

美本申請不是考試答題,沒有一套标準公式,與其複刻别人的标簽,不如深挖孩子的個性和魅力,為他打造一個獨一無二的标簽。

世上不存在完美的申請人,那些不完美但卻獨具特色的申請人才會被錄取。

03

寫在最後

雖然不建議大家對着成功的bg照葫蘆畫瓢,但是這些資訊始終是值得參考的,而且是稀缺的。

留學本身就存在較高的資訊壁壘,是以留學圈一直都流傳着抱團取暖的傳統,不是為了别的,這是因為自己淋過雨也想為别人撐把傘。

很多家長盤踞在各種雞娃群,學習别人家父母的育兒方法,收集資訊。當自家孩子被錄取也願意無償分享資訊,反哺大家。

有的雞娃群更是整合了多年的錄取資訊,這可是不外傳的寶藏,一屆屆家長和學生從中獲益。

再也沒有家長和學生願意曬offer了

可惜的是,恐怕再難看到這樣一個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局面,一個良性循環已然消失。

隻因為有一些心思叵測的人,毫無來由的質疑和舉報破壞了良好的交流環境。

非要逼得人人都成為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在學校孩子不敢說自己的進度,媽媽們聚會平常三句不離孩子,現在半句都不敢提。

一種“人人都想害我”的氛圍越來越濃烈,其實不過是把自己往資訊閉塞的路上趕,到最後沒有人再願意分享真實且有用的資訊。

面對别人家孩子的優秀,我們不必妄自菲薄,更不用嫉妒,緻以真心祝賀真的沒什麼不可,家長們先别自己把路給走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