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名家專訪:關于讀書,教師究竟何去何從?

作者:新網師
名家專訪:關于讀書,教師究竟何去何從?
名家專訪:關于讀書,教師究竟何去何從?

有人說,讀書是個人的事,讀什麼書、怎麼讀,是根據自己的願望、功用與興趣決定的;還有人說,一個人讀書過于随心所欲,一群人讀書思維才能碰撞并進行創造。關于讀書,教師究竟何去何從?

從一個人讀書,到隻有5個人參與的自讀書組織,再到如今有10000名教師成員的新教育教師讀書會,可以說,常熟理工學院教師郝曉東實作了自讀與共讀的平衡統一。“不論自讀還是共讀,都是讀書的方法,各有其價值,也有其不足。”在郝曉東看來,自讀能充分滿足自我的興趣和需要,但僅有自讀難以堅持,有時還會因為有限的知識背景和固化的認知方式而出現淺讀、誤讀和讀不懂的情況。共讀有閱讀的群體效應,能激發閱讀興趣。群體的差異化了解,對于突破認知局限、拓展思維視野、豐富知識背景有重要的價值。但是,共讀的品質又取決于共讀前與共讀後的自讀,否則難以有效了解别人的解讀,也容易脫離書本自說自話。

在參與共讀活動中,個體難免遭遇“滑鐵盧”。在與學校教師共同參與區級讀書活動時,曾在浙江省甯波市鎮海區仁愛中學負責教研的劉波發現,兩年讀書活動後教研組老師交上來的讀書小結竟然有6篇一模一樣。這讓他意識到,讀書會如果沒有底層建設,缺乏校級活力,很難持久。他從組織校級讀書會開始起步,逐漸走向區級讀書會的創辦之路。

作為讀書會領讀人,不是發起一紙号召令就可以一勞永逸了。讀書會總是在發起的時候參與者熱情最高,但許多讀書會僅僅幾周時間就可能悄無聲息地消失,不少教師讀書會即使名義上存在,但實際已經缺乏應有的活力與持久性。如何激發團隊活力,如何保持持久的讀書熱情,領讀人要具備怎樣的條件,本期對話新教育教師讀書會負責人郝曉東、甯波市鎮海區“研之樂”讀書會負責人劉波,看一看他們怎麼突破自我限制的“天花闆”,帶領團隊不斷進步。

名家專訪:關于讀書,教師究竟何去何從?

• 劉 波 教育碩士,進階教師,任職于浙江省甯波市鎮海區教育發展研究院,鎮海區“研之樂”讀書會負責人,浙江省教育科研先進個人,甯波市教育系統教師讀書卓越領雁人,出版專著《教師閱讀力》《從零開始,做研究型教師》等。

• 郝曉東 高等教育學博士,任職于常熟理工學院。蘇州大學新教育研究院兼職研究員,中國陶行知研究會理事,新教育網絡教師學習中心執行主任,出版專著《給青年教師的四十封信》《改變教育的十二個關鍵詞》《未來教師》《教師成長力》。

訪談者 | 本報記者 宋 鴿

01

從一個人讀到一群人讀

中國教師報:

郝曉東:我的閱讀曆程既有大多數教師的共性,也有自己的個性。總結一下,大緻經曆了“自讀—不讀—共讀—教讀”四個階段。在這四個階段中,讓自己的精神生命發生裂變的是第三個階段——共讀。如果沒有共讀,不可能有今天的我。

參加工作前主要是“自讀”。兒時讀書資源匮乏,但因為父親是國文老師,讓我有機會讀了不少武俠小說,還有《讀者》《青年文摘》《國文報》等報刊。這種基于興趣的無目的閱讀讓我積澱了比同齡人相對豐富的知識,潛移默化中促進了寫作能力。

2000年我正式參加工作,教高中國文,有6年時間是“不讀書”的。這裡的“不讀書”,是指除了國文教學參考書、聯考備考資料、國文期刊外,其他書基本沒讀。一是當時的資訊沒有今天發達,不知道讀什麼書;二是作為職初教師,我的精力主要用在勝任課堂教學和班級管理上。那6年,雖然取得了一些世俗意義上的成績,但由于專業知識匮乏進入了職業發展的瓶頸期和倦怠期。

幸運的是我偶然遇到了新教育實驗,在這個團隊中開始了專業共讀。5年時間,我讀了蘇霍姆林斯基、阿德勒、懷特海、杜威、皮亞傑、維果茨基、孔子、莊子、老子……共讀激發了我對理論書籍的興趣,讓我從過去“文青式”閱讀轉向教師專業性閱讀。

後來,由于一些其他原因不再有人領讀,我一度陷入迷茫。怎麼辦?唯有自救。我采用了一種獨特的閱讀方法促進自己的學習——用教的方式來讀。我組織了公益性教師閱讀共同體——常春藤讀書會,與大家一起解讀一本本專業書。這種閱讀既是自讀(主要由我解讀)又是共讀。是以,我将其命名為——“教讀”。近8年來,我用這種教讀的方式帶老師們讀了一本本經典書,自己培養自己。

