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3年虧損約50%,明星基金經理跌落神壇,基民該如何選擇?

3年虧損約50%,明星基金經理跌落神壇,基民該如何選擇?

每經記者:李蕾 宋雙    

3年虧損約50%,明星基金經理跌落神壇,基民該如何選擇?

很少有人再提起明星基金經理,依賴單一明星基金經理的現象已經沒入曆史洪流。

3月15日,證監會釋出《關于加強證券公司和公募基金監管加快推進建設一流投資銀行和投資機構的意見(試行)》,其中明确提出公募基金要“摒棄明星基金經理現象”。這是監管繼2022年首提要扭轉過度依賴“明星基金經理”的發展模式之後,又一次更為嚴厲的表述。

說現在是“後明星基金經理時代”,可能大家不會有異議。幾年前那些閃閃發亮的名字,如今在各個社交平台被提起,評論往往不客氣也不好聽,也很少有人再跟着這些名字買基金了。

曾經,明星、頂流基金經理是一家公募基金最核心的資産。“買股票就是買公司,買基金就是選擇基金經理。”在基金銷售最為火熱的那幾年裡,相信很多基民都對這句話耳熟能詳。在市場上行周期,一個百億甚至千億級明星基金經理帶來的貢獻,或許是其他基金經理的總和。

2020年底,張坤一舉成為全市場首個規模突破千億的主動權益基金經理,劉彥春、葛蘭也很快加入了“千億俱樂部”陣營,不少知名基金經理的管理規模也在這一時期達到巅峰。

但一個很殘酷的事實是,當市場進入下行周期,投資者發現基金經理的明星效應并不等于賺錢效應,一切似乎都被推倒重來了。從2021年到2023年這三年,上述明星基金經理的代表作總虧損都在50%上下,管理規模超過千億的主動權益基金經理如今已不複存在。

對于投資者,尤其是近幾年來被基金嚴重傷害的基民們來說,是否還會選擇買基金?在這個“後明星基金經理時代”,公募基金的配置價值展現在哪裡?或者說,回到那個最初但是最核心的問題:你為什麼要買基金,應該怎麼買?

基民:

了解一個基金經理的難度

高于了解幾個行業、賽道

從2019年底到2020年末,公募基金有效賬戶增加了将近4億戶、達到11.85億戶。其中37萬戶為機構賬戶,其餘的都是個人賬戶。[1]大量新手基民乘着市場的東風湧進市場,李玉(化名)就是其中一個。

3年虧損約50%,明星基金經理跌落神壇,基民該如何選擇?

規模的爆發與基金賺錢效應密不可分。2020年,主動股基指數收益超越了中證全指約37個百分點,主動權益産品99%以上産品實作正收益,近五成盈利超過50%(份額分開計算)。

2020年也是新基金發行規模最大的一年,成立了1243隻基金,募集資金超過3萬億元,超越2017年至2019年3年基金發行規模之和,成為從業者眼中妥妥的“黃金時代”。

和很多小白投資者一樣,李玉入市的時候正是消費、科技、醫藥三大“最強王者”賽道的天下,相關産品和基金經理也是以成為市場中不斷被嘉獎的對象。每天都有大量知名基金經理的資訊被推到她眼前,都是名校畢業、理念先進、業績出色。茫然無從選擇的時候,李玉看有人排出了十年、五年總回報靠前的基金經理名單。

“行,就買這些了。”她火速敲定了幾隻産品并在第三方app上買入,輕松得就像在淘寶上下了個單。

2020年開始的這輪基金牛市,催生了一批“男神女神”,他們憑借押注高景氣闆塊與高集中度持股,取得了矚目的收益和驚人的規模增長。但當核心資産長期表現不盡如人意,因為種種原因也沒有抓住闆塊輪動的機會時,基金淨值的下跌和基民的虧損其實也是必然結果。

2021年,李玉重倉持有的一隻大盤成長風格基金,在幾個月内淨值跌去了近40%。當她正在糾結是否“割肉”時,這隻基金官宣更換基金經理,李玉也終于下定決心清倉。

在選擇具體的基金産品時,明辰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論。例如,在宏觀層面,他會考慮市場風險偏好、行業供需格局、宏觀經濟等多重因素;交易層面,則要考慮自己持倉的平衡性,還要比較賠率和勝率的問題。

他坦言:“我覺得,了解一個基金經理的難度,高于了解幾個行業、賽道。”

這幾年,基金賺錢效應的減弱使得明辰對公募基金這類産品有了更多思考。在他看來,一方面,基金公司和基民的利益并不完全一緻,沒有風險共擔;另一方面,在資訊溝通上,投資者無法從主動基金那裡了解到持倉的底層邏輯,“不放心,不如自己炒股”。

也正因如此,明辰從去年開始轉向了ETF,研究ETF産品對應指數的編制規則、重倉行業、估值情況等代替了過去對主動權益基金的分析。“編制規則第一,這是最重要的。”他反複強調。

3年虧損約50%,明星基金經理跌落神壇,基民該如何選擇?

