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修築邊防戰備公路,沿途有沼澤、泥潭、泥石流等地質災害30多處

作者:雪域情懷吧

#挑戰30天在頭條寫日記#

生死西馬線

王成文

點選進入:第一節——第五節

修築邊防戰備公路,沿途有沼澤、泥潭、泥石流等地質災害30多處

第六節

隆子縣域河流屬雄曲河水系,有色曲、洛曲、玉麥曲、西巴霞曲等4條支曲,在高山峽谷中長期流水支流有41條。其中集水面積達100平方公裡的河流有5條。縣境内有65個大小湖泊,總面積達33平方公裡。

西馬線,在隆子縣東南方向,路線不是太長,水系比較豐富,沿途有諸多繞不開的河流,避不開的沼澤、泥潭。公路不斷向東南方向延伸。陡峭的大山、堅硬的岩石給3營官兵帶來一道道難題。進入30多公裡後,除了險山惡水,沿線的沼澤、泥石流等,不時阻撓部隊前行。修路官兵遇到的主要地質難點有:

泥潭沼澤。茂密的林區,樹葉擋住了陽光和空氣,林下枯枝落葉層層覆寫,使地表蓄積大量水分;加之在土壤層底部常有不易透水的澱積層形成,緻使潛水位擡高,土壤呈過濕狀态,樹木生長環境惡化,而适宜于生長發育的草木藓類植物得到發展。幾經演替,導緻森林退化,而演變成為泥潭沼澤。

河流沼澤。低窪的河流沿岸,在河水淺,流速慢的情況下,岸邊生長的水草逐漸形成沼澤。線路中,有的冬季地面積雪,到次年冰雪融化,地面積水,矮草和苔藓植物雜生,形成沼澤。

森林沼澤。進入50公裡後的路段,大多是森林區,樹枝落葉不斷堆積,像是給地面蓋了一層厚厚的被子。它既大量積蓄雨水,又減少土壤蒸發,保持着過度濕潤的狀态。又因為碳化過程的進行,土壤中大部分礦物養分被淋失,造成草木死亡,而代之以繁茂的苔藓植物。苔藓植物能保留大部分水份,使植物殘體的分解過程減慢,泥潭開始堆積,逐漸形成“森林沼澤”現象。

修築邊防戰備公路,沿途有沼澤、泥潭、泥石流等地質災害30多處

草甸沼澤。一些過于濕潤的地區,雜草大量繁殖,形成厚厚的草層,使土壤透氣狀況變壞,碳粉逐漸減少,原有植物逐漸衰亡,生長莎草、水藓等植物。這些喜濕性植物蓄水能力很強。濕潤加劇了草甸沼澤迅速發展。

泥石流。西馬沿線暴雨、洪水、冰川、積雪将含有沙石和松軟山體土質飽和稀釋後,形成危害性洪流。它爆發突然,來勢兇猛。有時攜帶巨石,迅速下滑,對工程造成損失。

西馬線沿線大小不等的沼澤、泥潭、泥石流等地質災害30多處,3營官兵處變不亂,積極迎戰。

1977年7月,8連施工進入2期工程,接連幾塊沼澤地橫在他們面前。66公裡處,有一塊約100多米長,不規則的40到60多米寬,坡度二三十度的的沼澤濕地,擋着他們前行。