劉波:在我的成長曆程中,是先進行了個人獨立閱讀。我個人的獨立閱讀主要經曆了三個階段:一是以學科專業刊物為主;二是從學科專業刊物走向開放閱讀;三是真正形成了包括教育專業著作在内的各類著作的閱讀習慣。“你想對一個領域有深入的了解,必須認真閱讀近5年各類刊物上發表的文章”,大學讀書時,教育文獻檢索課老師的觀點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是以畢業前,我影印了中國小心理健康領域近5年發表的所有文章,讓學科專業閱讀助力自己挖得專業成長的第一桶金。

工作5年後,我擔任學校教科室負責人,在工作上逐漸有一種本領恐慌感,明顯感到“老本吃光”。我開始閱讀綜合刊物,從學科閱讀走向開放閱讀,在工作上慢慢又有了一種遊刃有餘的感覺。2008年我無意中邂逅特級教師闫學的《教育閱讀的愛與怕》,這本書喚醒了我的專業閱讀意識,讓我形成了專業閱讀的習慣。那時,整個暑假我幾乎泡在書海裡。這段時間在教育專業閱讀上的“惡補”,讓我對當時國内的教育熱點和主要思潮有了清楚的認識。

名家專訪:關于讀書,教師究竟何去何從?

02

讀書會是一個學習生态系統

中國教師報:

郝曉東:正像前面所說的,我組織閱讀團隊的起因和初衷是想通過教的方式促進自己的專業學習。

我組織讀書會不是完成機關工作,也不是為了盈利、出名,也就不受人數多少、外界評價與考核的影響。場地是朋友支援的,導讀由我負責,書籍各自購買,基本不需要經費支援。我們每周聚在一起讀書,所有的參加者都是自願報名,自得其樂。

這樣的過程給我一個深刻的體會,要組織好讀書會有兩個關鍵因素:一是找到合适的人,找到對閱讀有極大興趣的人來組織。何謂對閱讀有興趣?不給錢也願意做;二是找到合适的人後充分信任,提供服務,而不要用過多的考核來檢查、規範。

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有一次共讀僅到了5位老師。有的參加者問我焦慮嗎?我說完全沒有,因為我的興趣主要在書籍上,哪怕有3個人也可以組織共讀,如果隻剩我一個人就在家自讀。隻有我們将精力用在讀書上,讀出書的價值,讓參與者感覺不虛此行,才會吸引更多的人參加。讀書會後來的發展也确實印證了這一點。

劉波:我曾經組建過兩個教師閱讀團隊,一個是學校層面的,一個是區域層面的。

2006年,甯波市教育局發起了“讀好書,促發展”活動。作為學校教科室負責人,我帶領教研組教師參加活動。兩年後,我在看讀書活動小結和教師讀後感的過程中被打了“一悶棍”,且不說很多讀後感是應付性的,就連讀書小結居然有6個人寫得一模一樣。這次事件讓我深深認識到,有效推動教師閱讀必須有一個校級層面的教師讀書組織并有意識地開展相關活動才能發揮作用。

2008年,學校安排我成立學校教師讀書團隊。考慮到許多教師都說工作忙碌而沒時間讀書,我們在組建團隊時選擇的首批10個成員中除中層管理人員外,還有5位班主任兼教研組副組長,這些教師都是公認的學校中工作比較忙碌的人。如果這些教師能認真讀書并且讀有所獲,那麼其他教師也就不好意思說自己沒時間讀書了。教師讀書組織成立一年後就在全校吸收了20多位教師參與其中。此後,學校教師讀書團隊人數一直控制在36人左右。

2016年,我調到鎮海區教科所工作後發現區域層面的教師閱讀情況很不均衡,因為有推動教師閱讀的經驗,我提議以各校教科室負責人為各校推動教師閱讀責任人,建立區域教師讀書團隊,這樣就成立了區域層面的“研之樂”讀書會。

中國教師報:兩位老師帶領的讀書團隊持續了幾年時間,目前有多少成員?一線有不少教師讀書團隊,但是許多團隊缺乏活力與持久的動力,兩位是如何保持團隊活力的?

郝曉東:由于工作地點的變化,我現在主要是通過線上的形式組織新教育教師讀書會,目前有10000多人參與其中。讀書會是一個學習生态系統,活力是各種要素比對後顯現的結果。要讓讀書會有活力,我認為需要幾方面要素:尋找合适的學術領頭人是核心要素,所謂“合适”是指本身就喜歡讀書,閱讀量大,專業水準超越大多數教師,而且有時間且願意參與讀書會的組織;有充分的場地、設施、資金和時間保障是基礎要素,一味地讓學術領頭人免費付出是不現實的;與實踐工作關聯,将閱讀與本職工作結合,學以緻用是關鍵要素;還有一個重要要素,讀書會能與外界保持溝通交流,經常将專家請進來,也能夠讓讀書會成員走出去。

