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追風者:那些巧妙的伏筆,令人拍案叫絕!編劇界扛把子,名不虛傳

作者:創客江湖榜
追風者:那些巧妙的伏筆,令人拍案叫絕!編劇界扛把子,名不虛傳

在電視劇《追風者》裡面,編劇翁良平的筆力功夫,令人驚歎不已,堪稱是編劇界的扛把子。

以往,革命諜戰題材電視劇如過江之鲫,前有《潛伏》和《風筝》,後有《麻雀》和《風聲》,亂花漸入迷人眼,看的觀衆眼花缭亂。

然而,這一次的電視劇《追風者》,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魏若來在上海灘這座名利場和富貴鄉中浸淫許久,十裡洋場的燈紅酒綠和聲色犬馬,令人欲罷不能。

在險象環生的危機四伏中,魏若來非但沒有醉生夢死,反而是處處謹小慎微,最終成長為中流砥柱。

魏若來的成長曆程,其實是有迹可循的,在一處又一處細微的伏筆之下,草蛇灰線伏延千裡。

那麼,這些隐隐約約、若隐若現的伏筆,又是怎樣揭開戲裡戲外的曆史背景的呢?

追風者:那些巧妙的伏筆,令人拍案叫絕!編劇界扛把子,名不虛傳

一、吉安:風起雲湧的革命策源地

電視劇《追風者》的開篇,就是初出茅廬的魏若來,幫助江西同鄉、斧頭幫幫主錢少良識破賬本裡的存在某種問題或陰謀。

無奈,因為魏若來籍貫江西吉安,拿不到上海立信會計學校的畢業證。

錢少良是上海灘黑道上叱咤風雲的人物,魏若來雖然婉拒了錢少良邀約他加入恒美商行做賬房的美意,沒有接受這片橄榄枝,但是卻收下了錢少良的銘牌。

後來,魏若來參加中央銀行入職考試,本以為可以高枕無憂,卻在最後一道背景審查環節止步,折戟沉沙,遭遇滑鐵盧。

魏若來在面試現場,發現了沈圖南提供的賬目破綻,進而再次佐證了他一目十行并且過目不忘的超級記憶力。

但是,魏若來籍貫江西吉安,又實在是過于敏感,令沈圖南無法錄用這位奇才,哪怕是他卓爾不群,也隻能是忍痛割愛。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恰巧在此時,魏若來憑借口袋裡的那張錢少良銘牌,真真切切救了沈近真的命,更為沈公館的家宴上,魏若來再次重逢沈圖南創造了機會。

魏若來的求職路,之是以這麼峰回路轉,就是吉安這輪月亮惹得“禍”。

1927年4月12日,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新右派在上海發動“四一二”政變,1927年7月15日,汪精衛在武漢發動“七一五”政變,兩地遙相呼應,密謀“分共”。

自此,共産黨人遭到大肆屠殺,“甯可枉殺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網”,白色恐怖拉開了序幕,第一次國共合作全面破裂,這就是淞滬警備司令部軍法處處長康少捷所稱的“清黨運動”。

為了躲避國民黨的瘋狂追殺,共産黨的工作陣地從上海轉移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而吉安恰恰就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山腳下。

有人打了一個生動形象的比方,令人忍俊不禁:魏若來參加中央銀行入職考試,就像是西北工業大學的畢業生,去美國五角大樓應聘。

追風者:那些巧妙的伏筆,令人拍案叫絕!編劇界扛把子,名不虛傳

二、剪報:印刷廠排版工近水樓台

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孫子兵法》的至理名言,在激流險灘的職場競争中,同樣适用,被魏若來得心應手掌握,玩得爐火純青。

魏若來為了補貼家用,在上海立信會計學校補習期間,主動在印刷廠幹起了排版工,不怕苦不嫌累,日後總算是出人頭地。

魏若來不僅埋頭幹活,還善于擡頭看路。

他利用這份勤工儉學的兼職便利,收集了上海本地幾乎所有報紙關于沈圖南近年來的新聞報道。

如果不是這份格外有心,在沈圖南終止了魏若來的求職敲門磚後,魏若來根本再也沒有機會鹹魚翻身。

恰恰是魏若來的兵行險着,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從宏觀時勢中洞察到了沈圖南的微觀企圖,那便是以鲲鵬實業作為手上的風筝,去招攬合并通商銀行等一衆金融機構。

在過去,剪報是報刊上有關新聞、言論、文章及資料的剪輯彙編,供新聞業務部門進行日常報道時參考。

如今,湖南日報集團下屬的《文萃報》,就是以剪報的形式面向全國發行,一直以來是大街小巷報刊亭的網紅讀物。

魏若來很好地利用了印刷廠排版工近水樓台先得月的先天優勢,以剪報作為情報搜集的突破口,終于攻破了沈圖南戒備森嚴的心理防線。

正所謂,攻心為上,攻城為下。

這一連串環環相扣的伏筆,流暢自然,卻為一路走來跌跌撞撞的魏若來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如果沒有深厚的積澱和豐富的閱曆,根本寫不出這樣扣人心弦的劇本橋段,《追風者》的劇組,令人刮目相看!

#精品長文創作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