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回南天是怎樣一種“魔法攻擊”?

作者:氣象通州

迎春而來,到底何為回南天?

近期,受暖濕氣流影響,大陸南方多地開啟“回南天模式”。網絡上也出現不少“回南天門”“住水簾洞”“渣‘南’來了”等熱梗,更有北方網友感慨:“甯要倒春寒,不要回南天。”是以,到底何為回南天?哪些因素導緻它每年“到訪”?

一場春的“無可奈何”

中央氣象台首席預報員張濤介紹,回南天是指南方地區春季室内、牆壁等出現凝水的天氣現象。其實體成因是暖濕空氣中的氣态水,接觸到較冷的物體後,在其表面凝結成液态水,與露珠的形成原理相同。回南天出現的氣象成因,是在冬春季節轉換時,前期受冷空氣控制時間較長的區域,遇到快速轉暖的天氣,此時來自海上的暖濕空氣,會湧入尚處于較低溫度的室内。若此時,該空氣達成飽和條件的溫度(即露點溫度)高于室内物體的溫度,便會出現回南天現象。就如同在北方走進幹燥寒冷的浴室,猛然把熱水開到最大,不久浴室頂棚和四壁便會有水滴形成。

在廣東省深圳市國家氣候觀象台進階工程師張麗看來,回南天的形成需滿足兩個條件:一是受較強冷空氣影響出現明顯降溫,使室内充分冷透;二是冷空氣過後受暖濕氣流影響,迅速回暖,進而使水汽在室内牆面凝結成水珠。

每年2月至4月,回南天常“通路”廣東、廣西、海南、福建等南方地區。張濤分析,根據地表溫度、空氣露點溫度等氣象觀測資料,可以近似推測出本輪回南天主要發生在3月5日的廣東和廣西。此外,他表示,今年華南地區的回南天較為頻繁。

這次為啥這麼“南”

在網友的讨論中,有人不禁要問,今年回南天為何如此“離譜”?從曆史回南天過程的氣象監測資料對比看,張麗分析,今年回南天相比以往更加明顯,主要有三個原因。

一是冷空氣偏強,凍得“更透”。今年深圳兩次回南天過程來臨前兩天的最低氣溫都低于10℃(第1次最低氣溫8.9℃,第2次氣溫最低7.7℃),這意味着今年回南天過程前,就已經出現“凍得更透”的情況。

二是暖濕氣流偏強,回暖迅速。這兩次回南天過程中深圳出現的最高氣溫(第1次最高氣溫27.7℃,第2次最高氣溫27.1℃),都比過去5年的回南天期間回溫更高。也就是說,此次暖濕氣流反攻更加猛烈,回暖更明顯。

三是與今年的氣候背景有關。在厄爾尼諾背景下,冬季以來階段性冷空氣活動頻繁,強度偏強,讓回南天前能出現“凍得更透”的現象。而厄爾尼諾激發的菲律賓異常反氣旋,也将熱帶水汽向大陸内陸地區輸送,助力暖濕氣流猛烈反攻,回暖迅速,造成了濕漉漉的回南天。

回南天是怎樣一種“魔法攻擊”?

圖為回南天時室内像被雨水打濕的玻璃 韋樊妮 攝影

濕氣“猛如虎” “霧”必要小心

回南天往往伴随着霧氣彌漫,嚴重時可能影響能見度。同時,室内地闆、牆面等都可能有水霧、水珠附着,嚴重時甚至在樓梯或衛生間出現積水。“回南天可能帶來因濕滑導緻的摔傷、潮濕引起發黴以及誘發疾病等不利影響。”張麗說。

回南天帶來的路面濕滑易導緻不少公衆摔傷。據深圳120排程資料,僅3月5日一天,深圳就有47人因地面濕滑導緻摔傷而呼叫120救護車。從患者年齡來看,20歲以下3人,20歲至59歲30人,60歲以上14人。當天,南方醫科大學深圳口腔醫院(坪山)兒童口腔科,更是接診了10餘名牙外傷兒童患者,均因學校地面濕滑摔倒,摔折牙齒。

回南天天氣潮濕,氣溫較高,有利于細菌生長。衣服和被褥潮濕難幹,家具易發黴,辦公或家用電器受潮也易導緻短路等。此外,回南天持續時間過久會導緻食物發生黴變,高飽和的空氣濕度會使食品受潮進而黴變腐爛,若食用會引起急慢性中毒症狀。黴變産生的黃曲黴毒素、青黴類毒素和鐮刀菌毒素等,一般清洗、燒煮等方法無法徹底清除,即使煮熟煮透也易引發食物中毒。

誘發疾病也是回南天帶來的“副作用”之一。室内濕度過大,人體細胞易“消極怠工”,造成惡心、食欲不振、煩躁、疲倦、頭暈等症狀。回南天是呼吸道疾病高發時期,此時冷暖空氣交替,氣溫、濕度波動大,易導緻感冒,或使咽喉腫痛、咳嗽等呼吸道疾病發病率增加。