這段濕地,上面一層厚厚的莎草、水藓等植物,下面是水和着腐爛的植物根莖、淤泥,平均約六七十公分深,最深處1米多。戰士們稱它是“草甸沼澤”。

副指導員白學滿(1969年3月甘肅酒泉入伍)、1排長餘家安(1969年3月甘肅酒泉入伍)帶領1排戰士在泥水中作業,清除草墊,撬走松動的石頭,搬來石頭鋪墊路基。西馬路施工沒有水泥,幹砌石塊橋墩。從森林伐來數立方直徑50公分左右的松木架起一座便橋。大夥在污泥濁水中奮戰2個多禮拜,污泥雪水滲得年輕官兵骨頭痛。就在官兵戰勝草甸沼澤,大功告成,滿心歡喜的當兒,突然,“咔嚓”一聲,一道閃電劃破了天空的沉寂,一聲驚雷攪醒了高山上的生靈。一聲扼殺殺的炸雷,讓天蹦地裂,草木含悲。不一會兒,天色大變,馬上從剛才的陰天變得漆黑一片,天空中的烏雲像打翻了的墨水瓶,“墨水”像一桶水似的,嘩嘩嘩的落在地上,地上的小水坑裡,現出點點小水泡……暴雨過後的第二天,毛毛細雨還在下,官兵修建的簡易木橋不見了蹤影。

與1排同時開工的2排也碰到一段“硬茬”。他們在69公裡處遇到一條清澈的小河,河面寬約30多米,水深1米左右,兩頭是地勢低窪的河流沼澤地,連引橋加起來約100米。這段沼澤地在河流兩岸淺水處,水流緩慢,岸邊水草形成的。這裡河岸冬天積雪,翌年冰雪融化,河岸積水,矮草和苔藓植物雜生而衍生的河流沼澤濕地。隻有架橋方能通過。雷震(1973年1月重慶奉節縣入伍)排長帶領他的戰友們,腰系一條安全麻繩在激流中清理沼澤淤泥,用塊石幹砌橋墩。官兵前後在在沼澤、淤泥和齊腰深的雪雨水中奮戰了27天。每次上岸後,許多同志雙下肢冰涼麻木,好幾個小時緩不過勁來。石塊墩圓木橋修好了,人車可以通行。不巧,一場罕見的冰雹突然而至。雨點般的冰雹粒,像跳棋盤上的玻璃豆那麼大,硬得像小石頭,好似雷霆萬鈞,繃扯比較緊的帳篷被冰雹砸穿一些小眼,有來不及躲避的牛羊遭遇了不測。坡上無名的花草被狂怒的冰雹打的耷拉着腦袋,有的直接爬在泥中,它們無限辛酸地脫下了豔開的花蕊。一陣冰雹過後,大雨,接着中雨,再小雨。冰雹疾風急雨過後,2排修的水中橋沒有了痕迹。

8連是個能征善戰的英雄連隊,曾在1949年7月扶眉戰役中,頑強阻擊敵人的多次重兵進攻,出色完成戰鬥任務,榮獲第一野戰軍第四軍授予“羅局鎮戰鬥英雄連”、“能攻善守英雄連”稱号。氣候和地質災害的多次突襲,更激發了8連官兵戰天鬥地的英雄氣概。連長肖榮雙(1963年3月重慶永川區入伍)對戰士們講:我們紅軍英雄連,不能在河水泥灘前拉稀擺帶,要迎難而上!

修築邊防戰備公路,沿途有沼澤、泥潭、泥石流等地質災害30多處

8連兵員中有一批初、高中(中專)生。指導員李增榮(1965年3月陝西合陽縣入伍)是個文化人,他覺得,與天公比試,與災害搏鬥,最簡潔的辦法是用知識和智慧取勝。他把張道興(1973年1月重慶奉節縣入伍,中專學曆,時任一排副排長,施工結束後,任團科學文化教育幹事兼團文化學校教導主任)、陳祖堯(1973年1月重慶奉節縣入伍,時任3排副排長)、唐安榮(1975年四川仁壽縣入伍,時任10班長)、韓樂元(1976年1月重慶涪陵區入伍,時任班長)、廖學楊(1976年1月四川儀隴縣入伍,時任班長)等人組成工程技術攻關組。他們運用數學、實體原理,用資料計算,解決泥石流、沼澤地、河水的相關資料,與班排同志們取得共識後施工。他們的資料計算方式是:HP(橋梁底标高)=HP(最低标)十hn(底高)十hc100(百年一遇的泥石流水深)+HN(設計時河床淤泥)+BD(泥面巨石)+HW(泥位超高值)+HZ(泥石流受阻爬高值)+C(安全高)。1、2排官兵按照他們設計的這套理論,精心組織施工,僅用20多天時間,就完成了草甸、沼澤、泥潭、河流等“麻煩”地段的架橋任務。

