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這首詩一出,人間再無寒食節詩詞

作者:遠上寒山論道

本文約3100字。

寒食節源于春秋,晉文公感念一代忠臣介子推之志,将其葬于綿山,修祠立廟,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難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

綿延兩千餘年,寒食節一直是大陸民間第一大祭日。

時光流逝,雖然今日的寒食節已經默默的融入了清明節,但是千年之下,寒食節的文化不會消失。

這個寄托哀愁和悼念的節日中,我們看慣了:

雲表“平原累累添新冢,半是去年來哭人”的人生如夢;

趙鼎“一樽徑籍青苔卧,莫管城頭奏暮笳”的人生無奈;

高啟“風雨裡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的戰亂之苦;

王維“落花寂寂啼山鳥,楊柳青青渡水人”的依依送别。

也看慣了:

洪升“明月飛烏鵲,空山鳴杜鵑”的清冷之夜;

王維“蹴鞠屢過飛鳥上,秋千競出垂楊裡”的春日生機;

孟雲卿“貧居往往無煙火,不獨明朝為子推”的衆生哀愁;

白居易“無月無燈寒食夜,夜深獨立暗花前”的黯然自憐。

甚至:

蘇轼“且将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的人生曠達。

這些詩詞中或哀傷,或沉重,或明快,或曠達,讓我們看到了寒食節這一日的人生百态。

這其中,卻有一首詩既有春日的明媚,又有寒食節的哀悼,既有朝代的盛世,也有對王朝制度的嘲諷。

上至皇帝朝臣,下到黎民百姓,無不動容稱贊。

它就是唐德宗大加贊賞,讓詩人一詩封神的《寒食》。

一、創作背景:人到暮年,一詩封神

大曆十大才子中的韓翃一生很有傳奇色彩,尤其是他和柳氏的愛情傳奇,其凄美和宛轉不亞于“桃花依舊笑春風”的崔護和桃花美女,也不亞于“山盟雖在,錦書難托”的陸遊和唐婉兒。

但是,更讓他具有傳奇色彩的就是他因為這首《寒食》,而引發的故事。

公元754年(天寶十三載),韓翃登進士第。

公元762年(寶應元年),侯希逸為淄青節度使,聘為其幕中從事。

公元765年(永泰元年),侯希逸為其部将所逐,韓翃在長安閑居十年。

公元774年(大曆九年),先後曆事汴宋節度使田神玉、其繼任節度使李忠臣,李希烈,李勉等。

公元780年(建中元年),就因這首《寒食》,而被唐德宗所賞識,禦封為中書舍人。但很快又被貶職。

公元785年(貞元初年),去世。

可見,韓翃雖然才名在外,但是一生仕途不順,就算他二十五歲中進士,到中書舍人也是五十一歲了,大概五年後也就去世了。

據唐代孟棨《本事詩·情感第一》中記載:“一日,夜将半,韋叩門急。韓出見之,賀曰:‘員外除駕部郎中,知制诰。’韓大愕然曰:‘必無此事,定誤矣。’

韋就座,曰:‘留邸狀報制诰阙人,中書兩進名,禦筆不點出,又請之,且求聖旨所與,德宗批曰:‘與韓翃。’時有與翃同姓名者為江淮剌史,又具二人同進,禦筆複批曰:‘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禦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又批曰:‘與此韓翃。’”韋又賀曰:‘此非員外詩耶?’韓曰:‘是也。’‘是知不誤矣。’”

可見,當時韓翃這首《寒食》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寒食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禦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這首詩一出,人間再無寒食節詩詞

圖1 春城飛花

二、言外之意,舉重若輕

全詩清新雅麗,一派祥和。看似歌頌盛世春意,實際是舉重若輕,對曆朝曆代皇宮貴族的特權,甚至朝代興亡,輕輕的融入到了短短的十四個字中,言外之意,若隐若現,妙不可言。

第一、二句“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禦柳斜”,語出清新,非常自然的語調描繪出了春日裡長安城花團錦簇、祥和安甯的景象。

“無處不飛花”,簡單的五個字,給人無限想象。寒食節已是暮春,袅袅春風下,柳絮飛舞,繁花似錦,長安城春意盎然。“東風禦柳斜”,五個字特取了春日裡的一個片段,柔軟如絲的柳枝在輕柔的春風下,随風搖曳。正是寒食日有折柳插門的習俗,是以特别寫到柳。

前兩句詩人用清新疏朗的筆觸,勾出皇城風拂禦柳的淡雅畫面,不着痕迹地烘托出京城的繁華景象和皇家的富貴氣象。

寒食節普天之下,一律禁火。隻有得到皇帝的許可,才可以點火。

寫賜火用一“傳”字,不但狀出内侍奉旨傳送燭火的動态,而且意味着按照次第挨個賜予,可見封建等級之森嚴。“輕煙散入五侯家”,與上句連貫而下,由“漢宮”進而演變成為“五侯家”的特寫鏡頭,生動描繪出一幅中官走馬傳燭圖。