李玉則從去年開始買起了債券型基金,她笑稱這是處于“風險教育後産生風險厭惡、追求保本”的心理,也是一名新手基民的進階。

“債券基金降息周期其實表現不錯的。這類産品的收益水準、定期報告以及一些行業專家對債市的判斷,是我選擇的幾個重要依據,報告裡面我會重點看基金的配置,是否有可能踩雷的債券。”

3年虧損約50%,明星基金經理跌落神壇,基民該如何選擇?

公募人士:

固收和ETF最受青睐

已經開始布局主動權益産品

小劉是滬上一家中型基金公司的市場部員工。他所供職的機構,公募管理規模中有相當一部分都倚賴一位全市場知名的基金經理;但也正是因為受到這種模式的影響,當這名基金經理業績出現下滑時,公司難免受到來自投資者和輿論的巨大壓力。

其實從幾年前開始,這家機構已經開始有意識地将投研團隊整體推向市場,想通過“多條腿走路”削弱明星基金經理的影響與痕迹。但無奈過去多年,該基金經理的名字與公司已經緊密聯系在一起。很多時候,小劉與團隊同僚的努力更像是石投大海。

和小劉一樣,在另一家頭部基金公司就職的小何這兩年工作重心也在發生變化,但主要是從主動權益類産品轉向了以債券型基金為代表的固收類産品,“權益基金實在賣不動,也不需要那麼多宣發了,但是我們公司這兩年發了不少債基,業績都還不錯”。

3年虧損約50%,明星基金經理跌落神壇,基民該如何選擇?

而這兩類産品,似乎天然地不需要像主動權益類産品一樣去包裝和突出某一個基金經理。相反,ETF緊跟市場或行業走勢,正所謂“品類選對,事半功倍”,聚焦行業或産品本身才是題中之義;而債券型基金,尤其是前段時間大熱的中短債基金則更注重回撤水準與風險控制,曆來都是以團隊及整體投研實力為賣點。

和基民們往往表态稱“不會再買主動權益産品了”截然不同,受訪的多位公募人士都表示,在行情好轉時自己肯定還會購買權益類産品,并且有的已經開始積極布局。

投資選擇:

公募基金有很多突出的優勢

想“躺赢”并不容易

作為一攬子股票的組合,公募基金有很多突出的優勢,歸結起來無非有幾點。

首先,組合投資、分散風險;其次,規範透明、嚴格監管;第三,投資門檻低、流動性好;第四,有專業的基金管理人來管理産品。

其實基金的特點從來都沒有改變過,隻是在過去幾年,很多人将公募基金“集合理财、專業管理”這些優勢投射在某些基金經理一個人身上了,對于産品本身和基金經理背後的團隊、投資政策與思路卻知之甚少。換句話來說,把基民自己該做的功課統統交給了一個形象和符号。

但投資這件事,卻是絲毫也偷不得懶的,“躺赢”談何容易啊?

就像上面的例子裡,在大多數基民出現虧損的情況下,明辰卻可以在基金上賺到錢。作為散戶,他擷取資訊的管道并無特别之處,但他會對這些資訊加以思考和鑒别,形成自己的判斷标準。

“以股票基金為例,截至2024年2月29日,看它們的滾動期限業績,在過去1年、過去3年、過去5年、過去10年共4個統計項下,平均淨值表現分别為:-20.21%、-25.84%、60.21%、231.42%。4個資料,前2個不好;後2個越來越好,這說明:第一,基礎市場行情的走勢對于基金淨值的影響很大;第二,作為專業選手,基金經理創造的超額收益會随着時間的延續而越積越多。”

對投資者來說,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背景是,市場的産品結構也在發生變化與調整。包括普通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在内的主動權益類基金正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縮水,債券型基金和被動指數基金卻一直保持增長勢頭。

這些資訊,不應該被基民忽視。

3年虧損約50%,明星基金經理跌落神壇,基民該如何選擇?

核心分析:

究竟該怎樣買基金?

面對外部環境的變化和内部理念的調整,到底應該如何選出一隻适合自己的基金産品?

第一,多買債基,少買股基

看了太多虧錢的故事之後,對于中小投資者來說,配置這件事可以是簡單粗暴的:不管你的風險承受能力是你以為的高或低,“多買債基、少買股基”,這才是邁出通過基金投資保值增值的第一步。

或許有基民看到這裡會說,前面的基金公司高管、基金經理都已經All in權益了,為什麼你還要讓我們少買股基?答案也很簡單,我們都是普通投資者,沒有專業投研團隊的支援,也沒有嚴密的風控系統,想要“增值”,得先“保值”。

3年虧損約50%,明星基金經理跌落神壇,基民該如何選擇?