在密林深處的河流架橋,另有一番景像。2、3月份的内地,已春暖花開,柳暗花明。但在西馬線上,大雪紛紛揚揚。線路上,大都覆寫着0·5米到1米多深的積雪不等,給施工部隊的修路架橋帶來難以想象的困難。

1978年2月,機炮3連在92公裡處施工,一條河流擋住去路。這條河流是從三安曲林流徑下來的,施工圖上沒有标名字。圖紙标記需要從這裡架設一座木橋。設計這座橋長25米,寬7.7米,高3米。架橋的地方,河面寬20米左右。冬天冰雪封山時,冰層下面的水深約30公分左右。夏季積雪融化加雨水,河水深達2米左右。河兩岸各有一段比較平坦的泥潭沼澤地,長約60米。需就地取材,架設木質橋。設計用料:直徑0·5米、長3米,圓木12根;直徑0·4米、長3米,圓木12根;長3米,0、25米方木料若幹。

迎戰大雪,又好又快地把“雪中橋”架設好。機炮連黨支部連夜召開支委會,統一思想,制定施工方案,明确各排任務及安全工作。機炮3連是一個戰鬥英雄連隊,曾在1949年8月25日解放蘭州戰役中,配合步兵打退敵人多次反撲,出色完成戰鬥任務,獲第一野戰軍第四軍“猛打硬拼英雄連”稱号。指導員馮光華動員官兵,不怕山陡雪厚,不怕冰凍難行,堅決完成“雪中橋”任務。他和副連長錢正明帶領戰士們上山,抖掉積雪,淌出幾條上山伐木的便道。

濕潤地帶的橋梁木材要求較高,要樹幹直,木質硬,耐腐蝕。他們帶領官兵到3公裡外的茂密山林伐木。一路敲打除雪,一邊尋找材質好,适合架橋的鐵林松樹木開伐。高原中的林海雪原,零下一二十度的氣溫,皮帽子、皮手套、毛皮鞋也不好使。拉龍鋸開伐的同志好受點,持斧子剁枝砍丫的,站在雪窩裡,戴上手套使不上勁。他們硬是咬着牙關,一鋸一斧的按尺寸要求伐夠了架橋所需的木料,踏着厚厚的積雪,把木料一根一根的滾到新修的路上,或2人一組,或4人一組,一根一根的擡到河邊工地。接着,選調8名會點木工的戰士解料備份。1排副排長劉道山(1973年1月從重慶奉節縣入伍,後任機炮3連連長)、2排副排長王會春(1973年1月重慶奉節縣入伍,後任2營副教導員)帶1、2排分兩頭往中間清沼澤浴泥,下河道鑿眼放炮,掘石下基礎。大家額頭出着熱汗,身子凍得直打哆嗦,手腳冰涼麻木,指頭尖鑽心地痛。下河的同志分兩班掏於泥、挖基礎,輪換上岸烤火取暖,往返循環下水作業。經過全連同志協同作戰,不懈的努力,終于架好了這座木橋。他們起名“西馬橋”,成為西馬線上一道靓麗的風景。

(未完待續)

修築邊防戰備公路,沿途有沼澤、泥潭、泥石流等地質災害30多處

(注:本文插圖均由作者提供)

作者簡介: 

王成文:1969年11月陝西漢中市入伍,在西藏軍區陸軍11師32團3營8連戰士、文書,3營書記,7連排長,32團2營4連副指導員,新疆軍區步兵11師32團政治處幹事,11師政治部科長,新疆阿合奇人武部政委,湖北省江漢油田人武部部長,政委。2011年退休。

修築邊防戰備公路,沿途有沼澤、泥潭、泥石流等地質災害30多處

作者:王成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