“輕煙散入”緊扣“傳蠟燭”而來,并在字面上與“飛”、“斜”照應,描繪出“五侯家”燭煙輕繞、袅袅飄散的迷人景象。雖然既未寫馬也未寫人,但足以令人想見内侍代皇帝賜火而走馬傳燭、逐一送到“五侯家”的生動畫面,至于“五侯家”如何感激浩蕩皇恩,又如何燭照如晝、富麗堂皇,都在不寫之中。同時,自然而然會給人産生一種聯想,體會到更多的言外之意。

關于詩中是否有言外之意,曆代學者對此詩的主旨有不同的看法。

第一種觀點認為此詩為諷喻之作,或說是諷刺楊貴妃的得寵,或說是諷刺唐代宦官的專權,還有人籠統地認為諷喻的是當時的權臣。

第二種觀點認為此詩隻是描摹盛世春光的感興之作,不過是用白描手法寫實,刻畫皇室的氣派,充溢着對皇城春色的陶醉和對盛世承平的歌詠。

第三種觀點認為此處刻畫富貴之家的受寵,是為了襯托貧寒之家的孤苦,也就是抒發寥落文人的憤懑情懷。

筆者認為,詩人這首詩一定是有諷刺之意。借古諷今(當然,諷刺的是唐玄宗期間)。

首先,風光無處不同,家家禁火而漢宮傳燭獨異,這本身已包含着特權的意味。進而,優先享受到這種特權的,則是“五侯”之家。詩中以漢代唐,其實是唐代詩人的慣用手法,同時也已暗寓諷喻之情。

還有,就是因為唐德宗看到了韓翃這種敢言的态度,才大加贊賞,決意賜官。

這首詩一出,人間再無寒食節詩詞

圖2 寒食節長安城

三“傳”與“散”的沉浸感

盛極一時的“飛花令”即源于此詩。

這首詩不光耐人尋味,其用字神妙,不光優美還精準傳神。

“飛”與“斜”兩個字,讓一首靜态的小詩變成了一組春天的長鏡頭。

飛花、斜柳,不光讓人浮現出春日的明媚,更能感受到春風徐來,萬物生長的動感,甚至有春天的溫度和暖意,不僅是“詩中有畫”,更是詩中有電影,有動态的鏡頭,仿佛讓人置身春風之中,沉浸感十足。

更傳神,更讓人充滿想象力的是“傳”與“散”兩個字。

尋常人無法得見那些重臣和貴族的生活,隻能想象。

一個“傳”字,讓人能夠想到日暮之後,皇宮之内,皇上傳下聖谕,傳旨之人準備蠟燭,帶着聖谕匆匆從皇宮出發,分頭到每一個被封賞的朝臣府中,傳旨,授予,再點上蠟燭的場景。

為什麼不用“賞”,而用“傳”這個字,就是因為“傳”這個字是全流程的動作,能夠讓人聯想到整個從傳旨-準備-出宮-入府-宣旨-授予-點上蠟燭的整個流程。

一個“散”字,同樣非常傳神,具有強烈的動感。

偌大的京城中,家家戶戶都是冷清清的,隻有那些少數幾家貴族府中,青煙袅袅,夜幕之下,顯得非常突兀而又漫不經心。

在輕柔的春風的吹拂下,這下青煙四散飄揚,緩緩的,輕柔的飄到了每一戶人家裡。就像春風一樣,讓家家戶戶都能感受到,但是也隻是感受到那些貴族們的特權。百姓們隻能羨慕,甚至敢怒不敢言。

賀裳在《載酒園詩話又編》評價道:“君平以《寒食》詩得名,宋亡而天下不複禁煙,今人不知鑽燧,又不深習唐事,因不解此詩立言之妙。如‘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禦柳斜’二語,猶隻淡寫。至‘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上句言新火,下句言賜火也。此詩作于天寶中,其時楊氏擅寵,國忠、铦與秦、虢、韓三姨号為五家,豪貴榮盛,莫之能比,故借漢王氏五侯喻之。即賜火一事,而恩澤先沾于戚畹,非他人可望,其餘錫予之濫,又不待言矣。寓意遠,托興微,真得風人之遺。”

桂天祥在《批點唐詩正聲》評價道:“禁體不事雕琢語,富貴閑雅自見。”

黃叔燦在《唐詩箋注》評價道:“首句逗出寒食,次句以‘禦柳斜’三字引線,下‘漢宮傳蠟燭’便不突。‘散入五侯家’,謂近幸者先得之,有托諷意。”

俞陛雲在《詩境淺說續編》評價道:“首句言處處飛花,見春城之富麗也。次句言東風寒食,紀帝京之佳節也。三句言漢宮循寒食故事,賜燭近臣。四句言侯家拜賜,輕煙散處,與佳氣同浮。二十八字中,想見五劇春濃,八荒無事,宮廷之閑暇,貴族之沾恩,皆在詩境之内。以輕麗之筆,寫出承平景象,宜其一時傳誦也。”

這首詩一出,人間再無寒食節詩詞

圖3 寒食節綿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