關節炎病人對氣候變化敏感,空氣中的濕度上升,可能使關節腫脹、疼痛加重,誘發或加重關節疾患。皮膚疾病在回南天也可能加重,由于天氣潮濕,黴菌繁殖速度快,過敏體質者、多汗人群等易誘發過敏性皮膚疾病,如皮炎、荨麻疹、濕疹等。

如何應對回南天帶來的不利影響?張麗介紹,首先應關閉門窗,防止室外大量的暖濕氣流進入,将空調調至除濕模式。另外可在廚房、衛生間等地面鋪上廢舊紙箱、報紙或防滑墊,防止摔倒。在室外時需注意地面潮濕,盡量避開積水,選擇幹燥處行走。也可選擇一些具備防滑性能的鞋,增加摩擦力,減少摔倒風險。老人和小孩更易受到濕滑天氣的影響,是以可為老人和小孩準備防滑用品。

其次,及時烘幹衣物,防止細菌滋生。回南天的溫濕度利于細菌生長繁殖,是以更要注意衣物防潮衛生,盡量少洗衣服,避免衣服晾不幹或發黴,亦可使用烘幹機。一旦發現食物外觀或味道異常,應立即停止食用。木耳等幹貨一定要密封儲存,防止受潮;米、面等糧食制品,應儲存在通風幹燥處;蛋糕、牛奶、肉、蛋等易腐敗變質的食物,要及時冷藏,通過低溫抑制黴菌繁殖。

此外,做好家電防潮除濕,避免短路。應及時檢查家中電器、線路是否受潮破損,家用電器使用完畢後應及時切斷電源。

對于容易泡水的電線,應采取遷移、架空等防護措施,在潮濕、高溫、腐蝕場所内,還要用套管布線,嚴禁明線外漏。

“濕氣猛如虎”,公衆還需提高警惕、提前預防,通過上述方法,有效抵擋回南天的“魔法攻擊”。

水霧消散時段靠啥研判?

牆上濕漉漉,地闆冒水珠。被回南天“支配”的南方朋友除了需要防潮防滑外,最關心的還是回南天怎樣才能盡快結束,何時才能盼回明媚陽光?

據廣東省氣象台首席預報員楊國傑分析,若出現以下兩種情況,回南天或可緩解或結束。一是冷性緩解,即新的冷空氣再度襲來,“趕跑”暖濕空氣,室外氣溫降低空氣的露點溫度低于室内地面等物體溫度,使得回南天緩解或結束。前段時間,廣東省北部及東部地區回南天“撤退”,就屬于冷性緩解。二是暖性緩解,即受暖空氣持續影響,地闆、牆壁等室内物體溫度逐漸上升,與外部空氣的露點氣溫持平甚至超過露點氣溫,回南天會緩解或結束。由于地闆、牆壁等物品溫度回升速度較慢,此過程會相對較長。

張濤表示,回南天一般不會持續太久。就本輪而言,3月6日起再度南下的冷空氣,快速結束了華南地區3月5日的回南天。

不少人對回南天是否能提前預報産生了好奇,對此,張濤表示,回南天可以預報,但是精度不一定很高。可以通過對地溫、氣溫、濕度和風等氣象要素的監測,實作較準确地預報,但最終是否發生凝水進而出現回南天,則依賴于具體的房間内物體溫度和空氣的濕度。

其實早在2012年,廣東省大氣探測技術中心(現廣東省氣象探測資料中心)自主研發的“回南天自動監測儀”就已經投入使用。該儀器實作了對室内地闆表層溫度的實時觀測,填補了相關空白。據悉,廣東省内已建成38個回南天觀測站,并在日常氣象監測中增加了室内地闆溫度的監測,通過對比室内地溫和室外空氣露點溫度,為回南天現象的預報提供資料支撐。

廣西壯族自治區氣象局也于2016年完成回南天觀測系統建設,根據觀測資料總結歸納出回南天強度等級、預報名額,結合天氣形勢預報分析,常态化釋出回南天預報,并基于圖像識别技術開展回南天實況監測和等級自動判識。但廣西壯族自治區氣象台首席預報員翟麗萍表示,受到不同物體表面溫度變化、建築物通風日照情況、所處環境差異等諸多因素影響,精準預報回南天仍有一定難度。

翟麗萍表示,公衆可以關注當地氣象部門釋出的天氣預報,了解天氣變化趨勢,來判斷回南天的到來。若前期維持較長時間的低溫天氣,尤其是出現持續3天以上日平均氣溫低于12℃的低溫陰雨天氣,後期氣溫快速上升,近地面出現較強南風時,需警惕回南天的出現,及時采取相應的防潮措施。

此外,也可通過觀察周圍環境的變化,例如空氣濕度是否突然增大,地面、牆壁等是否出現水珠等情況進行判斷。

回南天是怎樣一種“魔法攻擊”?