其實,對于大多數學校來說,要達到以上條件很不容易,這也是為何活力難以持續的原因。其中最重要的是讀書會領頭人的熱情、能力、人脈和學識。領頭人選對了,其他問題都不是問題。

劉波:我在原先學校組建的仁愛中學教師讀書社現在依然存在,發展勢頭很好。我現在帶領的“研之樂”讀書會,首批成員有全區各校教科室負責人以及部分自主報名參與的中青年名優教師和新教師,共135人左右。

“研之樂”讀書會成立時确立了這樣的願景:既是一個區域教師專業發展共同體,又是一個培養各校閱讀先行者和科研領跑者的學術團體。“研之樂”讀書會成立後,我們把激發讀書會成員的閱讀熱情和責任意識作為第一要務。在讀書會的影響下,全區各校基本成立了校級層面的教師讀書團隊。推動教師閱讀這件事有人做、願意做、用心做,這樣自然就做好了。

從2018年1月起“研之樂”讀書會發起了“每月啃讀一本書,用心寫就千字文”的“啃讀挑戰”活動,把教師讀書活動從一陣風變成了一年又一年的常态化工作。讀書會還依托“啃讀挑戰”活動開設教師閱讀方面的教育訓練課程,教師完成讀書寫作任務并參加規定的讀書分享會就可以獲得繼續教育學分。此外,讀書會還聯合鎮海區教科所和鎮海區教育學會,每年寒暑假舉行區級教師讀書征文比賽,這樣即便不參加“啃讀挑戰”活動的教師也形成了寒暑假讀書寫心得的習慣。以寒假教師讀書征文比賽為例,2017年第一屆全區有160多名教師參加,到2024年全區參加的教師超過1300人。

名家專訪:關于讀書,教師究竟何去何從?

03

由“火車模式”進入“動車模式”

中國教師報:

郝曉東:确實如此,讀書會組織者的高度決定了讀書會的高度。

作為讀書會組織者,要深入兩個學習系統,一個是自己負責的讀書會,一個是加入更高水準的學習組織。這樣才能堅持專業學習,緊跟教育發展的前沿動态,了解國内外最新的專業書籍,結識更多教育界名家,突破自身限制。這樣便于把另外組織中學到的知識、結識的專家源源不斷引入到讀書會,讓讀書會的組織由“火車模式”進入“動車模式”,借團隊成員之力、外界專家之力不斷發展。

劉波:我有意識加強教師閱讀方面的研究,經常關注教師閱讀方面的最新文章,用來指導自己的閱讀推廣工作。比如郝曉東老師在閱讀方面的研究帶給我很多啟發。我把推動教師閱讀作為一種研究來做,讓自己在有效推動教師閱讀的過程中形成相關研究成果,在工作考核中不落伍。比如,《“啃讀挑戰”促進區域不同層面的教師專業發展的追蹤》研究獲得甯波市教師教育科研成果一等獎,《基于“啃讀挑戰+”推動區域教師專業閱讀的實踐研究》獲得甯波市教育科研優秀成果推廣獎特等獎。這樣的做法,也能進一步激勵教師參加“啃讀挑戰”活動。

中國教師報:

郝曉東:一是克服功利心态,信奉長期主義,要從5年乃至10年的長度來規劃自己的閱讀書籍和閱讀路徑;二是尋找尺碼相同的人,網際網路和人工智能為教師專業發展提供了平等、開放、豐富的資源和機會,一定要善于利用和借用;三是閱讀權威的專業書籍,不要盲目跟風閱讀;四是克服畏難心态,專業學習本來就不是輕松的事,但成就與難度是成正比的;五是閱讀與寫作、工作的結合。閱讀是輸入,寫作和工作是輸出,以輸出帶動輸入,産生正向回報才是持久閱讀的根本動力所在,也是專業閱讀的目的所在。

最終,讓閱讀成為你的工作方式、學習方式乃至生活方式。書籍、生活、工作、自我渾然一體,這就進入閱讀的最高境界了。

劉波:一是做好本職工作,在本職工作得到機關上司和同僚認可的前提下做好其他事情是錦上添花,否則可能遭來非議,不能把好事辦好;二是在校内外找到三五個志同道合的同僚作為核心成員,不要一開始就孤軍奮戰;三是用成果為讀書團隊代言。通過發表讀書心得或提高論文寫作水準等來展現讀書團隊成果,讓成果可視化,提高讀書團隊的影響力;四是借助上司的力量。如果所在學校上司很重視教師閱讀,那麼一開始就可以向上司借力。如果學校上司并不太重視,最好在有了成果之後,通過各種形式讓學校知道,讓學校上司認可,進而為讀書團隊的發展提供支援。

名家專訪:關于讀書,教師究竟何去何從?
名家專訪:關于讀書,教師究竟何去何從?

我給新網師提建議

名家專訪:關于讀書,教師究竟何去何從?
名家專訪:關于讀書,教師究竟何去何從?

點選圖檔,長按識别二維碼

來源:中國教師報

作者:宋鴿

編輯:付麗靜

稽核:黃小瑜 柳靜

名家專訪:關于讀書,教師究竟何去何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