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很多私域幹不好,就是沒把留存當回事丨私域避坑系列02

作者:人人都是産品經理
其實,現在很多私域對于「留存」這件事還是不夠重視,但是,擁有一批忠實客戶,才是企業的生存之道。問題來了,怎麼才能擁有更多的忠實客戶呢?
很多私域幹不好,就是沒把留存當回事丨私域避坑系列02

研究過私域的人都知道,私域有兩種模型:

AARRR 和 RARRA。

實際上這兩種模型并不是私域所有,而是被套用進來,用來增強私域的“科學性”,畢竟沒有理論支撐,不足以服人。

AARRR模型也被稱為海盜模型,也叫增長黑客理論模型、增長模型,是Acquisition獲客、Activation激活、Retention留存、Revenue商業變現、Referral自傳播,五個單詞的縮寫,分别對應使用者生命周期中的5個階段。

RARRA模型是使用者留存Retention、使用者激活Activation、使用者推薦Referral、商業變現Revenue、使用者拉新Acquisition幾個字母的簡稱。

很多私域幹不好,就是沒把留存當回事丨私域避坑系列02

圖檔來自網絡,如侵删

但我今天并不是來讨論這兩種模型,而是來說說這兩種模型裡都提到的「留存」。

坦白講,我們大多數的私域根本不重視留存。

不重視留存的原因也簡單,網際網路發展的這些年,流量思維我們早已根深蒂固,追求流量和轉化率,即便到了私域,也是這種思維認知,很多人做私域隻管加人,不管留人,隻管轉化,不管留存。

于是很常見的現象是,加了100人,一群發掉(被删)了50人,這私域還怎麼做?

盡管有少數成交,也是以犧牲大多數客戶(被删除)為代價。在私域裡,這種以極低轉化率和一錘子買賣做生意的方式,算上私域的各種成本,引流成本、企微成本(份子錢)、營運成本,工具成本、人力成本等,最後多半是賠錢,可悲又可氣的是很多人做到最後才發現。

私域跟公域不一樣的是,私域的核心是使用者的終身價值(LTV),這句話很多人說,但真正了解并重視的人不多。

凱文凱利有個“1000個鐵杆粉絲理論”,一個人隻需要大約1000個鐵杆粉絲,就可以依靠這些粉絲的支援維持生計。

個人如此,對于企業也是如此。

擁有一批忠實客戶(或者叫超級使用者),是企業生存之道。

這些鐵杆粉絲和忠實客戶,才是真正的私域。

那麼怎樣才能擁有更多的忠實客戶(超級使用者)?

如果你有很牛逼的産品(或技術),像蘋果、華為、大疆、麥當勞、肯德基 ,那你憑産品的魅力就能積累你的忠實客戶。

如果你産品(或技術)一般,就得憑服務、憑極緻的成本效益,憑極佳的客戶體驗。

我想對于絕大多數企業而言,你并沒有讓客戶無法拒絕的産品,這個認同吧?是以你得培養你的忠實客戶,且培養的過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培養的過程伴随着你和客戶之間關系演變的過程。

很多私域幹不好,就是沒把留存當回事丨私域避坑系列02

圖檔來自網絡,如侵删

而這之前,你首先得能把客戶留下來。

私域的第一步,是留存,而不是引流。

如果你沒有把流量留下來的能力,坦率說你還不具備做私域的條件(這是私域的基本功)。

甚至流量對你來說是個負擔,因為當使用者加了你之後,問這問那,你回不回?不回,客戶會埋怨會投訴,回,你把私域幹成了客服(隻有成本沒有收益,這是絕大多數老闆所不願意看到的)

另外,留存的過程本質上也是一個篩選過程,把那些非目标篩客戶選掉(做私域一定要主動篩選客戶)。

什麼是留存?

留就是留下來,不删你,存就是把客戶資料存下來。

私域的魅力在于,你隻要能讓客戶留(沉澱)下來,不删你,你總有機會能成交他。

至于留下來,就要思考:把客戶留在哪裡?如何更有效的觸達的和激活?

我們知道私域的觸點很多,各觸點的性質、特征各不相同:

很多私域幹不好,就是沒把留存當回事丨私域避坑系列02

把客戶留在哪個地方(觸點)并不是唯一的,可以多個觸點組合,但是留的先後順序很重要。你不妨思考一下:先加微信再到社群,和先到社群再加微信有什麼差別?

如何留,營運可以根據自己實際業務情況來設計,這也是營運的基本功。

說完留,再說存。

存哪些資料呢?

标簽、訂單、積分、行為、手機号碼等資料。

營運就是建立在資料基礎之上的,無資料不營運,越精細化的營運,越依賴資料的支撐。

這麼說有些抽象,我們來看個實際的例子(注意每條基于資料的描述):

很多私域幹不好,就是沒把留存當回事丨私域避坑系列02

我們操盤過的一個餐飲私域案例

通過以上資料分析,我們找到了相應的私域營運政策:

  1. 沉默會員:觸達開始的35天内,再消費一次。
  2. 新會員:成為新會員的28天内,再消費一次。
  3. 老會員:用積分權益,帶來第5/6次消費。

如果沒有資料支撐,除了一股腦全員群發,你還能做什麼?(這也是絕大多數私域隻會群發的原因)

當然,資料的應用比較複雜,包括資料的收集、比對、清洗、分析、使用等,這裡不做展開,後面寫個專題(感興趣的可以私信讨論,備注理由)。

真實的情況是,我們現在大多數的私域并沒有資料能力,甚至連資料都沒有。

一方面是因為企業(或私域操盤手)沒有這個意識,一方面是因為某些客觀原因(如平台原因)拿不到這些資料(拿不到時就要基于私域自建資料)。

總之,這是我們大盤私域的現狀。

最後的話:

留存并不是一個動作,也不是一個資料名額(留存率),而是“留”和“存”,一系列把客戶留下來,并且拿到客戶資料的政策。

在私域流量成本也會越來越高的當下,不顧留存隻管引流,那這個私域就是“替别人打工”(替🐧替員工)的大冤種。

不信走着瞧,嘿嘿。

本文由 @大江吳 原創釋出于人人都是産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定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産品經理平台僅提供資訊存儲空間服務。

繼續閱讀