圖為煙雨中的漓江美景 李夢菲 攝影

天氣返潮 兩廣都很“南”

今冬廣西遭遇的幾次“速凍”,把“南方小洋芋”凍怕了。據曆史資料統計,廣西每年11月至次年4月均可能出現回南天現象,其中2—3月最為頻繁。翟麗萍表示,回南天出現的年際變化較大,與冷暖空氣影響的強弱、轉換的速度有關,一年中出現的次數有多有少,甚至有的年份一次都沒有。

2023—2024年冬季廣西平均氣溫總體偏高,但氣溫階段性起伏大,共出現3次寒潮和低溫雨雪冰凍過程。前期持續低溫天氣後快速回暖,有利于回南天出現。今年以來,廣西已出現4次回南天過程,其中1月底至2月初和3月初的過程可達中到重度等級,多地牆壁、玻璃、鏡子等出現水滴流淌的現象。今年3月4日至5日,廣西大部出現了中到重度的回南天現象,随着5日冷空氣南下,回南天自北向南結束。

近日,廣東深圳也受到回南天影響。張麗分析,本次深圳回南天過程持續時間較長,濕度大。3月4日至6日受強盛的暖濕氣流影響,出現明顯回南天現象,過程平均相對濕度88%,高于上次回南天過程(1月30日—2月2日,平均相對濕度86%)。“對比曆史來看,今年回南天偏多偏強,已出現7天,比近12年平均值偏多了4天。”張麗介紹,2011—2023年平均每年回南天資料為3.1天,平均過程相對濕度88%,平均最高相對濕度97%。

資料分析顯示,過去五年(2019—2023年)深圳共出現兩次回南天過程,平均每年出現0.8天;2019—2021年三年内未有回南天出現。此外,2022年出現1次,為3月25日至26日,持續兩天,過程平均相對濕度91%,過程最高相對濕度96%;2023年出現1次,為1月13日至14日,持續兩天,過程平均相對濕度92%,過程最高相對濕度97%。相比之下,本輪深圳的回南天過程影響明顯,也是以引發網絡上的不少讨論。

微話題:我的回南天經曆

1.印象中,回南天就像一個黏人的小姑娘。濕潤的空氣中彌漫着水的“腥味”,不時出現的小雨像一張細密的網,壓得人喘不過氣。這時唯有等待一場冷風,“擊退”回南天,“贖回”明媚陽光。(張嘉欣)

2.回南天來了!昨天還幹燥蓬松的毛衣,已變得潮濕闆結;衛生間的鏡子被水汽覆寫,變得模糊。

到處都是濕漉漉的,心情也不免陰郁。此時不妨出門走走,到濱江路邊、去解放橋上,霧氣彌漫下的煙雨漓江缥缈動人,水墨桂林更是如詩如畫,也算回南天帶來的某種“好處”吧。(唐莉梅)

3.廣西防城港地區本就因沿海而濕度更高,再遇到回南天,更是有種“出門遮陽傘,回家‘撐雨傘’”的感覺。

濕氣籠罩下,家裡不是發黴就是發芽,家具、牆壁會出現點點黴菌,長時間熏制的老臘肉也逃不過發黴的命運,放在廚房的大蒜更是趁着人不注意,“蹿”出老長的綠芽。(韋樊妮)

4.回南天時,仿佛往身上撒上些菌種,就能長出蘑菇。這時候,在吃東西這件事上絕不能“拖延”,炸雞、薯片若不盡快享用,很快就皮了。

水汽仿佛“洪水猛獸”,家家戶戶都緊閉門窗,生怕被它“鑽了空子”,一不小心家裡就變成“水簾洞”。這時也不必追求什麼時髦,出門一趟,發型保準變塌,讓你從“潮人”變“潮”人。

雖然如今我對回南天“唯恐避之不及”,小時候卻覺得有趣。最喜歡用塑膠紙片去刮牆上的水珠,看着它們嘩啦啦流下來,心裡說不出的舒爽;家中瓷磚地上形成小水窪,聚力來個助跑沖過去,可以滑行好長一段距離。不過,如今卻也沒有這份“閑情逸緻”了。(朱秋宇)

5.每次看到廣西天氣公衆号推送中對回南天的預報,就開始根據天氣安排衣物和被子的洗曬。因為若是“洗錯”了時間,遲遲曬不幹的那種“酸爽”,令人不敢想象。(蘇慶紅)

6.作為土生土長的北方人,我曾在廈門經曆過回南天。早晨起床,剛走到衛生間我就滑了一跤。待勉強站起來,發現衛生間的牆壁和鏡子都挂滿了水珠。

我興奮地在鏡子上寫字,拍照給北方朋友:“看,這就是回南天!”(劉正陽)

(王天巍、徐文文對本文有貢獻)

(作者:羅瀾 韓嘉樂 李佳穎 責任編輯:闫泓)

來源:中國氣象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