退一萬步講,就算是從業人員,基金公司的其他人在買什麼呢?那就是記者要講到的——

第二點,“短債基金+指數基金”搭配更好

正如前文所述,現在很多“聰明”的基金公司,都着重發展兩個業務,一類是固收,一類是指數。一方面是這兩個業務都能為他們帶來可觀的規模。另一方面來看,這兩類産品本身也很清晰,容易講清楚故事,讓人了解;尤其是指數基金,還基本能将基金經理個人的不确定因素降到最低。

跟着這個思路布局,首先就標明債券基金和股票基金的大範圍。

債券基金有很多類型,短債基金相對最适合所有的人。所謂短債基金,并不持有股票,而且它持有的債券時間不超過一年,波動比投長債的和兼投股票的債券基金更小,收益就更加穩定且有保障。例如,2023年,短債基金整體都是賺錢的,近幾年來短債基金的收益情況也可以參考上面的中證短債指數,基本上就是“穩穩的幸福”。

至于股票基金當中,選擇指數基金就更加省心省力,不用在行情起伏的時候,擔心基金經理會亂調倉損害收益。如果你自認為對A股市場上漲漲跌跌的行情都比較了解,也對行業有比較深入的研究,那麼可以去選相應的主題指數基金;如果不了解,那麼就直接選寬基,如滬深300、上證50等等,省心省力。

3年虧損約50%,明星基金經理跌落神壇,基民該如何選擇?

第三,既然決定了“短債基金+指數基金”的搭配組合,那麼這兩類産品應該如何選擇?

先來說指數基金。如果要買指數基金,建議各位排除萬難都要去券商那裡開個賬戶,用ETF來交易。同一種産品,一般來說按照規模大的選就行了。

買基金如果選擇場外基金這種形式,基本就等于“死多頭”,除了補倉,虧本賣出去的都是“割肉”,沒有差價可以做,不太适合A股如此起伏的市場。而ETF可以實時交易,那就完全不一樣了,而且費用也低。場内交易ETF管理費率一般在0.50%+0.10%左右,最低的基金費率能到0.15%+0.05%,僅僅是基金正常費率的三分之一。

再說下短債基金。短債基金的各類差别也不大。這個可能要簡單看看過去的業績,有沒有哪天突然暴跌、踩雷,如果沒有,規模尚可(比如幾十億),淨值是一個比較完美的45度向上的斜線,且不是一個從來沒聽過的毫不知名的機構的産品,基本問題也不大。

第四,投資目标方面,可以參考華林證券資産管理事業部董事總經理賈志的建議:

如果投資目标是年化2%~3%的收益,貨币基金或純債基金就可以滿足需求;如果投資收益提高到年化5%,就要完成20%~30%的權益類産品配置;如果投資收益想要達到年化10%及以上,權益資産也要相應地提高,甚至是全部配置。

最後,如果有投資者非常看好權益類産品,對一些熱門主動型産品非買不可怎麼辦?

這也不是不可以,但是有一個建議,那就是分批買入。

任何市場情況下,不論多麼看好一隻基金,都不要All in。如果想買10萬元,可以每個月買2萬元或者3萬元,分批買完。

當然還有一個基金公司一度很推崇的方式,那就是定投。通過長期不懈的定投,平滑掉一部分市場和基金經理操作上帶來的損失,蓄力反彈。雖然遇到長時間低迷的市場行情,定投回本也很慢,但是絕對好過滿倉被動等待反彈。

記者|李蕾 宋雙 

編輯|易啟江

視覺|鄒利

排版|易啟江

記者手記|當買基金不再是買基金經理,投資者也是時候換個思路了

說現在是“後明星基金經理時代”,筆者想沒有人會有異議。幾年前那些閃閃發亮的名字,如今在各個社交平台被提起,評論往往不客氣也不好聽,也很少有人再跟着這些名字買基金了。

但受此前“買基金就是買基金經理”的影響,一旦失去了這個重要的參考次元,并且市場行情與結構也發生了變化,一個真空區域就出現了:在這樣一個新階段,投資者到底應該怎樣買基金?

這也是本文要解決的核心問題。

為了明确這一問題,筆者與多位基民、公募基金從業者、基金公司高管、基金銷售機構、第三方研究人士等都進行了深度交流,試圖從中找到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

首先,大家還有沒有在買基金?答案是肯定的。其中又分為兩部分,一是在之前的牛市中被套了、被主動權益基金傷害了的這部分投資者,很多轉向了比較穩健的固定收益類産品,例如債基;另一部分還是會選擇有一定波動性、但又不屬于基金經理主動管理的産品,這裡面很典型的代表就是ETF,例如寬基指數ETF或者行業主題ETF等等,這些都是值得關注的趨勢。

其次,回到初心,你為什麼要買基金?其實基金的特點和優勢從來就沒有改變過,隻是很多人還不夠了解這類産品就已經買進去并且虧錢了,才會導緻認知上更大的誤差。觀念和認知是基礎,專業投資者都不買自己不懂的産品,普通基民的錢都是自己來之不易的真金白銀,應該更謹慎。

最後,既然還在買基金,那應該怎麼買?我們也就此問題采訪了大量專家,結合他們的專業觀點,筆者直接給出了幾點實用的、對普通基民來說具備可操作性的建議,希望真正能幫到投資者;換個思路,通過參考這些方法來提升大家的獲得感。

本文參考資料:

[1]據中基協《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年報(2021)》

每日經濟新聞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