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1000+款AI效率工具丨AIEVA.CN丨歡迎通路
AI奇點網-AI資訊特刊丨3月22日
▷公衆号菜單欄點選「幹貨在這」◁
免費領取海量AI繪畫深度教程
以下文章節選自AppSo,編輯 EVA
前段時間,「AI數字生命」突然又火了起來。
近日,中國台灣音樂人包小柏利用AI技術重建不幸病逝的女兒的聲音和形象;
去年12月,突然辭世的商湯科技創始人湯曉鷗,在企業年會上以AI數字人的形象再次“現身”舞台,引發了網絡熱議。
「AI複活」逝去的人們,正在走入現實。
随着AI視訊技術不斷突破式發展,近期的「AI複活」案例似乎一發不可收拾,其中不乏許多消費已逝公衆人物的情緒化行為。
多位已故的知名藝人被網友「AI複活」,視訊沖上熱搜。
比如:
“AI李玟”說「我永遠都會陪伴着你們」;
“AI喬任梁”說「我并沒有真正離開」;
“AI高以翔”說「我的心永遠和你們在一起」。
還有不少國外知名公衆人物,比如:
“AI科比”說「感謝中國的AI團隊讓我們能夠重逢」;
“AI邁克爾·傑克遜”說「嘿,粉絲們,我又回來了」。
這些「AI複活」并沒有獲得逝者家屬的許可,是非常不道德不文明的行為。
喬任梁的父親看過視訊後直言「不能接受,感到不舒服」,新技術的随意應用再次揭開親人的傷疤。
部分視訊平台已經将類似的「AI複活」視訊下架,理由是「涉嫌侵犯肖像權」。
「AI複活」并不是新概念
提到「AI 複活」,早在2013年的《黑鏡》第二季第一集,就已經被當時的編劇認定為一個可怕的預言——
《黑鏡》故事講道,女主角因為一次車禍失去丈夫,不甘就此告别,借助高科技公司之手,通過丈夫社交媒體等資訊重新打造丈夫的思想和軀體,打造出一個「AI賽博男友」。
然而,「AI男友」并沒有真實的人類情感,整日睜着眼睛無需睡覺,手被碎片割傷也立刻愈合,模拟的喘息聲非常拙劣,更為重要的是,「AI男友」隻能刻闆地執行指令。
女主角最終忍無可忍,指令「AI男友」跳下懸崖。
「AI男友」“情緒”平靜地問:我真的要跳嗎?
機器是沒有自殺傾向的,但如果女主角堅持,它會執行。
女主角解釋,如果是丈夫本人,他會感到害怕。聽話的「AI男友」馬上開始模仿丈夫的哭泣聲,女主角情緒崩潰,失聲尖叫。
她說:「你不是他,你隻是他的漣漪,你沒有過去。」
機器人男友面無表情地說:「别這樣,我是來取悅你的。」
「AI複活」是為了什麼?
從價值觀角度看,複活某人就像《黑鏡》裡描述的那樣,是對生者的「取悅」。
但是,「取悅」的方式似乎是以生者——或是家屬,或是AI技術的開發者來裁決,這對逝者多少有點不公平。
每個人都是無可替代的,但随着科技的進步,或許可以100%「複制」。
說到底,「AI複活」隻是一種修辭說法。
哪怕是《哈利波特》構築的魔法宇宙,複活石也無法令逝者死而複生,它招來的靈魂隻是接近于真人,一種不可描述的虛幻物質,反而帶給召喚者無盡的精神折磨。
所謂的「AI複活」,以目前的尖端AIGC科技,也隻能模拟某個人的部分特征,比如:口頭表達、聲線音色、動态肖像影像…
「AI複活」走入尋常百姓家
在過去,我們隻能通過當代電影工業獲得「AI複活」的觀感與體驗。
現如今平民化的AIGC技術,讓普通人也能成為「AI複活」的對象。
美國一家AI技術初創公司Seance AI就提供了類似的「AI複活」服務,親屬可以通過填寫逝者的姓名、年齡、逝世原因、性格特征、親緣關系等,輸入逝者留下過的文本資訊,就可以通過AI聊天機器人平台,與「AI逝者」聊天。
如果不想停留在純粹的白紙黑字,每月支付10美元,你就可以讓服務商基于文本聊天之上,模拟逝去親人的語音,建立眼睛和頭部能動的動畫圖像。
将目光轉回國内,目前淘寶上已經開始湧現一批「AI複活」的商戶提供類似的業務。
買家隻需提供某個人的照片和音頻,就可以讓肖像照動起來甚至開口說話。
我咨詢了其中一家,對方表示,提供一張正面半身照,人物的嘴巴和眼睛就能動起來。
如果買家想要照片上的人「開口說話」,隻需提供足夠多的聲音訓練素材,再提供一段想讓AI數字人說出來的文本材料。
以目前的技術,都是按需定制的産物,隻是聊勝于無的心理慰藉而已。
買家們顯然也知道這一點。盡管商家們宣傳「就像親人在身邊一樣」,但評論區還是有人留下:
「方言口音有些不像,隻能做到70%左右的神似」。
除了定制的動态影像,還有一類更加具有真實感的「AI複活」服務,結合了AI換臉技術與真人COS扮演。
買家可以通過線上視訊通話,與“逝去親人“進行唠嗑。費用在幾千到一萬不等。
近期的新聞熱點裡邊,這類「AI複活」視訊在抖音等平台播放量很高,主人公往往是難以承受噩耗的老人家。
在子女的授意下,技術人員用着相似的臉和聲音,說着“善意”的謊言,老人看着螢幕裡的「AI家屬」,辨識不出異樣,哭着傾訴思念,叮囑對方在外平安。
這種套殼換皮的情緒價值,博得陣陣喝彩與不少質疑。
誠然,技術是一刃兩面,AI換臉的技術是共通的,也可能用于惡意的詐騙,技術的雙刃如風月寶鑒。
一面是美人,一面是枯骨。
在熱門國産科幻電影《流浪地球2》當中,圖丫丫被父親圖恒宇「AI複活」,在量子計算機裡邊得到了「賽博生命永生」。
就算技術能夠抵達科幻電影描繪的終點場景,但倫理道德始終存在争議。
在人類的諸多神話傳說當中,死而複生往往被視為禁忌。
當「AI複活」成了可以賺錢的産業鍊,可能就有些風險了。
往大了說,「AI複活親屬」其實是「定制數字分身」的子集,技術的本意并不局限于服務複活死者。
最近不少APP都開始推出「AI數字分身」功能,讓年輕人可以打造自己的數字分身,甚至擁有愛豆的數字分身。
但這麼做有侵權風險,目前還沒有商家敢明目張膽做這種生意。
對于中國人來說,紅白生死是大事。
我們往往不會随意開玩笑,也會報以更多的寬容。
評論區裡邊更多的回複是:「雖然不太像,甚是想念」「看完之後雞皮疙瘩都起來了」。
比「AI複活」更有意義的是更好地「儲存」記憶
- 你是否希望将過世的親人「AI複活」?
- 你是否願意讓家屬将自己「AI複活」?
主語不同,得到的可能是截然相反的答案。
将來的某一天,我們在網絡平台上的所有資訊(圖像、錄音、視訊)都會被當作訓練材料會被上傳到雲端,讓AI進行學習。
未來的子子孫孫,面對的就是一個可以互動的視訊或音頻,AI會進行人物模拟,當你的聲音響起,仿佛你本人在和他們聊天。
和傳統的相冊、錄音等不同,「AI記憶」的服務是互動式的、精準調取的、随時随地的、有問有答的,成為一個半永恒性質的時空記憶碎片。
但是有一說一,萬一這些訓練資料不慎洩露,那麼“社會性死亡”或許比生理性死亡更早到來。
這也啟發了我,從書信到相冊,從視訊到AI數字分身,人類儲存記憶的方式,将随着技術演進而改變。
我更喜歡,借由AI技術開展「記憶存儲」而不是「複活」某個人。
有哲學家說過,人的一生會死三次。
第一次是咽氣時;第二次是下葬時;第三次是被最後一個記得的人忘記時。
蘋果對Vision Pro的定義是:一款革命性的空間計算裝置,改變了人們工作、協作、聯系、重溫記憶和享受娛樂的方式。
一款3C科技數位裝置特意提及「記憶」,這似乎并不常見。
當使用者戴上Vision Pro,感覺被全景影像環繞全身,仿佛就在現場,回到了過去某個時刻。
Vision Pro對相冊的宣傳文案這樣寫道:「活在當下,一切從頭再來。」
現實最為寶貴,真實無可替代。
因為有了AIGC技術,我們大可以翻箱倒櫃将老照片翻出來進行AI畫質修複,從此有了更多的機會存檔記憶。
或許未來的某天,我們終将被後人做成「AI數字生命」,也别忘了在遺囑裡提前為自己寫上幾句免責聲明:
——本數字虛拟人展示的記憶時空可能存在虛構成分,與事實不符,僅供參考。
【本文來自丨AI奇點網丨全網賬号同名丨歡迎搜尋關注】
AI奇點網丨提供1000+款AI效率工具丨AIEVA.CN丨歡迎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